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73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摘要: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社会化:生态平衡: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1-0163-03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享受科技和信息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遭受着环境破坏和精神空虚的苦恼。摒弃工

2、业文明出现的弊端,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个选择。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 一、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形态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机器的广泛应用迅速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整个西方的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2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可见,科学技术的

3、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才如此巨大。有的人把这种破坏自然界的原因归责到科学技术本身,殊不知,科学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作用发挥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在于掌握和运用它的人。 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使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盛行,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界的主宰,自然界成为人类追逐自身利益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

4、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完全科学理性的程度。在这种非完全的科学和理性的指导下。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的信仰和家园,转而追求现实利益和物质享受,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思潮成了一部分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做自然的主人” 、 “为自然立法” 、 “向大自然进军”的理念指引下,他们不再追求人类终极的美好幸福而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在享受物质带来的身体“愉悦”中寻找精神的“快乐” 。在这种无尽的物质贪欲的支配下,他们开始疯狂地虐杀动物,掠夺资源,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速度而不顾生态环境。 面对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日益破坏、3社会病症不断出

5、现等情况,一些学者开始批判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数量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他们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自己命定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他甚至谈到要向自然开战,忘却了:设若他赢得了这场战争,他自己也处于战败一方。 ”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环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引起经济崩溃、社会紧张和政治敌对。它们在数量上快速地积累,在范围上不断地扩大。虽然它们不能总是直接地导致冲突的爆发,但是,它们能够加剧这个世界的不稳定。 ”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危机在本质上就是由于人

6、类忽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任意破坏自然界所引起的。一些人为了自身物质的满足,不顾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而向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掠夺和索取,对自然环境进行不负责任的任意破坏,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紊乱。因此,生态危机并不只是自然界本身所发生的单一的异常变化,不单单是单纯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本质上看,生态危机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是由于人与自然界发生相互冲突而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其根源主要在于人类既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努力祛除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过程中所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以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

7、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它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努力实4现人类自身、经济社会和自然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的广义概念。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并列的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我国,所建设的生态文明,一般是指这种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还是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都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生态平衡意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公正合理的制度。当生态文明逐渐发展,备受重视。并成为人类的主导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模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时候。生态文明也就会成为人类文明发

8、展的新形态。 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要阻止经济发展,而是主张在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使生态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促进。具体来说,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内容有:一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要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内对自身活动加以限制。三是人类不仅要注意自身活动给自然界带来的近期影响,而且要注意给自然界造成的长期后果;不仅要关心由人的

9、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有利变化,而且要关注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对自然界不利的变化。四是人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都具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权利,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5从生态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丰富生态文明思想 亨廷顿认为,文明“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它“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而“政治制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社会的命运,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的建构思想的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们结合在一起,因此,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续性。 ”从

10、这一观点看,生态文明的实现,与其说是一个社会政治及其它制度的建构过程,还不如说是一个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固有观念的过程。因此,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在整个生态文明构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生态文化的社会传播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自我学习和自觉实践逐渐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历史、习俗、体制、道德等人类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生态思维模式的过程。实现生态文明,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寻找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经验。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就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注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原始时期,人们就以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形式来表示对大自然的尊重。西

11、周时期,就有了从制度上保护生态的措施。周易中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也就是强调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 “仁爱及物”思想,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庸中所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6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里的“天地”就是指自然。“与天地参” ,是说人在地位上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宇

12、宙自然观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人类更加趋向于回归自然,过一种质朴、田园般的生活。随着科学艺术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纯科学的精神,强烈地希望探求世界的本原。他们开始从自然界本身的运行、发展中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自然的认识更趋科学。然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西方社会走上了一条“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界”的道路,人类成为“万物的尺度”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理论,这在康德先验哲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哲学、培根的关于人类可以凭借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思想中得到深刻体现。20 世纪以来

13、,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引起了整个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各种环境保护运动越来越多,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政党得到建立并越来越有发言权,各种生态保护的会议不断召开,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得到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著述。马克思早在论述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就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能够通过认识自然来支配和改造自然,为自己7的目的服务,但是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因此,人类要爱护自然,要与

14、自然保持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而不要一味地想着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 三、根据生态社会化规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在表层操作方面包括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和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与评价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预期与参与程度:在深层的理性认知方面,应该包括公民对自身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对社会

15、基本规范所持有的认知与观念。 ”因此,要在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的这些优秀的生态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通过生态社会化的过程,传播生态文化,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通过教育学习,实现对生态文化由理性认知向思想观念的转化。事实证明,知识是人类认知的前提,没有生态科学的知识背景,人们就很难对生态环境的状况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把握生态科学知识,人们就不会对生态危机的严重危害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生态危机意识的培养。因此,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前提,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发挥作用的首要前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新闻媒体、8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

16、方式,传播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使人们了解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状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方法等,使人们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自觉地学习和接受生态知识,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优化欲望、情感、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发挥主体在生态文明意识养成中的积极作用。个体的学习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也摆脱不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个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使得非理性因素的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愈发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格特征和社会价值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公共选择,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接受和内化。当个体的非理性因素与社会生态价

17、值选择保持一致时,能够促进生态意识的社会认同;当非理性因素与社会生态价值产生冲突时,生态意识的社会认同速度就会减缓,此时就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文明教育去调整这种关系。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教育社会个体优化非理性因素,激发和活跃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促使生态保护意识为个体所接受和认同。一是要加强对欲望因素的疏导和调节。欲望是个体需要的一种渴望,是人类最为基本的原始动力和价值追求,是行为的直接动机,也影响到个体价值选择的趋向。合理的欲望作为正当的行为刺激,能激发人们进行一定社会行为的热情。因此,要通过对欲望因素的科学疏导和有效调节来满足个人的合理要求。通过生态价值选择的引导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人类行为的生

18、态价值趋向。二是要加强对情感因素的引导和激发。个体接受教育,首先是一个情感认同的过9程。也就是说,个体要学习和接受知识,首先要在情感和理念上认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是自己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对生态文化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可和接受,有利于将生态观念融于内心,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认同,培育人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心情感,是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三是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意志和信念。社会氛围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具有熏淘感染的

19、作用,能够使人们对生态价值和生态行为作出一定判断,使自身自觉地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而社会环境的改变却有可能造成生态选择的背离。意志和信念因素可以促使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机,改变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生态文明意识的传播和学习。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通过对意志和信念的调节,实现个体在生态价值目标接受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鼓励和自我监督,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第三,做到知行统一,使生态文明观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知行关系,是人类自身的观念认识和行为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思想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生态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与行为之间相互对接、相互转化的过程,是

20、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知行统一,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保持一致性。知足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最终是以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凝固在人们的头脑中的。10当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时,就可以正确地指导自身行为,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因此,在促进生态社会化过程中,既要将社会所要求的生态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渠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给社会成员,又要使社会成员通过主动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将社会要求的生态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信念;既要促进人们对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的认同,使之变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和规范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又要把人们已经内化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自觉地转化为个体行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 杨小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