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非宗教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34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非宗教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儒家非宗教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儒家非宗教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儒家非宗教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儒家非宗教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儒家非宗教论摘要:近年来,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儒学圈内,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儒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 。基于这一事实,本文认为,儒家之宗教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儒家;儒教;文教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4-0072-11 围绕儒教之言说,实有两个虽相关而不同的议题:第一,儒家是不是宗教?第二,是否应当以儒家为本,建立一种宗教? 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已持续数百年,过去三十年来也相当激烈。人们站在不同立场上,各执己见。

2、至今日,宗教学者似多接受儒家宗教说。近十几年间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大陆儒家,则从事于儒教之构建,似乎正好印证了这样的学术结论。儒家是否宗教之争论,似已尘埃落定。 本文重返此一问题。一方面,笔者作为学者,拟对儒家宗教说从学理上予以反驳。另一方面,作为儒者,拟对儒家同门建立儒教之努力予以澄清。由此分别得出结论:就历史事实而言,儒家从来不是宗教;就现实的发展方向而言,儒家也不应当成为宗教,儒教说已构成儒家复兴之障碍。 2一、儒教言说之简单回顾 过去数百年围绕儒教之言说,因言说者的身份之别,而有两大范式。第一种言说出自致力于儒教构建之当事人,很自然地主张儒家为儒教说。 近世从事这一努力最早而最有名者,为南

3、海康有为之倡建“孔教” 。康南海先生通过孔子改制考 ,在思想上沿着公羊学孔子为素王之思路,而发展出孔子改制立法之理念。接下来,似乎受西方教会制度影响,康南海发展出孔子为教主之理念,而形成孔教构想。愈到晚年,康南海愈对此事用心,而不惜与袁世凯、张勋合作,引来诸多诟骂。 应该说,康氏此说颇具先见之明。董仲舒推明儒术以来,儒家价值深入人心,儒家士大夫透过“学”而成为社会治理者。虽有道统、政统之分,但“政教”此处之教是教化统合于士大夫身上,如历代循吏所昭示的:以政为教,以教为政。联结华夏共同体、维系基本秩序之共同价值乃是由士大夫守护、传播、教化的。康南海以先知般的天才预知,现代国家之构建必然让这样一套

4、政教体制崩溃。事实上,康南海变法的核心主张就是废科举,令士子改习西学,士人必趋向专业化、技术化。如此则必然出现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谁来守护儒家士大夫守护、对社会基础性秩序而言至关重要之中国价值?康南海计划让孔教承担这个责任。在士人专业化、远离价值、不再承担教之职能的时代,这将是一个专业化的教会组织,专司以儒家价值教化民众。 然而,康有为变儒家、立孔教之说,当时即遭到儒家士大夫主流之3强烈反对,比如张之洞。原因在于,它从根本上颠覆了儒家。关于这一点,后面将会详尽讨论。 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以传授儒家之学为本的传统文教体系迭遭猛烈冲击:废书院,废科举,废除读经。儒家士人普遍接受现代知识,包括人文

5、与社会科学训练,由此出现了不信奉儒家价值但研究儒家之学者。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以科学、学术的视野研究儒家之义理与社会形态。由此形成了第二种范式之儒教言说。 应该说,二十世纪早、中期的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儒家不是宗教。似乎是受这种观念影响,较为年长的现代新儒家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张君劢等人,也都不认为儒家是宗教。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着儒教的争论,大体上在不信奉儒家价值的学者之间展开的。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们站在儒家之外,以某种价值中立的科学态度,在儒家宗教说与非宗教说之间展开争论,包括力主儒教说之任继愈、李申等先生,亦不信奉儒家。 这个时期的看法,与二十世纪

6、上半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略加观察可以发现,宗教学领域的不少学者倾向于认定儒家是宗教。这也许是因为,此时,主流意识形态对宗教的定性已有所变化,宗教不再全然是负面的。不过,思想史、观念史等领域的学者,一般则倾向于儒家不是宗教。 不管怎样,这样的争论与学者的生命、价值没有关系,只具有知识上、学术上的意义。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儒家已经死亡。因此,4他们的争论只关乎对儒家的历史存在形态以及历史上的中国政制、文明之理解。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具体而言,是一种历史学术问题,而不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儒学兴起,导致此一争论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学术界之内、之外出现了一批“儒学者” 。

7、他们从事学术事业,研究儒家之学,但在相当程度上信奉儒家价值,比如杜维明、郭齐勇等先生。与此前研究者不同,他们具有儒家身份自觉,因而站在儒家内部讨论该问题的。似乎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他们对儒家义理有更深入之体会,从而能够超越貌似客观、实则皮相之争论,打破儒家宗教一非宗教说之对立,依据自己的精神体认,提出超越学院争论的观点:儒家不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儒家又具有宗教性。 儒家具有宗教性之观点,自有所承: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港台新儒家”就持有这种观点。而九十年代以来,港台新儒家在儒学研究圈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儒家虽非宗教但具有宗教性的观点,在儒学研究圈中,影响相当之大。 本世

8、纪初,中国社会又出现另外一种力量:具有明确自我身份认同的“儒教徒” 。这以 2005 年蒋庆先生倡导儒教为起点。与儒学者相同之处在于,儒教徒信奉儒家价值。但比儒学者更进一步,儒教徒对儒家的信念更为虔诚,并更为强调个体之践行。在义理上,他们突出儒家的宗教性,并尝试建立各种宗教教义和仪轨,让儒家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5于是,在中国知识界,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出现了一种异常复杂的局面:首先,外在于儒家的宗教学界倾向于承认,儒家是宗教。争论似已不必要。在同样信奉儒家价值的人群,则因为其信念的坚定程度不等,而出现了分歧:儒学者强调儒家具有宗教性,儒教徒则已开始自觉地过一种儒教式生活。也就是说,外部视角的

9、结论,与最为内在的视角的结论之间,竟出现了奇怪的重合:客观的学术和价值的实践似乎都表明,儒家是宗教;儒家应当是宗教。 本文不同意这两个结论,拟对这两者均予以考察,并提出下面的观点:历史上,儒家不是以宗教形式存在的,而呈现为“文教” ,其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现实地说,作为一个整体的儒家,也不应成为宗教。 二、儒家是文教 儒家是不是宗教?欲就此得出结论,需对历史上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进行考察,以揭示儒家是什么。儒家以儒生为活动主体,故此处之讨论,可有两个面相:第一,儒生群体如何生成、存在?第二,儒生群体如何影响更为广泛的社会? 首先来看孔子本人之行迹。 论语首章、末章分别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10、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的编排有其内在逻辑,首篇学而篇实为论语全书之内容提要,首章则是对孔子对自己一生事业之描述,也是孔子对孔门6存在之社会形态的交代。这两章清楚说明,孔子之事业,也即孔门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形态就是学,目的在于养成君子。 论语及儒家早期文献中, “学”字反复出现。 劈头一个“学”字,已清楚表明,儒家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学” ,而不是神灵崇拜性质的宗教。然则,何谓“学”?以现代语言表示,孔子、儒家之学具有两个维度:学术,教育。 孔子整理三代尤其是周之文献,而形成诗、

11、书、礼、乐、春秋五经当然,还应当加上周易 ,而成六经。这就是述而篇“子以四教文信忠信”之“文” 。孔子以文教授弟子,这就是“教” ,也即教育。在整理这些文、并以文教育弟子、与弟子教学相长之过程中,孔子形成一系列思想、理念,涵盖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这就是今人所说的“儒家思想” 。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创造了一个儒生社团,且首先为学之社团。孔子之后,孔门弟子以六经之文和孔子思想开门授徒,主要是教育社会上层人士。在此过程中继续发展儒家思想。 这样,完整的儒家之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学:经学和作为诸子之学的儒学,两者密切相关而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儒家同时以这两者教育各种愿意受教之人士。由此,儒生社团的规

12、模不断扩展。这是一个全国性团体。 这就是儒门存在之基本社会形态。这个社团是以教育的方式形成和扩展的,连结他们的则是文,尤其是文中所蕴含的价值。一个儒生的人生,从根本上说,由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研究儒家之学,也即经7学或者儒学,由此形成儒学之积累;另一方面,儒生多从事教育事业,养成下一代儒生。 这种儒生教育模式,历史上有所变化。最早,一如孔子,儒者私人开门授徒。至汉代,政府立博士,并为博士设弟子员。而同时,大儒亦自行开门授徒。由此形成官、私两个儒学教育系统并行之格局,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如宋代,各级政府立学校,而儒者又纷纷设立书院。 关于儒生群体塑造社会秩序之机制,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最为普通

13、、甚至潦倒的儒生,在基层社会广泛设立教育机构,比如明清时代之私塾。他们完全谈不上思想的传承,遑论创造,对儒家之学其实也一知半解。但是,他们其实是儒家式社会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他们对殷实甚至普通人家弟子进行教育,教人识文断字,同时教化儒家价值。他们让儒家价值渗入社会各个阶层、群体。这些儒生还通过通俗性语言文字媒体,比如小说、戏曲等,对普通民众进行儒家价值之教化。也就是说,儒家在中国社会中首先呈现为一个教育网络。这是儒家参与塑造中国社会秩序之最主要渠道。略加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属于人文教育的事业。 当然,儒家所养成之士,还是社会治理之主体,或者是通过某种考核程序,进入政府,担

14、任官员,此即大夫;或者接受过儒家之学的教育,却未能通过资格考核,而停留在社会,或者在担任官员之后退休重返社会,两者均凭借着知识和道德权威而在基层社会组织民众自我治理,此即社会学家所说的“绅士” 。他们共同构成“儒家士大夫” 。 这个“儒家士大夫”群体之权威来源在于其所掌握的文,及在接受8文的教育过程中养成之德;反过来,他们也会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或者权威进行教化。这种教化不只是说教,不只是以身作则,更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历代循吏之作为,宋儒之确立祠堂制,儒家士君子建立、基层绅士维护各种社会组织等。这些组织把普通民众置于宗教、文化、社会公共生活等过程中,从而化成人心,早就美俗。 总之,最为粗略

15、地考察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即可发现,儒家之本在学,儒家发挥作用之渠道是教。两者结合,就是“文化” ,也即以文化人、以文教人。儒家是一个文教体系。儒生群体以儒家所守护的文,通过政、教等各个渠道,在社会各个层面上教化民众以普遍的中国价值。在此过程中,儒生组成多层次的团体,首先是一个教育和学术团体,由此而是伦理、文化团体,进而成为社会政治团体,但始终不是宗教团体。这是一个教化团体,儒家士君子在此自我教化,同时教化民众。这里虽有一个“教”字,但与今日所理解的宗教之间有极大的区别,更为恰当的词是“文教” ,以文教化,而非以神教化。 三、儒家之神道设教 儒家是文教,不是宗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宗教。 近二

16、三十年来,一直有启蒙知识分子感叹,中国社会之所以混乱,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民主宪政,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创造出宗教。这种言说相当流行。它是以基督教作为宗教之标准,衡量多样的宗教。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知识界、精英群体中影响极大。同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代政治之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其实也是在基督教之政治脉络中形成并有效的。因此,本文讨论儒家是否9宗教,以及是否应当成为宗教,也立足于这种流行的宗教观。 放眼历史、现实,在儒家文教体系之外,中国始终存在着丰富的宗教传统。他们对信奉者的心灵、生活乃至政治倾向具有重大影响。儒家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教体系,必与之发生关系。其中或有冲突,但也存在另

17、外一种有趣也重要的关系,也即“神道设教” 。 此词出现在周易 “观”卦: 彖辞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 大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 这里的两个“教”字,都有今人所云“宗教”之义:圣人设天之神道为教,使天下敬顺天道。这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天道信仰,由此演变出祭天之礼。 “省方观民”者,巡省四方民之习俗,而神灵信仰、崇拜为民俗之大者,故先王设之以为教。这就是所谓“祀典”制度。 关于后一设教之义,春秋后期鲁大夫展禽有一段全面的论述: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肆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

18、在祀典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禁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国语?鲁语上 )概言之, “神道设教”就是把自发形成的、民间的神灵信仰、崇拜纳入国家看护之下。具体地说,具有崇高道德和政治权威的先王立基于民10众已有之神灵崇拜,将其予以改造:灌注以正统价值,厘定其祭祀仪节,在此基础上列之为正式祀典,使之更为有效地且普遍地教化民众。 这里所崇祀的对象十分广泛,从天地、三辰,名山、大川,到前哲、令德,当然还有各家之祖先。 礼记 ,尤其是其中的祭法等篇,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三代之祀典。 神

19、道设教的显著后果就是多神信仰之理性化。实际上, 尚书?吕刑与尧典所记帝尧时代之“绝地天通” ,就是多神信仰之理性化。天下形成一个等级性神灵崇拜体系,天子、诸侯、大夫所领导的不同层级的政治共同体崇奉、祭祀不同的神灵。各共同体都以祭司替代巫师,祭祀的主体是各共同体的首领,祭司只是协助礼仪。这既为共同体提供了公共性信仰,也防止了巫师私人借助神灵扰乱公共秩序。由此,华夏社会治理才走上理性化之路。 “观”卦大象用“先王” ,说明此事极为重要,而完成此事需要高度的审慎、智慧,唯有具有崇高的道德和政治权威之王,方可行之。 三代形成之种种宗教,一直以各种形态延续至少后世,以至今日。在汉武帝表彰六艺、董仲舒推明儒术之后,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精神、文化格局:一方面,儒家成为社会主导性文教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源远流长而十分丰富、并且经常具有高度地方性的神灵崇拜体系。这构成具有很突出之文明特征的“中国宗教现象之一” 。 在这种格局下,儒家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对本已存在的丰富的神灵崇拜体系予以改造,灌注以儒家价值,使原有的各种宗教均成为儒家价值之教化渠道,这就是儒家的神道设教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