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球化视野下世界格斗类项目的新格局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历史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格局、新趋势进行梳理及探讨。研究得出:和衷共济是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是世界格斗类项目的融合之道;和而不同是世界格斗类项目的理想之道。认为守正创新、互体互用应为我国散打运动未来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路向。关键词: 和而不同;格斗类项目;格局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47-03 文献标志码: A 格斗究竟产生于何时,迄今为止,这个问题是无法查证和考究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从人类文明存在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
2、大自然及同类之间的争斗。那时虽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整理,但人们潜意识当中都清楚只有强者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打斗也就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本能性的活动和行为。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民族,他们各自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都创造出自己的格斗技术,这些格斗技术,在很远的历史长河中,是没有差异的;但在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特色后,原本一样的技击技术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格斗类项目的形式也因此变得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并且独具特色。苏州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王岗教授认为“世界格斗类项目共同发展的原2点是搏斗,不同之处是文化”1。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现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格斗类
3、项目在其文化价值的引导下,逐渐由搏斗、 “亚竞技”走向“竞技”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类进步的标志。现在的竞技格斗类项目被希腊人称为“重体育项目” ,其共同特征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为是双方选手在一定的规则下,采用有效的技、战术,以制胜对方为目的。2010 年首届世界武道运动会让我们大体看到了格斗类项目的多彩与缤纷,该项赛事共设 13 个颇具观赏性的竞技格斗类项目,旨在推动竞技格斗类项目在全世界更广泛地发展。业内人士称赞:“本赛事的诞生是社会对格斗类项目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竞技体育的层次,相信本赛事的举办,定能将各民族的特色、独有的精神和性格予以展示。 ”言词之中,我们已经领会到了世界格斗类项目
4、文化多元、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重要性;因而,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发展格局进行理论与文化研究,对于我国散打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 视域融合:世界格斗类项目的新认知模式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主要原则之一。视域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视域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固定,我们的视域是同过去的世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视域与传统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理解的产生和出现便是这 2 种世界的交融。在伽达默尔看来, “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绝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绝不可能有封闭的视域”2。在文化全球化
5、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人类超3越文化屏障实现互动与理解的重要沟通方式,不断推进着全球各个地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面对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特别要求研究者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生活实践,突破阈限,在与现实问题的对话中,达到“视域融合” ,在视域的遭遇、交融与沟通中发现并揭示新的意义。 按照布尔迪厄的理论,也可以把世界所有的格斗类项目看作是同一个“场” 。那么,各个国家的格斗类项目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场域” 。场的原动力在于其结构的形式之中,尤其存在于各种各样彼此冲突的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差距和不对称性之中。场作为各种力量所处地位之间的客观关系的一种
6、结构,提升与保护自身的地位,取决于他们对于场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取决于他们对场所采取的观点,而且是立足于场的内部观点3。 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视域融合、阈限突破将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格斗类项目发展的目标,在这种目标下,各个国家的格斗类项目都应该突破原有的场的藩篱。在坚持本土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应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的眼光,相互借鉴,共同催生出一种融合的多元范式。 2 和衷共济: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共存之道 2.1 和衷共济基于追求“止于至善”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文明相信善处人我之间,应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 2 500 年前的先秦典籍尚书中已有完整的“和衷”表述,指的
7、是人们彼此和谐恭谨、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 “共济”则出自 2 000 多年前的国语 ,是指众人借助同一舟楫,共渡江河4的行为状态。这些文献记载表明,中国人自古就珍视同心协力,共同奋斗达到彼岸的精神。此后,2 000 多年中“和衷”与“共济”连为一体,一代一代地传承于中国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今天, “和衷共济”依然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表达和丰富当代中国的新理念,积极地为人类作贡献,这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2.2 和衷共济架构世界格斗类项目发展历史中的文化景观 世界格斗类项目在历史发展中也正是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世
8、界技击文化。如唐朝时期,少林寺有一批和尚被流放到琉球岛,传下的武术叫“唐手” ,唐翻译成日语叫“空” ,翻译成韩语叫“跆” 。于是唐手在日本形成了“空手道” ,在韩国变成了“跆拳道”4。即使在今天,韩国和中国武术的交流仍在延续。从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最近在其品势的动作修改当中可以窥其一二,如由两步距离的马步改为两步半,由冲拳的不送肩改为送肩,由直线的里格挡变为弧线的里格挡等技术动作的演变,都体现了跆拳道和中国武术的融合现象。毋庸置疑,中国古典哲学对韩国跆拳道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没有中国武术,跆拳道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在格斗类项目上成绩斐然。跆拳道冠军吴静钰的感
9、言是, “正是中国武术的精髓使其跆拳道技术得到了提升和完美” ,是对中国武术与跆拳道之间进行融合的最好诠释。而国际级散打裁判对于拳击冠军邹市明的评语是, “正是其在早期的散打训练奠定了其技战术的经验” ,更加说明了中国武术与拳击之间技术相互融合的事实。另外,从 K-1 搏击联盟品牌被中国知名媒体5与投资集团阳光红旗七星环球娱乐收购(未来计划将这一赛事的总决赛从日本迁至中国) ,到古城西安举行的终极格斗联盟赛事(MMA,中文全称即综合格斗)可以看出,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世界的优秀格斗类项目,也已经认识到“夜郎自大”不良之处。无疑,全球化视野下的格斗类项目的和衷共济没有攻击性意义,而是具有目的性价值,
10、不是一时一地的想法,是跨时跨地的,具有永续性和普遍性。 3 和合共生:世界格斗项目的融合之道 3.1 见贤思齐应为世界格斗类项目发展的历史路标 “见贤思齐”的理念渗透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人类性和世界性的维度,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反对过激民族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伸张宽博的世界主义文化立场和价值重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和无视其他的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了解并理解他人,其实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 淮南子泛论训所说的“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
11、不通”一语,最能揭示思路和视角“定于一”的弊端,也最能喻释开放视野所能带来的收获5。 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格斗类项目来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格斗技术能够称霸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格斗技术是至善至美的。各个国家的格斗类项目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当今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发展,必须要有“见贤思齐”的理念,扬长避短,进而促进本国格斗项目的发展。 3.2 和合而生在世界格斗类项目中的具体典范 6优秀文化是人类的杰作,优秀文化的受益者是整个人类。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UFC 起源者,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李小龙,可谓是和合而生的格斗项目发展之典范,其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中国式”技击,而是去地域化的、跨界的、试图从
12、不同的打斗风格(空手道、跆拳道、菲律宾武功、柔术、合气道、拳击)中吸取精华,其对中国武术的世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UFC 的主席 Dana White 在 Spike TV 上说:“李小龙在混合格斗领域是最为成功的。 ”另一个是柳海龙,当代中国散打的代表人物,在长沙举行的 2000 年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总决赛中,荣登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散打王的宝座,他在比赛史中取得的优异战绩,是任何一个散打运动员无法比拟的。其外号“柳腿劈挂” ,劈挂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攻击技术,借鉴的是跆拳道的腿法,柳海龙曾以此技术名噪一时。尤其是他在中日对抗赛中使用的跆拳道腿法“双飞”技术接直拳将对手“KO” ,其融合
13、的技术打法更体现了世界格斗技术发展和合而生的理念。另一个是外国散打名将穆斯里穆,他于 2005 年荣获第 8 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 80 kg 级冠军,2006 年第 3 届散打世界杯 80 kg 级冠军,2006 年“江中杯”首届国际武术搏击争霸赛 KFK 超霸王中王获得者,2007 年中俄散打对抗赛战胜了中国的方便获得 80 kg 级冠军,2008 年北京奥运会散打邀请赛 80 kg 级冠军。穆斯里穆能在中国散打领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主要原因在其技法全面,尤为重要的是其在艰辛的训练中结合了柔道、古典跤、拳击、跆拳道、俄罗斯气功等6。可见, “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世界格斗项目的发展
14、也同样需要和合而生的理念。积极吸取各种技击的长处和经验,走“世界格斗类项目的整合、共7生之路” 。 4 和而不同:世界格斗类项目的理想之道 4.1 “自我镜像”与美美与共 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的“和” ,表达了人际交往的原则, “不同”则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 “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最早提出“和”与“同”这一对哲学概念的人是西周的史伯,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坚信,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吞并另一种
15、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个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理由。面对一个共趋与多元并存的国际社会,我们需要的正是“和而不同” 。从中国哲学的“和而不同”之思想,我们看到了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发展之路和历史选择,格斗类项目应该放开胸怀、互相学习,积极地做到费孝通先生所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武技文化,只要与时俱进,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2 主体价值与世界意义 以“和”为一个不断不尽的过程,但“和”的本意并不是绝对的同一,并不是由多色变为单色,并不是曲己
16、从人。以善相呼和以善相应,呼应出自不同的主体,互利也归于不同的主体。只有以“不同”为前提,8“和”才具有真正的内容和真正的意义。世界格斗类项目在融合之路上,更应注意个性的体现及传统的保留,在求和的道路上更应该注意求异,不然便会走进一个“同而不和”的危险境地。 “和而不同”对于中国散打的发展更是启示甚大,中国散打的“和”之路,竞技之路、大同之路不得不让我们有些思考,如果不重视自身传统技术的保留,那么离“同而不和”的危险境地就不远了。另外,解构主义的出现,已经使得任何中心主义不再可能,使得过分的傲慢变得可疑,所以平视对方是我们正当的要求,需要我们发现和尊重彼此的差异7。世界不同区域格斗类项目也需要
17、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在保留自身技术、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指导其更好地发展。 5 新格局重组下中国散打发展的新路径 散打运动发展 30 余年来,一直在“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西方中心模式下不断变革与发展,在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项目的提高和发展交流与融合是关键,然而在 UFC、K-1、MMA 等搏击术的不断冲击下,中国散打选手根据西方搏击格斗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动作和打法,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不难看出当今的散打运动其“中国味”也越来越淡。丧失了自我,何为真我?这是我们急需正视的问题。对于此尴尬的境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希望
18、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1 守正创新:回归经典进而创新经典技法 守正创新是和而不同新格局下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路径之一。提示我们唯有守正创新,在回归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经典,才能体现出9自身的独特性和中国性,进而才能丰富世界格斗文化。 “经典”在中国历来是一个“大词” ,回归经典重在不断创新经典,创造出自己的经典。回归经典为了继承,创新经典为了图新,创新经典为了文化原创。在东西方格斗文化的交流中应形成“双向旅行” ,进而创造出这个时代的格斗经典,我们不能成为被动的纳受者,应该在世界格斗项目的互动中从事技术输出及文化播撒8。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武术有 129 个拳种,如能充分提取传统武术的经典
19、技法理念、训练方法,再积极融合世界各个国家的格斗技术,那么我国散打运动的技法体系才会更加丰富,才能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境地,屹立在世界武学之巅才能指日可待。5.2 互体互用:中西格斗类项目交流的新未来 互体互用是和而不同新格局下中国散打发展路径之二,提示我们应该吐纳吸放、自我创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容纳并且融合古今中外各种格斗技术的有利因素,完善自己,但必须做到“顺人不失己” ,要有“自我立场” 。无穷扩展“自我” ,当扩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没有“自我” ,自我的消失就会使得我国散打变成了“非我” ,这在本质上是对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美学的违背;因而,格斗文化交流不是一种简单的双边关系,
20、而是一种交流的多级性问题。应学会正确理解对方,尊重差异,让东西方格斗项目变成一种“集合体” 。 6 结束语 和衷共济、和合而生、和而不同是中国哲学的大思想、大智慧,对世界格斗类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散打运动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全球化大同之路上应积极吸取世界格斗10类项目的各种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手段,使我国散打运动更加地完美。与此同时,我国散打运动更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以自身鲜明的差异性积极构建自身的价值,要有大家共同喜爱和受益的方面。唯有此,世界各国格斗爱好者才会追随它、喜爱它。 参考文献: 1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1、35-37. 2沃恩克.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和理性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6-59. 3包亚明.一种疯狂守护者思想M.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28. 4金玉柱.国际散打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1(7):64-66. 5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7-49. 6胡祖容.对我国散打运动员进行“其他搏击项目”训练的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55-258. 7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0-62. 8王岳川.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35-238. 9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