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濮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摘要】濮阳是伴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先矿后城式”资源型城市,曾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油气被大量开采,濮阳陷入油气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就业压力增大、城市竞争力下滑等困境。濮阳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 69 座资源枯竭城市之一,2011 年 11 月正式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濮阳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关键词】濮阳;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结构 资源枯竭已成为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困境,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资源耗竭型城市的合理发展和转型研究显得日益迫切。本文
2、对濮阳现状,濮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濮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方法和思路,期望对推动濮阳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资源型城市的基本认识和现状 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凭借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剧,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也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迅速发展,很多资源型城市建市二十多年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自然资源的局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大量的开采必然加剧资源2的急剧减少,很多地区原来丰富的自然资源现在已接近枯竭,而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和发展的资源型城市也面
3、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发展一高潮一衰退”这一规律。我国现有的 118座资源型城市,有 69 座已经开始资源枯竭,枯竭率超过 58%。2007 年 12月 24 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 69 座资源枯竭城市。 二、濮阳的基本情况 (一)濮阳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状况 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分类,濮阳市属于典型的先矿后城式资源型城市,濮阳市是 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濮阳下辖濮
4、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华龙区,规划建设有濮阳新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8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3 个专业园区、1 个现代服务业园区、4 个商务中心区、3 个特色商业区和 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濮阳市是随着中原油田勘探开发而兴起的现代工业新城,境内主要矿产资源为石油、天然气,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地区。东濮凹陷横跨河南省的濮阳、新乡、安阳、开封和山东省的菏泽、聊城等 6 市12 个县(区) ,凹陷面积 5300 平方公里,中原油田登记探、采矿面积6307 平方公里。 (二)濮阳的油气发展历程 1975 年中原油田勘探开发拉开序幕。此后, “六五” 、 “七五”经历了
5、3一个高速发展阶段。1983 年以来原油产量平均每年递增 100 多万吨,到1988 年产量高达 722 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从 1979 年开发到 2007 年,累计生产原油 1.205 亿吨,天然气 386 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 150 多亿元,有效地缓解了我国油气紧张状况,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濮阳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二十多年的大量开采,2012 年,原油产量下降到 250 万吨,天然气产量下降到 4.43 亿立方米。根据中石化“十S.32规划测算,中原油田天然气商品量将下降到 2015 年的 2.1 亿立方,除油田内部用气 1.1 亿立方外,可提供的外销气仅 1 亿立方,只能维
6、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气。中原油田目前有 50%以上的已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同时,由于东濮凹陷探明储量区块规模趋小、丰度趋低、油层趋深,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勘探难度日益增大,致使油田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且现有采掘技术无法开采出部分已探明油气资源,油气资源已濒临枯竭。 (三)濮阳产业发展历程 濮阳在建市之初提出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发展思路,相继建设了一批油气后续加工企业和纺织厂、啤酒厂等配套企业。1988 年以后原油产量由盛转衰,濮阳市和中原油田逐步意识到发展接替产业、实现油气资源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积极支持中原油田科技攻关,努力探索和开
7、辟东濮凹陷区深层和外围油气储量新领域,尽可能延长油气资源服务年限。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替产业。2002 年以来,濮阳市相继提出“以工兴市” 、 “工业强市”战略,按照“龙头带动、产4业支撑、优化结构、集群发展”的思路和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来抓,支持重点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2009 年以来,濮阳市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濮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工业园区等 8 个产业集聚区和河南省电光源产业基地。2012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 1
8、37.76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 649.36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207.4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65.3:20.9。规模 PA)zq-业增加值完成 547.64 亿元,同比增长 17.2%,地方工业同比增加了21.5%,全年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增加值 74.44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13.6%,所占比重较上半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 0.9%,增幅慢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濮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濮阳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从濮阳经济发总量看,2012 年生产总值994.53 亿元,居河南省第 15 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7.64 亿元,居河南省第
9、 16 位,固定资产投资 738.96 亿元,居第 14 位,其他经济指标大都在全省的中下游水平。总体来看,濮阳发展速度提升很快,大经济总量较小,企业规模小,人均值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一)经济结构问题 濮阳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突出。第二产业是濮阳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主导力量,2012 年第二产业 GDP 的比重为 65.3%,石化相关产业占比较高,建市二十多年来,中原油田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到濮5阳全市的 40%左右,投资占到全市的 50%左右,上交利税占市本级税收的40%左右,据测算,中原油田每下降 1 万吨原油,就要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0.3 个百分点。中原油田原油产量和投
10、资的变化对濮阳经济影响巨大。同时,占主导的石化产业过度依赖天然气、石油资源。2008 年,油气依赖型工业企业 161 家,工业增加值 206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51.6%,占全市 GDP 的 31.4%。并且这些油气链条产业,深加工不够,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一些油气加工的中小型企业集约化程度低,粗放经营,如玻璃制造企业大多将天然气仅仅作为燃料使用,玻璃制品多为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利润小,耗能高,产出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价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多元化产业结构尚未形成。 从企业构成上看,新建大型企业较少,单个企业拉动作用有限,企业技术创新
11、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对油气资源过分依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将给濮阳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 近几年,濮阳市在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先后建设了生物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林纸林板等接替产业,但只是形成了接替产业的雏形,发展规模较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致使濮阳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时支撑能力不足。 (二)社会问题 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出现就业形势严峻与人才匮乏的矛盾。6近几年来,随着中原油田原油产量的不断下降,未就业人员群体日趋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2、中原油田工作人员及家属最多时达 12 万人。随着原油产量的不断下降,导致岗位大量超员,失业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影响到濮阳的社会稳定。 近年来濮阳城市转型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需要大批研发、管理、营销人才和技术工人,现有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由于目前濮阳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利条件,处于人才流失状态。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面临自然灾害威胁 在中原油田勘探和开采开发过程中,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油井、气井大量排放各种含油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物,污染土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甚至导致农田绝收或减产。油田在
13、开采油气和回注污水期间,经常因井管破裂污染水源,200 米以上的地下水无法灌溉,更无法饮用。油气开采对土壤、河流、植被等地表生态的破坏,采油废水回注对地下水的污染,化工生产排放“三废”量增多,导致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区域环境容量下降,生态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濮阳市地处兰聊(兰考市、聊城市)地震断裂带,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长时间油气开采势必会对原有地质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对濮阳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建议 (一)经济结构转型 作为以往过度依赖资源禀赋、结构矛盾又比较突出的濮阳市,在加7快经济转型方面,首先创新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石油、天然气资源
14、的开发利用周期。其次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寻求和发展接替产业,使接替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撑。同时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转型增添了后劲。 1、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新能源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濮阳市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离不开油气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拉长产品链条,开发下游产品,依靠科学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结构上变一业为主为多业并举,跳出“油尽城衰”的尴尬。 同时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密集,就业容量大,对引领产业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
15、意义。濮阳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出海通道,是衔接融合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支撑点,当前既是发展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面临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伴随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国家对节能减排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将面临着极大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扩大对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口能源”规模化应用,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濮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 82、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首先逐个分析
16、濮阳支柱产业中落后的、应淘汰的技术及装备,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其次抓好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变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而变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着力培植一批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企业群、产品群。再次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站在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等,使之成为替代油气资源的一种新能源。 3、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濮阳市地处平原,紧邻黄河,土地肥沃,农田水利基础完善,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充分
17、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加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使之成为濮阳经济的支柱产业。以丰富、优质农产品为依托,外引内联,培育面粉、食用油、优质大米、畜产品加工、乳品、酿造等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大型的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市场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食品工业化共同发展,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基地。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经济转型夯实基础。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18、、和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 4、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9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物流业。加快晋豫鲁铁路建设,打造晋豫鲁铁路物流走廊。充分利用输气干支管线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以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利用中原油田天然气采空区建设天然气储备库为契机,充分利用中原油田地处中原和油气管网联结全国的双重优势,规划建设以石油、天然气、油气开发物资为主的石油物流园区。依托晋豫鲁铁路“路煤”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煤炭储配中心。二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掘和利用濮阳丰厚传统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全面启动
19、濮阳市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将各种文化要素有机融合,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历史文化、黄河湿地、生态农业、油田工业等旅游体系。三是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发挥三省(河南、山东、山西)交界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建设区域型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货物集散地等各类大型市场;规划建设以煤炭、进口矿资源、化工产品、农产品、羽绒为主的物流园区。围绕中心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形成集购物、休闲、娱乐等复合业态的综合商业区。 (二)城市转型 1、挖掘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并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园、雕
20、塑和建筑,确保每年塑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10市亮点。建设濮阳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突出濮阳特色文化优势。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增强公共建筑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城市文化保护与挖掘、城市景观设计与雕塑、城市环保和生态建设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按不同功能分区,确定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位,结合城市夜景和城市灯光设计,形成简洁、明快、和谐的城市色彩,以色彩塑造现代城市气质,张扬特色,呈现魅力。在城市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中实现重点街区建筑的高低协调搭配,构建优雅流畅、错落有致的城市轮廓。以濮阳新区起步区和马庄桥组团、中心商务区
21、、长庆路南延片区为重点建设区,建成一批彰显地方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地标性建筑。 2、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易居示范城 濮阳有着良好的环境基础,应该着力建设宜居城市,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七城二奖”荣誉桂冠,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实施亲水临河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构筑“南北互通、东西交织”的水系景观,打造灵动水韵新城。通过治水、治岸、增绿、设景,逐步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平原水城。 (三)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和完善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努力拓宽分流安置和再就业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订相关软约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