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国情及现代化的若干启示【摘 要】认识国情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冷静思考和深入考察的问题。俄国和苏联时期就曾这样对自己的国情发生过误判,这是一个历史教训。现代化是个复杂的过程,全面的现代化,需要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审视。赶超型现代化又包含着各种尖锐矛盾和不平衡,需要深刻地加以认识和克服。准确判断国情、摆正国家定位,对党和国家从上到下都是一个头等重大的问题。【关键词】认识国情;现代化;苏联误判;历史教训【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1009405在现代化过程中,认识国情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字和排个什么名次就可遽下结
2、论的。现代化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历史进步过程,它既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又包括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处理好工人与农民、城市和乡村、边缘和中心、上层和下层等等各种复杂关系的进步发展过程。一个国家和社会,离真正的现代化究竟有多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是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还是完全的、全面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冷静思考和深入考察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认真思索、慎重回答的问题。那么,现在应该怎么样认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和目前的国情呢?胡2锦涛同志在“七一” 讲话中指出:尽管 90 年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
3、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地位没有变。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七一” 讲话中这个“三没变”的论断,对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尖锐的针对性。因为必须看到,近年来有不少人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发生了某些偏误。他们对我国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跨越,头脑有些昏昏然;在他们看来,我国有了多个世界第一近 30 年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贸出口世界第一,高速铁路网第一,还有工
4、业生产方面的诸多第一,等等,更重要的是,国家上升到了仅逊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在他们的意识中,我国“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可以进入“发达国家之林”了,起码也称得上是一个“准发达国家”了。加上受到国外一些人士出于真心或心怀叵测的的喝彩和吹捧,他们更是飘飘然,盲目乐观而不知所之。诸如此类。两眼张望,只看外边,只看人家,唯独不全面审慎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实事求是地、多方位地考量自己。而且,他们所理解的现代化,还仅仅是器物的、物质的现代化。他们不知道还应该追问一下,我们整个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如何呢?我们的制度现代化又到达什么程度了呢?精神文化现代化又怎样呢?他们不了解应该全面地、多方位地、深层次地
5、理解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表层的、3单方面的器物现代化上面。由于这些同志对现代化的研判有失全面和深入,于是,便陷入了盲目乐观。要克服这种情绪,纠正这种偏误,最根本的,是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清醒的认识。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是一件错综复杂、相当纠结的事情,有时一个国家,甚至一代人,都对其国情似是而非,没有能搞得十分清楚明了。这是有过历史教训的。俄国人上世纪就曾两度在相当时间内没有能够十分清醒地、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判断准他们的国情,这曾招致严重的历史后果。这个深刻的教训,是应当为我们深刻吸取的。一、苏联时期对国情的两次误判俄国人在上世纪头一二十年,对自己国情就发生了误判。俄国当时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什
6、么地位?按照工业产值在世界上的份额,俄国当时号称仅逊于美、德、英、法,是世界第五资本主义大国;以 1913 年为准,俄国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的 5.3%;而美国则为 35.8%,德国为 15.7%,英国为 14.0%,法国是 6.4%。1172 20 世纪初,俄国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一,机车和车厢产量仅次于美国,生铁和钢产量居世界第四,煤炭开采量居世界第六。2268 看来,俄国工业在世界上的排位的确比较靠前。所以,许多俄国人长期以此为据,认为俄国当时是“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如果把当时俄国的各项发展指标放在 1.6 亿人口中和 228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上来
7、衡量,恐怕就要大大打上折扣了。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电力仅为 11 千瓦时,而美国是它的 20 倍以上,它的煤人均为4美、英的 1/33,生铁为美国的 1/2.5,英国的 1/8.3,棉织品(坯布)为英国的 1/13,等等。俄国很重视发展铁路运输业,其冶金业等主要就是为此而发展起来的,它在 1900 年铁路的总长度就达 53234 公里,但平均铺展在它广袤的国土上,其密度要逊于日本、意大利,甚至不能和当时欧洲更小、更落后的国家相比拟。俄国的农业更落后。1914 年俄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6%,农业占国民收入的 53.6%,人均生产粮食 26 普特(每普特合我国 36 市斤) ,而当时美
8、国人均为 48 普特,加拿大为 73 普特。323,30-32综上所述,可见俄国当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在苏联时期,许多学者都错估了俄国上世纪初的国情。所谓“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说,甚至成了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这种说法,至今还为我国个别学者所继承。对俄国国情认识之不易,甚至像列宁这样睿智、伟大的人物,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总体来说对俄国发展水平估计偏高,而在革命后,只是在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才校正、准确地认识了俄国的国情。年轻的列宁刚刚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不久,1894年春夏,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是这样估计的:“在俄国,不仅在工厂
9、,而且在最偏僻的乡村,到处都有有产者和无产者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到处都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4199 这些话意味着,似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而经过 13 年之后,1907 年 11-12 月,他在社会民主党在 1905-1907 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一文5中,则依据下述资料“欧俄 1050 万农户共拥有 7500 万俄亩土地。3万个大地主(主要是出身贵族的,也有一部分是暴发户)每户有 500 俄亩以上。总共拥有 7000 万俄亩土地。这就是基本背景”由此得出结论认为, “这就是农奴主-地主在俄国农业制度中以至整个俄国国家和俄国生活中占
10、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 。5388 这就是说, “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是在俄国比较发达的欧俄部分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这里,列宁显然校正、补充了他在 1894 年关于资本主义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说法。到十月革命前夕,在准备发动革命的时期,列宁在 1917 年 9 月写成的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又说:俄国的资本主义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6164 与对俄国认识的这一论断相联系,加之于十月革命后国内战
11、争的需要,就采取“军事共产主义” ,实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在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反抗, “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7280、甚至发生喀琅施塔得兵变的情况下,才改行“新经济政策” ,采用“迂回的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直这时,仅仅到这时,经过革命的挫折以及领导建设的实践,列宁才进一步认识到俄国的落后。1921 年,他在论粮食税一文中大有感慨地说:“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以容下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主宰这一片片空旷地带的却是6宗法制度、半野蛮状态和十足的野
12、蛮状态。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的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乡村同铁路,即同那连结文明、连结资本主义、连结大工业、连结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到处都是这样。这些地方不也是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接着又说:“试问能不能由这种在俄国占优势的状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呢?”8216 直到这时,可以说列宁才真正准确地把握了俄国的国情,刻骨铭心地认清了俄国的落后,所以,他据此所制定的“新经济政策”才卓有成效,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斯大林对列宁这一思想的认识并未入脑,重又依据表面的几个经济数据,回到俄国属于“资本主义中
13、等发展大国”的认识上来,因此,实行“新经济政策”不久,在 20 年代末就取消了这一政策,发起了“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进攻” 。 不仅如此。俄国人在 1960 年代、1970 年代对苏联当时的国情,再次发生了误判。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苏联的国力迅速增强,国民收入在上世纪 50 年代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之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加上苏联 1957 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1 年世界第一个载人飞船升空,同时还创造了其他几个世界第一。在 70 年代,据统计,苏联在电力、钢、原油、原煤、天然气等 2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均超过美国。苏联凭借这时的国力,与美国进
14、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军费 1973 年超过美国,1976 年度苏联军费额度为1270 亿美元,美国为 1027 亿美元;洲际导弹数量这期间也超过美国:1975 年,苏联为 1618 枚,美国仅为 1054 枚。938-42 种种情况,使苏7联在 6070 年代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军事超级大国,也使苏联领导人充满自信和霸气。面对这一情况,应该怎样认识苏联的基本国情呢?抱着“上帝选定民族”的传统理念,在一向的大国情结的鼓舞下,俄国人一下子头脑发胀,感到飘飘然起来。赫鲁晓夫接过斯大林“建设共产主义”的口号,提出 20 年后,即到 1980 年进入“共产主义” 。勃列日涅夫变了个说法,苏联 “已建成发
15、达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苏联在 70 年代四处出击,采取战略攻势,世界四大洋无处没有它游弋的军舰,世界五大洲无处没有它插手的地盘,欲与美国一争高下;同时,实行革命输出,大手笔援助亚非拉国家,消耗了大把大把的石油外汇和巨大资源。实际上,苏联真正的国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特别是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同美国有很大差距,就是同一系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也都有相当差距。苏联的实力主要表现在军事上,而在广泛的民用工业、民用科技方面,苏联同这些国家相比,还是相当落后的。同时也应看到,苏联的发展主要是在欧俄部分,广大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北部沿北冰洋地区,都还落后得很,就是包括中亚、外高加索一带,也不是
16、发展得很好。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发展方式很粗放,资源投入很大,效率很低。科技革命落后于西方,就是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这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很脆弱。加上政治方面的因循守旧、僵化停滞,也造成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异常脆弱性。这样,就使苏联这艘巨大的航船经不起重大风浪的摇曳和震荡,一经改革的考验,就桨断船裂,沉没大海。历史证明,俄国人两度对自己的国情都是误判的。这种对国情的误8判,造成了一系列无数错误的链条,大大有害于苏联和俄罗斯的发展,最终使俄罗斯至今还属于一个靠输出石油和天然气维系国计民生的“新兴国家” 。二、误判国情的历史教训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首先,准确认识一个国家的国情应该是多方面、多角
17、度的,不应当仅仅从单方面的几个指标去看待。就以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国情而言,绝不能仅用世界排名第五来判断,定位它就是“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疆土那么广袤,人口当时也达一亿六,把它那些工业产值平均放置到这些国土和人口中,同当时不少欧洲国家相比较,俄国的发展程度显然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即使在人口较为密集、发展情况较好的欧俄部分,俄国当时的工业也仅仅高度集中在几个小小的资本主义绿洲上。在欧俄的其他广大地区,正如列宁上述所说,也“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 , “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 。可见,俄国发展的不平衡是极端严重的,决不能只看到这几个资本主义绿洲
18、而无视其他 90%以上的“宗法制度”和呈现“野蛮、半野蛮状态”的地区。这涉及到俄国经济的边缘和中心、城市和乡村、大俄罗斯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之间的种种不平衡。如果对这方面缺乏认识,就不可能正确判断国情。这还仅仅是就物质层面而言,如果考虑制度文明、精神文化层面,俄国同西欧还差得更远。其次,赶超型现代化道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和尖锐矛盾,对此必须予以深刻认识,否则,就不足以正确无误地判断国情。仍以俄国9为例,18 世纪初彼得一世推行的改革,走的是以赶超西欧先进国家、以追求军事强国地位为目标的赶超型现代化道路。 “这种赶超型现代化是由国家政权主导并以强制手段直接推动的,因此,经济和社会表层生活中的
19、进步经常是以政治生活领域的停滞以及巨大的社会损失为代价的。 ”104 因此,这种改革必然包含着许多不平衡的和十分尖锐的矛盾。这些不平衡和矛盾主要是:有限的西方化目标和普遍东方化手段之间的矛盾;表面生活的西方化与内部结构东方化之间的矛盾;欧化进程造成的上层西方化与下层东方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包含着城市和乡村、边缘和中心、上层和下层、贵族与平民、地主与农奴、封建宗法制度与新生资本主义关系之间等等的矛盾与冲突。对日后俄国一两个世纪间一直延续着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在认识和判断上有所偏误,顾此而失彼,都会影响对俄国国情的准确把握。第三,准确把握一个国家的国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对革
20、命前俄国国情的认识,伟大、睿智、观察敏锐如列宁者,尚有一个转变和深化、发展和到位的过程,何况我们这些碌碌平庸者。况且,即使正确认识到、准确把握了国情,同制定出与之相协调、相适应的重大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和过程。在苏联早期,列宁、布哈林等少数几位领导人,对俄国是“落后的农民国家”这一国情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执行“新经济政策”不遗余力。而其他大多数领导人,包括总书记斯大林在内,却对列宁关于俄国国情的全面论述没有入脑,或者只抓住列宁在革命某一时期的言论,做了片面的理解,所以发生对“新经济政策”的三心二意。到 1929 年,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10战胜布哈林之后,就悍然改变方针路线,让“
21、新经济政策” “见鬼去了” 。苏联这一教训是深刻的,如果对国情不予正确认识,就会把革命和建设引到斜路上去。第四,国情教育十分重要,应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下大力气,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做。国情教育是一项基本教育,恐怕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只有做到心里对国情有数,才能搞好其他各方面的方针政策。不仅各级主要领导要弄得十分明白,就是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也应对此有一个深刻认识。必须看到,认识国情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期教育、学习来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入脑,变成实际的政策行动,不是说几句口头上的“官话”就行的。个别或少数人认识、领悟了的国情,也未必为多数人所领悟;知识精英群体认
22、识到了的国情,也未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理念上认识到了的,也未必变成实际行动。所以,对国情的认识,有关国情的教育,应当是一项长期而不间断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三、准确认识国情、把握现代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准确把握国情,正确认识现代化进程,对我国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0 年来我们改革取得了举世震惊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但是,对这辉煌成就、巨大进步所掩盖下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予以缜密分析和深刻认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人们常说的“跨越式发展” ,实际上也就是“赶超型的现代化道路” 。这种发展道路在创造我国巨大辉煌的同时,还包含了哪些矛盾,哪些不平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的。有些同志说得对,我们用 10 年、20 年就赶过了西方国家用 100 年甚至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