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本身体美学范畴“意气”考论摘要:“意气” ()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 、 “物哀” 、 “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 “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 ,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 。 “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 (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
2、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 。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 。 “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 “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 、 “粹人”或“意气人” 。 关键词:日本美学;身体美学;色道;意气;粹;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137-011 一、德川时代的“色道”与身体审美 江户时代近 270 年间社会安定,文化重心由乡村文化转向城市文化,2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享乐化,导致市井
3、文化高度发达。有金钱而无身份地位的新兴市民阶层(町人)努力摆脱僵硬拘禁的乡野土气,追逐都市特有的求时髦、新奇、潇洒、 “上品”的生活,其生活品位和水准迅速超越了衰败的贵族、清贫而拘谨的武士,于是,町人取代了中世时代由武士与僧侣主导的文化,而成为极富活力的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如果说,平安文化中心在宫廷,中世文化的中心在武士官邸和名山寺院,那么德川时代市民文化的核心地带则是被称为“游廓”或“游里”的妓院,还有戏院。 (“游里”不必说,当时的戏院也带有强烈的色情性质)正是这两处被人“恶所”的地方,却成了时尚潮流与新文化的发源地,成为“恶之花” 、 “美之草”的孳生园地。游里按严格的美学标准,将一个
4、个游女(妓女)培养为秀外慧中的楷模,尤其是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名妓,还有那些俳优名角,成为整个市民社会最有人气、最受追捧的人。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游女、潇洒大方的风流客和戏剧名优们的言语举止、服饰打扮、技艺修养等,成为市民关注的风向标,为人们津津乐道、学习和模仿。富有的町人们纷纷跑进游廓和戏院,或纵情声色、享受挥霍金钱、自由洒脱的快乐,把游里作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与温柔乡,在谈情说爱中寻求不为婚姻家庭所束缚的纯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以肉体为出发点,以灵肉合一的身体为归结点,以冲犯传统道德、挑战既成家庭伦理观念为特征,以寻求身体与精神的自由超越为指向的新的审美思潮。 这种身体审美的思潮
5、,首先是由“色道”加以阐发的。 “色道”这个词,在古代汉语文献中似乎找不到,应该是日本人的3造词。色道的始作俑者是德川时代的藤本箕山,他在色道大镜一书中创立了色道,被称为“色道大祖” 。什么是“色道”呢?简言之,就是为好色、色情寻求哲学、伦理、美学上的依据,并加以伦理上的合法化与道统化、哲学上的体系化、价值判断上的美学化、形式上的艺术化,从而使“色”这种“非道”成为可供人们追求、可供人们修炼的、类似宗教的那种“道” ,而只有成其为“道” ,才可以大行其“道” 。藤本箕山之后,江户时代关于“色道”的书陆续出现。如湿佛 、 艳道通鉴等,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青楼冶游、与色道相关的理论性、实用性或感想体
6、验方面的书,如胜草 、 寝物语 、 独寝等,也属于广义上的“色道”书。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书比较而言,日本“色道”著作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色道”不仅仅是性爱技巧、性爱医学的书,而是具备了一般审美的性质,是对人之美、即“身体之美”的研究。换言之,日本“色道”所追求的是身体的审美化。用西方现代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身体美学” 。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鉴于西方传统经典美学虽标榜“感性”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感性存在肉体、身体的作用与意义,便提出了“身体美学”这一新的美学建构目标。英国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中提出“美学是一种肉体话语” ,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明确提出要建立“身体美学”这一学科。实
7、际上,在东方世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身体美学”之名,却早有了身体美学之实。日本江户时代的“色道”就属于身体审美即“身体美学”的一种典型形态。可以说,日本文学中的“好色”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好美” ,日本的4“色道”归根到底就是“美道” ,是以审美为指向的身体修炼之道。 色道大镜等色道书,并不是抽象地坐而论道,大部分的篇幅是强调身与心的修炼,注重于实践性、操作性。用“色道”术语说,就是“修业”或“修行” ,这与重视身体的训练、磨砺和塑造的现代“身体美学”的要求完全相通。在日本“色道”中,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身体的养成,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社会化的学习、训练和锻炼的。身体本身既是先天的,
8、也是后天的。在先天条件下,除了肉体的天然优点之外,其审美价值,更大程度上是依靠不断的训练和再塑造来获得。因而“身”(身体)的修炼与“心” (精神)的修炼是互为表里的。而那些属于“太夫” 、 “天神”级别的名妓,从小就在游廓这一特殊体制环境下从事身心的修炼,因而成为社会上的身体修炼的榜样和审美的楷模。 色道大镜等色道书,详细地、分门别类地论述了作为理想的审美化的身体所应具备的资格与条件。特别是反复强调一个有修炼的青楼女子,在日常起居、行住坐卧、一举一动中所包含的训练教养及美感价值。理想的美的身体是美色与艺术的结合,因而身体修炼中用力最多的是艺术的修养。那些名妓往往是“艺者” ,是“艺妓” ,也是
9、特殊的一种艺术家,她们的艺术修养包括琴棋书画等各个方面,并以此带动知识的修养,人格的修养,心性的修养。这种审美思潮在当时的流行文学“浮世草子” 、 “洒落本” 、 “滑稽本” 、 “人情本”等市井小说中,乃至“净瑠璃” 、 “歌舞伎”等市井戏剧中,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和表现。二、 “通”与“粹” 日本“色道”作为一种“美道” ,作为一种身体美学,不仅全面系统5地提出了身体修炼的宗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从日本色道中产生了以“意气”为中心、包括“通” 、 “粹”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观念和审美范畴。 江户时代的宝历、明和时期,是中国趣味包括所谓“唐样” 、“唐风”最受青睐、最
10、为流行的时期,万事都以带有中国风格、中国味为时尚、为上品,而词语的使用以模仿汉语发音的“音读”为时髦。成为色道美学基本范畴的几个词都是如此,如“粹”读作“sui” 、 “通”读作“tuu” 、意气“iki” ,发音都是汉语式的,而且表层意义上也与汉语相近。 “通” () 、 “粹” (,日本汉字写作“粋” ) 、 “意气” ()三个词,在江户时代的不同文献和作品中都是普遍使用的。日本有学者认为,前期多用“粹” ,中期多用“通” ,后期多用“意气” ;从作品文本的使用上看,从“假名草子”到“浮世草子”这两种小说样式中多用“粹” 、 “洒落本”和“滑稽本”中多用“通” , “人情本”中多用“意气”
11、 。但这只是一个大体的情形,具体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需要做更为细致的文献词汇用词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从三个概念的逻辑关系上说, “通”侧重外部行为表征, “粹”强调内在的精神修炼、 “意气”总其成,而上升为综合的美感表征乃至审美观念。 先说“通” 。 “通”这个词在日语中本来与中文相通,指的是对某种对象非常了解、熟悉。有通透、通晓、贯通、沟通、通达、疏通、通行等义,作为接尾词则有“料理通” 、 “消息通” 、 “食通”等用法。而且,在汉语中,6也常用“通”字指两性关系,有“私通” 、 “通奸”之意。 广雅释诂一:“通,淫也。 ”小尔雅广训三:“旁淫曰通。 ”在中国古典文献及文学作
12、品中, “通”的这层含义使用甚广。作为色道美学概念的“通”兼有以上各种含义。 作为色道用词或游廓用语, “通”与“粹”密切相关,通者必粹,粹者必通。元文三年(1738 年)出版的洞房语园中明确说:“京都曰粹 ,关东(江户一带引者注)曰通 。 ”说的是两个词在关东与关西两地的地方上的差别,意义上是相同的。 色道大镜卷一名目抄言词门对“通”的解释是:“气,通也,与潇洒同义。遇事即便不言,亦可很快心领神会貌。 ”这里的含义与“粹”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又如通志选序中说:“游廓中的风流人物叫作通 。 ”“通”的人被称为“通者”或“通人” 。非常“通”的人叫“大通” 。在江户时代明和、安永年间以后,随着一系
13、列“洒落本”如青楼奇闻 、 辰巳园 、游子方言等作品的出版, “通” 、 “大通”之类的词开始流行起来。开始时特指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和技能,特别是在酒馆、茶馆、剧场那样的公共社交场所,要求懂得“通言” (时髦的社交言辞) ,后来这个“通”主要作为游里专用语,是指熟知冶游之道,包括游里的风俗习惯、游女情况等,在与妓女交往中不会上当受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人。 “通”的反义词就是粗俗、土气(野暮) ,而那些不通而装通、不懂装懂,死要面子净吃亏、拙劣地模仿“通者”的人,则被称为“半可通”() 。那些为了显示自己的“通”而过犹不及的人,被称为“走过头” () 。 “洒落本”大多是以这种“半可通”和“走
14、过头”7的人为描写对象,表现他们的似通不通,并以此取得滑稽搞笑的效果。例如, 游子方言中,描写的是所谓一位“通者”带着儿子逛妓院,在那里他似通不通、不懂装懂,最终露怯的可笑行径。在商业繁荣、高速城市化的江户、大阪等地,青楼和戏院是人员最为复杂、对社交的艺术要求最高的地方。许多刚刚进城的乡下人、那些在经济上刚刚富裕起来但精神面貌不免“土气”的人,都希望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特别是城市上层的体面生活圈,于是便努力追求“通” 。而在游里这种特殊的场合,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其他场合更为特殊、更为密切和直接,因而对人及交往的修养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 “通者”需要精通人情世故,需要在诚实率真的同时也会使用心计
15、手腕,需要在自然本色中讲究技巧和手段,穿着打扮要潇洒不俗,言谈举止要从容得体。因而, “洒落本”的作者强调:真正的“通”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有所谓“心意气” () 。例如,闲言乐山人在多名于路志中说:“须知意气不是外表的样子,只有外表不是通 。 ” 再说“粹” 。 一般认为, “粹”是从“拔粹” 、 “纯粹”中独立出来的。在汉语中,“粹”的意思是“不杂也” (说文解字 ) ,指纯净无杂质的米,进一步引申为纯粹、纯洁、精粹、美好等意思。根据相关辞书的解释, “粹,纯也” (广雅释言 ) , “粹,引申为凡纯美之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日语的“粋”完全继承了汉语“粹”的这些语义,起初作为形
16、容词,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审美判断的色彩。藤本箕山在色道大镜卷五廿八品第六品瓦智品中写道:“天下人,皆将于色道8有修炼者,称为粹 ,无修炼者,称为瓦智 () 。 ”色道有修炼者为“粹” ,这是对“粹”的最基本界定。在拔粹品又写道:“真正的粹 ,就是在色道中历经无数,含而不露,克己自律、不与人争,被四方众人仰慕,兼有智、仁、勇三德,知义理而敬人,深思熟虑,行之安顺。 ”强调的是一种品性修养,是一种人格美。 “粹”的根本表征是在游廓中追求一种超拔的“纯粹” 、一种“纯爱”,不带世俗功利性,不是为了占有,不落婚嫁的俗套,不胶着、不执著,而只为两情相悦。例如,井原西鹤在好色二代男卷五第三中,讲述
17、的就是这样一个“粹”的故事:一个名叫半留的富豪,与一位名叫若山的太夫交情甚深。若山尤其迷恋半留,半留对此将信将疑。有一次他故意十几天不与她通信,然后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家业已经破产。若山只想快一点见到半留,半留与她会面后,说想与她一起情死。若山当即答应。半留不再怀疑她的感情。若山按约定的日子穿好了白衣准备赴死时,却不由地叹了一口气。半留听到了,认为若山叹气表明她不想与自己情死。若山告诉半留,她叹气不是怕死,而是想到他的命运而感到悲哀,但半留却因这声叹息而拿定主意,出钱将若山赎身,并把她送到老家去,而自己则很快与妓院中的其他妓女交往了。井原西鹤写完这个故事,随后做了评论:“两人都是此道达人,有值
18、得人学习的粹 。”认为这种做法是“粹”的表现。在作者看来,在游里中,男女双方既要有“诚”之心即真挚的感情,又要有“游” (游戏的、审美的态度)的精神。半留和若山之间的感情都“诚”的,半留希望若山对自己有“诚” ,但又担心太“诚” ,太“诚”则有悖于色道的游戏规则,那就需要以双双9情死来解决;有所不诚,则应分手。换言之,一旦发现“诚”快要超出了“游”的界限、或者妨碍了“游”的话,就要及时终止,而另外寻求新的“游”的对象。半留凭着若山的一声叹息,便做出了对若山的“诚”之真伪的判断,并最终做出了“粹”的选择。看来,井原西鹤所赞赏的正是这种以感觉性、精神性为主导的男女关系,这是一种注重精神契合、不强人
19、所难、凭着审美直觉行事的“纯粹”或“粹” 。 三、作为核心概念的“意气” 上述的“粹” 、 “通”都与“意气”密切相关。明和五年(1768)刊吉原大全中有一段话: 对冶游者而言,贫富不论,贵贱无分,只要是名副其实的意气人 ,就会受女郎青睐。又,对女郎加以欺骗耍弄的人,不是真正的通人。所谓“意气地” ,就是心地率真、招人喜爱、潇洒大方、英姿飒爽,人品高尚、内涵充实者,这样的风流倜傥的冶游者,方可谓通人 。 这里使用了“意气人” 、 “通人” 、 “意气地” 、 “风流”等词,可以显示这些词在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 “意气人”是有“意气地” (或“意气路” )的人,也就是“通人” 。换言之, “
20、意气人”也就是“通人” 。在“洒落本”中所描写的“通”中,分为表现在外在行为的“颜通”和含于内的作为一种心性修养的“气通” 。一般认为理想的“通”是“气通”。 “气通”者,就是“意气之通” ,也就是“意气人” ,这里再次体现了“通”与“意气”之间的密切关系。当“通”超越了外在的手腕技巧的层面,而上升到“气通”的层面,就与“意气”相通了。 事实上,与“通” 、 “粹”相比, “意气”这个词的含义要复杂得多。10在江户时代的相关作品与文献中, “意气”这个汉字词都读作“”(iki) ,是模仿汉字发音的音读,可见这个词本质上是从汉语词,而且含义与汉语的“意气”也基本相同。查辞源对“意气”的解释,一是
21、指“意志与气概” ,二是指“情谊、恩义” ,三是指“志趣” 。说的都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积极趋向。而所谓“情谊” ,当然也用来指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日语中的“意气”一词的最表层的意义,例如,所谓“意气事” ()就等于“色之事” () ,所谓“意气话”(話) ,指的就是与异性交往有关的话题。虽是男女之事,但既然以“意气”相称,就更偏重精神层面。日本增补俚语集览对“意气”的解释是:“:意气之意,指的是有意气之人、风流人物的潇洒风采。 ”这里的“意气”是更多偏重于人的风度、风采。这种有“意气”之风采的人物在江户时代的“洒落本”和“滑稽本”都有描写,而“人情本”描写得最多。藤本箕山在色道大镜卷一名目抄言辞门中对“意气”的解释是这样的: “意气” () ,又作“意气路” () , “路”是指意气之道,又是助词。虽然平常也说意气的善恶好坏,但此处的“意气”是色道之本。心之意气有善恶好坏之分,心地纯洁谓“意气善” ,心地龌龊谓“意气恶” 。又,意气也指心胸宽阔,心地单纯。 可见被藤本箕山所说的作为“色道之本”的“意气” ,是“粹”与“通”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底蕴,是一种心理的修炼和精神的修养。 “意气”的指向是男女性关系的精神化和审美化。 “意气”作为一个形容词,在实际使用中有种种不同的侧面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