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7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摘要:随着中国国际贸易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第三产业,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发展有机农业、低碳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关键词:贸易;投资;环境;协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农业;低碳工业;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085-06 改革开放以来,中

2、国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相对较晚,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进出口大国,同时也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倡导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的协同发展,本文在项目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以期为实现中国经济2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一、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依

3、赖 (一)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 1. 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环境的制约、资源的相对匮乏,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稳定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高速增长都是靠资源,特别是靠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然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危机日益凸现。众所周知,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

4、近 2/3 的城市常年缺水,人均耕地资源即将接近联合国警戒线。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利用粗放,50%的自然资源被当成废物处理,能源利用率只有 35%,与国外相差 10 个百分点,且中国目前探明的许多矿产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在中国已探明的 45 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 年可以满足人们消费的只有 21 种,到 2020 年仅剩 6 种。解决目前中国出现的资源瓶颈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注重对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以期实现对原生资源的低需求和高效利用,最终突破资源的自然极限。它的经济意义在于要求改变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向质量型的价值增长,强调不需要消费更多地物3质资源来实

5、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体现。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发展观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而循环经济正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才能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2010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29 992 元,经济发展速度连续

6、二十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各种家用电器甚至汽车已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达到“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循环经济实现了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能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中国社会既存在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的矛盾,又存在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基础平台不坚实、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人才

7、相对过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4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才能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增加收入。如山东日照市岚山的安东卫北村,近年来通过回收废旧塑料发展绳网加工业,年生产网绳 1.2 万吨,新增就业人员 1 000 多人,创利税

8、 200 多万元,人均增收 1 000 多元。 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发展模式。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延续,这就需要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过去“三高一低” (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不仅排放了大量的工业“三废” ,而且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同时也忽视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移、循环等规律。循环经济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共赢”经济,它在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社会、环境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

9、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也拉长了生产链,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等措施来发展循5环经济。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是利国、利民、利子孙的长远大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

10、经济 不可否认,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20%,据估计到 2020 年约占全球总量的 28%,中国将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3但在 2009 年和 2010 年两次“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明确承诺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排放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其原因在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确保现实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必要的能源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可以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预见,能源技术革命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1. 能源技术创新是

11、关键。长期以来,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9952007 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水平在 0.20 左右,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 0.18%;而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0.25%和 0.20%,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目前,众多发达国家正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英国为例,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充分发挥可再6生能源的替代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市场机制、设立碳基金等。英国成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借鉴。 为了转变经济

12、发展方式,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强国,实现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是推进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清洁能源产品可加速中国对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替代型生产,因为新产品的输入对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产生“示范”效应;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产品的进口不仅能直接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可以节省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以及规避研发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FDI 流入将国外拥有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的企业引进来,FDI 的流入不仅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形成质量的改善,而且可以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

13、术转让的义务,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转让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承诺,技术转让的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新能源技术。 2. 降低能源消费增长率是基础。19902003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 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 34%。据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20072030 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会以每年 1.5%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是这一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7对比世

14、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见表 1)可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 Hu 等(2006)5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到 2050 年,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为 64 亿吨标煤,在考虑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情景下一次性能源需求为 47 亿吨标煤,政策情景相对基准情景而言,仅减少 27%的能源消费和 39%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见,中国必须通过提高能源消费与产出之比降低能源消费率,才能真正实现在“气候峰会”中所承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2000 年,中国第三产业产值为 38

15、 714.0 亿元,2010 年迅速扩大到 173 087.0 亿元,以年均 16.16%的增速快速发展,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 10.49%和 15.20%,高出 GDP 增长速度 1.17 个百分点。20002010 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由39%上升到 43.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却由 34.8%快速上升到38.5%,相对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增长最快的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大,预计到 2015 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超过 50%,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6、,其中餐饮、酒店、交通运输、建筑、商业等传统产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比例。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传统第三产业的 10 大门类、112 个小类产业迅猛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大,尤其是商业、饮食业、广告业和娱8乐业发展过程中的白色垃圾、光和噪音,旅游、房地产业的建筑噪音和建筑垃圾,交通运输业的噪音、汽车尾气,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时域、空域和频域三方面产生的电磁波等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由于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无形的,其商品结构的特殊性使无形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而在短期内难以发觉并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成了

17、“被人遗忘的角落”6。为了促进第三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对预防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政府层面。政府在如何有效防治和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时将起主导的作用。首先,政府在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时应着眼于全局发展,不能以盲目追求 GDP 的增长而忽视对第三产业的规划、生产、运营和监管,要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正确引导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开发,打破国内区域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现状;其次,根据中国国情和不同的区情,在承接第三产业转移或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政府要主导建立高效、可行且易于操作的环评机制,对企业的选址与

18、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要对企业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在确保清洁企业进入的同时将污染产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拒之国门之外;最后,对第三产业贸易产品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同时通过优惠税率或减税、免税等措施鼓励清洁产品的进出口,在正常的关税水平下通过增设碳关税和碳配额许可证等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限制或禁止高污染产品的进出口。92. 企业层面。企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企业的性质(此处指污染强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区域环境的发展取向,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不同的企业应根据污染强度的差异承担不同的环境责任。首先,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当前,环境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贸易、投资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企业的发展不仅要符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发展规律,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而且还要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固有的发展规律。其次,企业要树立绿色经营和绿色服务的发展理念。绿色经营可以避免在企业运营中支付高昂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绿色服务可以使企业在产品售后服务中获得额外的利润,因而绿色经营和绿色服务可以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企业要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社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

20、企业一旦丧失社会责任将孤立无援,使企业陷入困境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社会层面。第三产业与环境是否和谐发展,公众舆论和社会反响的最初表达是环境问题最及时、最直接的信息输出渠道。因此,相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能真实、快速地反映企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首先,强化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实地宣传、媒体、散发宣传册等方式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污染企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的关系。其次,强化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10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8强化公众绿色消费要从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出发,以有益人类健

21、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最后,强化法律意识。众所周知,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除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强外,公众法律意识的极端薄弱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众多信息表明,基层政府、基层环保执法机构与污染企业“与狼共舞”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较企业而言公众是弱势群体,当公众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只能保持沉默。因此,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公众的参与缺一不可,而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绿色消费和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有机农业 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尽管 20002009 年第一产业占中国 GDP 的比

22、重由 15.1%下降到 10.3%,但对 GDP 的贡献率却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出口由 2000 年的 79.383 9 亿美元上升到 2009 年的382.37 亿美元,年均增长 19.09%。更为重要的是,农业还解决了 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可见,农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重开发轻保护、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环保和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诸如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应运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