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63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欧阳修谏诤意识的渊源;其次分析谏诤意识对欧阳修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三,分别阐释了欧阳修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对辽、金、西夏的军事威胁提出的关于内裁冗官、广开言路,外修战备的谏诤;第四,阐释了其谏诤意识反映在创作中,加强了文学的现实性与政治功能。 【关键词】 欧阳修;谏诤意识;诗文创作;影响 北宋自立朝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士大夫”政治体制彻底转型并得以确立时期,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大都由文官担任,这就大大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集文人、学者、政治家于一

2、身的士大夫群体。关心国家命运,心系黎民安危的仁人志士,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实现其对自我主体精神的凸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苍生安危的同情。欧阳修作为文坛的领袖,作为谏院的谏官,以自身的才情创作了很多诗歌和以助君王理朝政、匡正时弊等有贡献意义的文学作品。 一、欧阳修谏诤意识产生的原因 北宋自建国之初,吸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改变晚唐及五代颓丧的士风,宋太祖赵匡胤便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导致宋代2士大夫集政治家、学者、文人于一身。但是,北宋却是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外有辽、金、西夏夹击的民族矛盾,内有“冗兵、冗官、冗费”等阶级矛盾

3、。在这内外忧患的时代背景下,北宋士大夫的价值取向由盛唐时代孜孜的政治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国家使命感。 北宋杰出的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 ,是位兼擅各体的大作家,也是史学家、经学家和政治家。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这时,北宋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面对“夷狄骄盛,寇盗横炽”1宋朝廷“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2的严峻局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在宋朝宽松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感召下,思想活跃,纷纷奋起指摘时弊,反对上下因循守旧,提倡推陈出新,以此期待改变那种经济、政治上积贫积弱的局面,从而

4、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谏诤意识对奏议文学创作的影响 奏议是我国古代社会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也是最高统治者掌握国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加强统治的工具。在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独揽大权,乾纲独断,臣下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琐事,一般都要口头上或用书面形式请示,或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或陈述意见、请求批示,或提出建议、有所谏诤,等等。札子类作品是谏官们写的奏议中的一种形式。 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公元 1030 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公元31034 年) ,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

5、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 ,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 ,担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 ,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1040 年,欧阳修入谏院,感激恩遇,知无不言,关于整饬吏治,缓解内忧外患的矛盾多有诤谏。 1、对国内形势的诤谏 欧阳修对国内形势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内忧在于两点,一是大部分官员对官吏制度持有因循苟且,得过且过的态度,但是欧阳修认为此制度过于冗滥,存在很大问题。于是欧阳修递呈了两份奏状,一是论按察官吏第二状 ,一是

6、再论按察官吏状3。前者对各路转运使作了剖析: 今所委转运使,岂尽得人乎?其间昏老病患者有之,懦弱不材者有之,贪赃失职者有之。此等之人自当被劾,岂可更令按察?其间纵有材能之吏,又以斡运财赋有米盐之繁,供给军须有星火之急,既不暇遍走州县,专心察视,则稽迟卤莽,不得无之。 “不材者既不能举职,材者又不暇尽心” ,其结果只能是“徒见空文,恐无实效” , “上下因循,了无所益” 。这样糊涂走过程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即使欧阳修再具论奏,依然是“格而不行” 。于是,在后一篇奏状中干脆列举出不堪任用的按察使具体名单:“贪赃如魏兼,老病如陈杲,秽恶如钱延年,庸常龌龊如袁抗、4张可久之辈,尽为转运使,皆自是可黜之

7、人,必不能举职。 ”以无可置疑的事实对诏令转运使,副监按察使这种偷梁换柱的伎俩作了彻底的否定。在这份奏状中还陈述了冗官利害六事:“一曰去冗官,则民之科率十分减九。 ”“二曰不材之人为害深于脏吏。 ”“三曰内外一体,若外官不澄则朝廷无由致治。 ”“四曰去冗官则吏员清简,差遣通流。 ”“五曰去冗官则中材之人可使劝俱。 ”“六曰去冗官则不能期月,民受其赐。 ”在欧阳修看来,年老、病患、脏污、不材四色人中间,年老、病患者,显而易见,不难理解;脏吏“多是强黠之人” ,一旦败露就可以“因民告发”而及时予以惩治,也容易措置。最难对付的莫过于“不材之人” 。因此,奏状一针见血地强调指出:“不材之人,为害深于脏

8、吏。 ”一是不材之人“大者坏州,小者坏县,皆明知而不问” 。对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容易被人忽略过去。二是殃及面特广,因为他们“不能驭下,虽其一身不能乞取,而恣其群下共行诛剥,更无贫富,皆被其秧,为害至深,纵而不问” 。与脏吏之“所取在于豪富,或不及贫弱”相比,其为害至烈有过之而无不及。欧阳修一面对吏制大刀阔斧,淘汰冗滥;另一方面又积极建议广开言路,以便发现人才。在论乞令百官议事札子中提到,凡是军国大事“不可秘而不宣” ,要“皆下百官廷议,随其所见同异,各令署状” ,人君可择善而从,甚至还可以与“庶官、寒贱、疏远”之人交之,即下层社会的人士讨论, “时因讨论,可见其高材敏识者,国家得以用之” 。以

9、广开言路为前导,拓宽视野,发现、招致和选拨人才,从而优化官吏队伍,不失为有价值的倡议。可惜,人微言轻,未见明显效果。 52、对外围夹击形势的诤谏 欧阳修自入谏院,感激恩遇,知无不言,关于整饬吏治,缓解“内忧”时有诤谏,略如上述。与此同时,对如何宁息边患也发表过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与韩琦、范仲淹他们持有共识。 其时,由于范仲淹、韩琦赴边,经略陕西,将士用命,武备渐修,西夏的大举进攻总算得到了暂时的遏止。之前宋、夏频年交战,均以宋军惨败告终。西夏方面虽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大战役的胜利,但也获利不多。加之宋廷对其实行经济封锁,搞得“饮无茶,衣帛贵”4民怨沸腾,统治集团又有新的矛盾。在此情况下

10、,元昊不得不改变策略,借助北辽对宋廷施加压力,迫使宋廷与西夏通和。于是,宋廷内部围绕对西夏和与不和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 欧阳修早就清醒地意识到:宋廷做事常患因循,对内对外初无二致。庆历三年,他刚入谏院,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加强河北防务、反对与西夏通和的主张。在论河北守备事宜札子里明确提出:“臣以谓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虏。 ”之后, 论刘三嘏事状也说:“国家大患,无如契丹。自四五十年来,智士谋臣昼思夜算,未能为朝廷出一奇策,坐而制之。 ”如今辽插手来问西夏约和了与未了自有其不可告人的阴谋:“不和则诘我违言,既和则论功责报,不出年岁,恐须动作,苟难曲就,必至交兵” ,从而使宋王朝陷于

11、两难境地。而“在朝之臣,尚偷安静,自河以北,绝无处置,因循驰慢,谁复挂心?岂可待虏使在廷,寇兵压境,然后计无所出,空务张皇而已哉!”欧阳修不仅在论河北守备事宜札子中对河北防务的现状作了如此的揭露,而且在论军中选6将札子中更一针见血地揭发道:“臣亦历考前此有国之君,多于无事之际,恃安忘危备患不谨。然未有于用兵之时而反忘武备如今日者!”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欧阳修忧心如焚。在他看来,摆在宋王朝面前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加强北边的守备。为了免于被动挨打,争取主动,当务之急尤在择人: 莫若精选材臣,付与边郡,使其各图御备,密务修完,此最为得也。况今边防处置,百事乖方,惟有择人,最为首务。今北边要害州军,不过

12、十有余处,于文武臣僚中选择十余人,不为难得。5 欧阳修提出这一总体构想是有现实依据而又切实可行的。如之前所述, “守内虚外” ,不惜“屈己增币” 、买静求安是北宋王朝长期推行的基本国策和处理与西、北两边民族矛盾的准则。 至于“材臣”从何而得呢?欧阳修也有自己的构想。简单地说,就是广开言路,择善而用之。他在论乞令百官议事札子中写道: 臣伏见祖宗时,犹用汉、唐之法,凡有军国大事及大刑狱,皆集百官参议。盖圣人慎于临事,不敢专任独见,欲采天下公论,择其所长,以助不逮之意也。 必须改变目前大事秘而不宣,小事“可以自决”却“送两制定议”的做法。参议政事的不必仅仅局限于内廷文武百官,也可推广到“外廷百官疏远

13、者” 。 ,交付廷议的范围限于“军国大事,度外廷须知而不可秘密者” 。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以匡不逮。不仅此也,广开言路,也可以从中发现人才。所以他说:“不惟慎重大事,广采众见,兼又于庶官、寒贱、疏远人中,时因议论,可见其高材敏识者,国家得以用之。 ” 7对西夏,欧阳修坚决反对通和。为此,首先应“先薄其礼以折之” ,煞其威风, “抑其骄慢” 。具体做法就是西夏使臣来京不设御宴,不派朝臣陪伴,降低接待规格,以显示我朝廷的威严,从而让西夏使臣产生畏惧心理,不敢提出无理要求。6当西夏狂妄地提出,要宋帝称元昊为“吾祖”时,欧阳修怒不可遏。在论元昊不可称吾祖札子中写道: “吾祖”两字,是何等语!便当拒绝,

14、理在不疑,安有未定之说哉!夫吾者,我也;祖者,俗所谓翁也。今匹夫臣庶尚不肯妄呼人为父。若欲许其称此号,则今后诏书须呼“吾祖” ,是欲使朝廷呼蕃贼为我翁矣,不知何人敢开此口!且蕃贼撰此名号之时,故欲侮玩中国而已!对急于求和的无耻之徒如此“处置乖方,取笑于人”的卑劣行径,作了迎头痛击。 随后,欧阳修又在论乞廷议元昊通和事状和论西贼议和利害状里分别就对西夏通和与否的利弊得失以及“不羞屈志,急欲求和者”的心态作了鞭辟入里的比较和剖析,从而表述了他不与西夏通和的鲜明态度。 其间欧阳修对边民疾苦也深表同情,在边户诗里,他这样写道: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

15、辄相射,杀伤两常俱。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此诗用边民的口吻诉说了澶源之盟留下的苦果,对宋王朝买静求安8作了委婉的嘲讽。 三、结语 他主张“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极力向君主献言献策,引领一代之世风。笔者认为,他以正直的胸怀,以锋利的笔端创作很多奏议类作品。他身为政治家的他正气凛然、心系国家、关心民生;身为作家的他富有才情、直抒胸臆、反映现实;身为学者的他忘不了对经学、史学、军事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见.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四部丛刊本. 2 语见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见光绪听香馆刻本.王临川全集.卷三九. 3 此状.欧集.卷九十七系于庆历五年.兹据.长编.国朝诸臣奏议.校改. 4 长编.卷一三 O 庆历元年正月末引.正史西夏传. 5 论河北守备事宜札子.见.欧集.卷九十八. 6 论元昊来人不可令朝臣管伴札子.见.欧集.卷九十九. 【作者简介】 马海燕(1989-)女,宁夏灵武人,北方民族大学 2011 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 郭艳华(1978-)女,宁夏贺兰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