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95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谈课堂提问的适度与适时摘要:课堂提问既要注意过易,也要防止过难,而应恰如其分;同时,更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提问的时机,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把握提问的时机,避免不提问或过多地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 适度 适时 课堂提问的适度、适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是教师们在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的环节。但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则不尽然。因而,这个问题有值得探索的必要,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和认识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课堂提问的适度 (一)课堂提问过难 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向学生发问,不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而是想当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高深莫测的问题。曾记得有一位小学教师在讲李白的赠

2、汪伦这首古诗时,问:“同学们,李白是一个什么东西?“作为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弄不明白什么是东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从回答,这同没有提问有何两样。长此以往,学生将对该门课程产生恶感,不喜欢这门课程,导致不喜爱这位老师,从而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地位。哪怕你再认真备课、讲课、批解作业、辅导,他们都会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教师不理解他们,不根据他们的现有水平发问,故意提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来2为难他们,更为突出的是有的教师向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而学生不能回答时,还说一些挖苦的话,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你们太笨了,像猪一样。“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怎能有心思听课,当然教

3、学效果就不言自明。因此,课堂提问过难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过易 有的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毫无科学性,非常简单,学生根本不需要考虑都能回答。例如,有一位小学教师讲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像这样的问题,学生看着书本就能回答,根本用不着去思考,这犹如无病呻吟。我们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思考,而上面这一位教师的提问只引起学生注意,却未能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锻炼,反而浪费了时间,扰乱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显得随便,显现不出那种严肃的课堂气氛。因为这位教师的提问是随便提出来的,是未

4、经过思考而提出的问题。给听众带来一种举手可得而不予珍惜成果的感觉。这好比一个人想摘树上那鲜红的果子,举手就摘到了它,因而吃时觉得味道不怎么样。 所以教师的提问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该提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该提,哪些问题不应该提,提的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注意,又要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思维有所锻炼。 (三)课堂提问恰如其分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提问过易过难都会防碍教学的顺利进行,过难使得的学生的思维受阻,过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参加教学活动。而恰3如其分就处于这两者之间,如果把握不好,将恰如其分的两端左右摇摆,要么过难,要么过易,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把握提问的分寸就是恰如其分。张老师

5、讲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问“只“字该如何理解?有的学生回答当“只有“讲,有的回答当“只要“讲,有的回答当“仅“讲,她最后肯定当“仅“讲是对的,“只“字有多种解释,在我们学的这首诗中只能当“仅,仅仅“来解释。同样,张老师在讲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问“坐“字当什么讲,有的学生说当“坐下“讲,有的说当“坐着“讲。于是她又提问“停车“是什么意思,学生们说“就是把车子停下来“,她接着又问:“为什么停下车来?“学生回答“是因为作者喜欢晚秋的枫林“。于是她说这“坐“字只能当“因为“讲。通过这种适度的一再向学生发问使其始终围绕着问题进行思维,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并取

6、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适时 (一)以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教师教学决策内容之一的课堂提问时机,则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那么,以学生的心理状态看,课堂提问的订良机有哪些呢? 1.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学习或某一内容的理解可能出现思维受困,无法突围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疏导、解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旋即低沉。因此,此时就应用时进行疏导性提问,为学生的突围铺路搭桥。以使学生4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顺利地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 2.当学生受旧有知

7、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知识迁移衡量教学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志。当学生受旧有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巧妙地通过课堂提问,就有可能实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例如,钟老师讲伐檀 ,学生对伐檀一文“置之问之于“一句中两个“之“字的理解,受到以往学过的“之“字的影响-为学“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当到讲时,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时,他提问,大家闺秀查一查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看看“之“字有多少种用法?想想按以前学过的“之“与后一个“之“应该怎样解释?这样及时提问,适时白摘花,遇早降雨,启导迁移,就能使学生打破旧有知识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知识。 3.当学生疑惑不解,紧急双眉,

8、厌倦困顿时 在课堂中,学生面对所学知识产生疑惑,或是 面面相视,或是双眉紧锁,或是神智呆滞,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顿的信号,对这种困顿不予及时排除,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就随之而产生并迅速强化。此时教师如能及时提问,就犹如在即将沉寂的课堂湖面上投进一块石头,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学生的思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例如,赵老师讲药当讲到茶客们谈论夏瑜在狱中的情况时,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于是问;“茶客的谈论与康大叔买人血馒头有什么时候联系,从茶客们的谈话反映出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人血馒头是沾有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反映出革命者缺乏唤醒民众,人民麻木的这样一个

9、社会现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5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相准提问的有效时机,及时、机智、果断地进行有效的提问,使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当学生胡思走神,精神分散,心不在焉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胡思走神,精神分散,心不在焉,这是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学习的知识上时,精神和思绪就会处于一种自觉的紧张状态,一切无关的胡思乱想就会停止下来。而课堂提问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办法,它为学生所面对的无声的教材造就了一种有效刺激物,使得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收拢集中所学习的知识要点上。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教学进行到路中途时,突然,教室里有一条

10、狗串来串去,此时学生追赶狗的口哨声、笑声充满了整个课堂,没有一个人在听课,见着此情景,这位待学生追喊一阵后发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狗吗?你们该知道狗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等学生们回答后接着又问:“既然这样,那么它今天在教室里来为我们学习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于此时推出提问,对学生的注意作出有效的调控,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5.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 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和产生了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与亢奋,才会开动脑筋进行积极思维。而此时正是课堂提问的心理学依据之一。当学生在学习中有所

11、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说明学生思维之门已经打开,甚至对所思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 6(二)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学视角即教学的着眼点或者力点。教学视角一般是根据教学需要而定的,而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然而,提问时机的把握是要受到教师教学视角的制约的,因此,把握提问时机需要从教师教学视角来考虑。 1.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工作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在这些关键处及时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知识,体会作者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促进学

12、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增添思维训练的强度与力度。例如,黄老师讲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时问“甲是什么意思?“以引起学生注意、思考,从而理解“甲“是“第一“的意思,说明桂林山水在天下数第一,这为后文理解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此时抓住提问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2.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 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及时提问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惑除难,自求而得,使疑点得以解开,难点得以突破。例如,陈老师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降到廉颇和蔺相如不和时,问“廉颇和蔺相如假如一直不和会给赵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躲避廉颇?“通过这些

13、提问,课文中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3.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含蓄处时 教材中。一些语言文字表面浅显但含义深刻,表达含蓄,需要透过7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当能体会带它暗暗蕴含着的本意,这些地方我们称之为“含蓄处“。教学到达此处时,就应该着力设问探究。例如,刘老师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时问“碰壁“当什么讲,它与“四周黑洞洞“构成什么关系,“四周黑洞洞“与“碰壁“分别指什么?“四周黑洞洞“与“碰壁“就是文中的含蓄处,只要抓住它进行提问,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用笔的着力之处,当教

14、学至这些地方时进行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有效的训练。例如,周老师讲项链讲到路瓦栽夫人还项链时,而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似乎显得矛盾,不符合常理,别人还自己的东西时却不打开盒子看,使人不相信这是真的,而恰恰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是为后文安排两位女人见面设的机关,讲到此处时问“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不打开盒子?“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着作者的思路在后文找到答案。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异常处时。有的课文突然出现不同于一般生活规律的记叙、描写、议论,这就是异常现象,然而它又是合符情理的,这很可能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地方。例如范进中举一文叙述范进知道自己已经中举时却疯了,

15、其家人由喜而悲。尤其是描写胡屠户,当别人叫他打范进时他却说那是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与前面骂范进尖嘴猴腮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异常之处。此时抓住时机提问,“范进中举了,他与胡屠户籍的表现各自怎样?“从而揭示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这害以及胡屠户8那趋炎附势的嘴脸。当教学到达教材的重点处时。许多课文从段落上看,都有一些重点段。这些重点段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全文的宗旨,教师讲到此处时进行提问,能使学生把握重点,抓住要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明老师讲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时问“桂林的山和水各有哪些特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山:“奇、秀、险“,水:“静、清、绿“这一特点,这第二、三自然段就是课文的

16、重点,抓住它进行提问就达到了目的。 5.从教师的教学进程把握提问的时机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复习巩固-结束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进程,课堂提问的时机可以根据教学灵活把握,不过,根据教学进程去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必须要把提问时机与提问类型结合起来考虑。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武器“,因此,如何把握提问的时机,不但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成败得失,而且更关系到启发式教学的成败得失。作为一名教师,了解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度、适时,并且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方法,精通捕捉提问时机现技巧,这是特别必需品要的。是关系到每一位教师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是教育者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学生与教师

17、的桥梁,是教学的常规武器。否则,无从谈起教学。一句话,没有课堂提问的适度、适时,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赠汪伦 ,唐,李白,选自儿童古诗读本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选自儿童古诗读本 ,中国广播电9视大学出版社. 3山行唐,杜枚,选自儿童古诗读本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郑伯克段于焉 ,选自左传 ,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5诗经.魏风 ,选自左传 ,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为学 ,彭端淑,中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7药 ,近代,鲁迅,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8我的战友邱少云 ,小学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9项链 ,法国,莫泊桑,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范进中举 ,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 ,文艺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