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09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嵩山慧安禅师禅学思想发微摘 要: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大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寻绎并重新阐释其“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 “教行不拘而灭识”强调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自性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观密作用”与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的南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作用是性”禅学思想颇有关联。我们考察“作用是性”很难径直判定属于马祖的原创,从禅学思想渊源角度,可以上溯至慧安禅师,实际上“观密作用”是马祖“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关键词:慧安禅师;教行不拘;灭识;密作用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

2、176(2013)04-0027-05 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十大弟子,其中有一个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嵩山慧安禅师, “法讳道安” , “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 ,1P452其碑铭以为“俗姓李氏” ,2P4040当从碑铭。 “支江”即今宜昌枝江市,说慧安禅师是古往今来宜昌地域范围极为少见的思想家,也许毫不为过。五灯会元卷二中说他“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己酉灭) ”。慧安赴东山参访弘忍时,比老师还大出许多,故称“老安” 。弘忍黄梅东山传法,法嗣多龙象之器,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记载:“谓有神秀等一十人,同是五祖忍大师弟子。大师印许,2各堪为一方之师,故时人云忍生十子,于中秀及老安

3、、智诜,道德最著。”3(P31)慧安去世后,后世禅师对其评价极高:“斯故道以生之,德惟天纵者也。以为教必称师,是有双峰之学。 ”胡适先生记嵩山老安重点分析宋儋撰写的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 ,尽管他判断宋高僧传所载“全传都是神话” ,4(P303)但是从禅宗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胡适还是认为此碑“确是楞伽宗史的一件重要碑版文字” 。 慧安禅师不仅道德卓著,还对当时的皇室产生极大地影响力。慧安禅师受皇室崇信,禅宗文献收录一则武则天对慧安禅师勘验的故事:“唐武后召嵩山老安、北宗神秀入禁中供养。因澡浴,以宫姬给侍,独安怡然无它。后叹曰:入水始知有长人。 ”5(P320)其后慧安归老嵩山会善寺, “哲

4、后躬亲禅窟” , “哲后”指韦后。又楞伽师资记记载老安“嵩山老安,深有道行” ,与神秀、玄赜三师兄弟, “此三大师,是则天大圣皇后、应天神龙皇帝、太上皇前后为三主国师也。 ”得到当时皇室极度地推崇。时俗评价“非道妙动于时,能仁感于俗,安至如是乎?”2也就是说,其道法之高、道德之隆与信众的崇信等并非无稽之辞。 慧安禅师的著述不见载录,因此,其系统禅学思想的考索只能依托各种分散的文献。关于慧安的史料,最早是宋儋撰写的碑铭 、另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 宋高僧传慧安传卷十八, 景德传灯录卷四, 林间录卷一, 楞伽师资记卷一,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卷一, 五灯会元卷二, 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卷四十,

5、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等文献的零星记载。宋代以后的灯录禅史对于慧安禅师的记载,大致不出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所收文献范围之3外,兹不多述。 慧安禅师既然深有道行而且道德卓著,其禅学思想应该如何分疏?五灯会元这样评价:“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 ”有学者界定慧安禅学思想的终极目标界定为“安乐” ,亦即一般所谓禅悟的终极境界。 “大师每叹曰:予尝有愿,当令一切具如妙门,获所安乐。 ”2 “禅师顺退避位,推美于玉泉大通也。从此就阙泉足以澡漱,与道而游,不乐何求!竟居嵩山会善寺焉。 ”2 一、教行不拘而灭识的禅学思想 对于慧安的禅学思想,宗密曾经有过凝练地概括,即“教行不拘而灭识” ,这可以视作

6、慧安最核心的禅学思想。宗密分析禅门支脉的禅学思想, “略叙七家” ,如“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 “三句用心为戒定慧” 、 “触类是道而任心”等,其叙老安禅学为七家之第三。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如是分析:“有教行不拘而灭识者,第三家也。其先亦五祖下分出,即老母(母或剩字与)安和上也。道德深厚,志节孤高,诸名德皆难比类。有四弟子,皆道高名著。 ”又元代沙门清远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卷七云:“教行不拘而灭识,亦五祖下老安之宗,为则天所师敬,破灶堕等所弘也。 ” “教行不拘而灭识”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并阐释?各种禅宗思想史并没有详细解释。 “教行不拘” , “教” ,相对于“禅”而言,可以理解为佛教教派或者

7、佛教教义。禅宗判教的结果是把自己从一般的佛教宗派区别出来,其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实际上是强调禅宗思想的独立性和超越性。为了增强这种判教的权威性,后世的4禅宗文献直接上溯到释迦牟尼佛对大弟子迦叶的传心, 无门关卷一记载:“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6(P293)贴上“教外别传”的标签。同时,“教”又指向佛教教义,德山宣鉴禅师有一番妙论, 五灯会元云:“这里无祖无佛,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

8、不了。 ”所有的佛祖菩萨、经典教义,皆须破除,方能达到“心无悕惜,达解三空”的禅悟境界。“行” ,本属于十二因缘法之一,即缘起经卷一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行”介于“无明”和“识”之间。又,禅宗初祖达摩的禅法亦有所谓“行入” ,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7(P369)上述诸“行” ,有的解释为心意识,有的解释为具体禅法,皆构成佛教甚至禅宗解脱的权变法门,同样,如果执着于其规范约束,当然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 教和行,在佛教中都可以构成自身解脱而悟达心性的方便法门, 少室六门卷一云:“夫

9、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7但是在禅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修行者往往又受教和行障碍,生出妄心妄念, “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7宗密具体这样表述:“谓释门事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故云教行不拘也。 ”8(P534)也就是说,所有的教义、教理包括戒律、宗教5仪式和修行等等,都属于“教行”范畴,其对于个体的自性清净心,对于内在心性的体认,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难以达到禅宗终极境界中自在无碍的彻悟阶段,难以获得心性向上一路的终极追求。因此,慧安提出“教行不拘”的解脱方便。 “灭识” ,宗密

10、有明确的阐释:“言灭识者,即所修之道也。意谓生死轮转,都为起心,起心即妄。不论善恶,不起即真。亦不似事相之行,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 ”8 “识”亦属于十二因缘法范畴, 般若心经略疏卷一云:“逆十二因缘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也。 ”9早在初期佛教阶段,已经有“灭识”的提法, 中阿含经卷七谓:“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云何知识习如真?谓因行便有识,是谓知识习如真。云何知识灭如真?谓行灭识便灭,是谓知识灭如真。 ”所修之

11、道,起心动念,即是分别意识,有分别,就有善恶、真伪、对错等二元对立;有分别,即生执着,障蔽自性清净心。诚如坛经所言:“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10(P357)断却识见,取消分别,是达到自性清净的基本方法。 宗密归纳慧安禅学“教行不拘而灭识” ,实际上, “教行不拘”与“灭识”在禅学思想本质属性上并无差异。一切法无有自性,不能执着一切,故而可以不拘教行,从而灭却心识的分别。禅宗对心性的探求在于追求居于现象界二元对立之上的绝对本体,实现个体与本体的合一,6方是见性,方能一念清净。惠洪在林间录卷一对慧安禅学思想也有分疏:“老

12、安国师有言曰: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 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师云风幡不动是心动 。 ”慧安禅师所言“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强调于色声、迷悟、体用等范畴皆应“无住” , “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 ,无分别执着,佛祖菩萨、经典教义、诸行诸识等尘尘刹刹皆是佛道,都能见性。所以慧安碑铭说:“若夫高密诣耶,则无务薄言;神梵仪耶,则无闲往教。 ”2所谓“薄言” 、 “往教” ,不必执持。 碑铭又言“定之以清,沄沄者心

13、,慧之以明。定复伊何?清照万有。慧复伊何?明彻重垢。是训是学,惟德惟师。 ”2由定而自性清净,由慧而心性明彻,这样“真如万法都吻,五蕴何储?堂堂如月,光流不极。抚照余辉,取拾无得。 ”2万法皆是真如的显现,一切说教都可视作禅悟的方便。禅宗可以适应世俗生活需要,但在心性的追求上不需要专崇某种经典和教义,不受经文、行识等各方面的拘束,则“佛池净其法身” 。2所以宗密评价慧安禅学:“故所住持,不议衣食,任人供逆(当为送 ,下同) ,逆即暖衣饱食,不送即任饥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饭。有人入院,不论贵贱,都不逢迎,亦不起动、赞叹、供养、恠责、损害,一切任他。良由宗旨说无分别,是以行门无非无是,但贵无心而

14、为妙极,故云灭识也。上来三家根本,皆是六祖同学,但傍正之异耳。 ”8 “说”本无分别, “行”亦无非无是,故总是“无心” 。 “无7心”则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之“妙极” ,所以归纳慧安禅学最核心的思想为“教行不拘而灭识” 。 二、观密作用的禅学思想 慧安禅学思想的第二个大贡献是“观密作用”的提出,这一点目前尚未引起禅学思想研究的重点关注,实际上它是马祖道一“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禅宗在五家分宗前后,禅师们多否定经教,传法过程中盛行动身动手、扬眉瞬目、当头棒喝等开示接机的方法,这些方法反映了禅学思想的发展。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有一般坐

15、绳床和尚称为善知识,问着便动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 ”又古尊宿语录卷十六云:“师有时云:弹指謦欬,扬眉瞬目,拈槌竖拂,或即圆相,尽是撩钩搭索。佛法两字未曾道着,道着即撒屎撒尿。 ”这里的“动身、动手” 、 “扬眉瞬目”等动作行为,当然还有禅门更著声名的德山棒、临济喝等,为世人耳熟能详。如何解释这些动作行为?它表现了什么样的禅学思想?它产生的源头何在?有怎样的发展线索?日本学者土屋太祐指出, “动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等字眼正与所谓洪州宗作用是性说吻合。 ”11(P56)认为“动身、动手” 、 “扬眉瞬目”等动作行为与洪州宗马祖道一重要的禅学思想“作用是性”是一致的。 联灯会要卷四谓:“夫求法者应

16、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法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三界惟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8“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明确指示作用与心性的同一关系。又宗镜录卷十四记载马祖道一关于作用即性的材料:“马祖大师云:汝若欲识心,只今语言即是汝心,唤此心作佛,亦是实相法身佛,亦名为道。 ”马祖揭出“语言即是汝心” , “语言”属于“用”的范畴, “心”属于“体”的范畴,语言是汝心,体用故一如。所以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卷一归纳:“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 ”马祖

17、禅学思想中把作用与佛性等而视之,作用即佛性,佛性亦作用,不予分别。可见,土屋太祐的分析实际上是接着宗密而言,他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马祖确有可称之为作用即性 ,即把作用和佛性等同看待的思想倾向。 ”并推论“作用即性” “实际上这种思想倾向都源于马祖” 。11(P58) “作用即性”思想的源头能否径如土屋所言“实际上这种思想倾向都源于马祖” ,笔者觉得其中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我们从有关嵩山慧安禅师的文献记载中,梳理出类似的思想。 景德传灯录卷四记载“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指慧安禅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

18、。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禅宗经典公案中常见的话头,在禅宗超佛越祖的禅学思想发展背景下,慧安以“自己意”即“佛祖西来意”回答学人的疑问,意即自性即清净佛性,自性本来是佛。接着以“当观密作用”来阐释自性, “以目开合示之”来阐释密作用。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即是对“密作用”的解释。什么是“密作用”?“用”9乃相对于“体”而言,对于“佛祖西来意” 、 “自己意” 、 “清净自性”以及“佛性”等“体”来说,它指实施的视听言动等种种行为。按照慧安禅师的解释,目之“开合” ,即属于上述行为之一, “观密作用”指所作之“用”中可以见“体” , “用”亦可以是“体”

19、 , “用”即是“体” 。结合前述慧安禅师的核心思想“教行不拘而灭识” ,万法皆真如,体用之间的分别同样应该消解,从而实现个体之与本体的合一,用与体的合一,方是一念清净。坦然禅师从慧安禅师“以目开合示之”的行为中认识到“密作用” , “密作用”即是“自己意” , “自己意”即是“佛祖西来意” 。景德传灯录所谓“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 ,表明坦然在这次参访中获得禅悟。因此,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作用是性” ,很难说是马祖道一的原创,至少慧安禅师有类似的思想,其源头应该上溯至慧安禅师。而且后世有不少禅师援用“密作用”开示学僧,如五灯会元卷十载明州天童新禅师:“僧问:如何是密作用?师曰:何曾密? ”可

20、见慧安禅师“密作用”禅学思想的传递。 另外在宋儋撰写的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中,我们同样可以发掘出“作用是性”的材料:“举地依归,倾都师仰。若然者,随至随詈,击之逐之。 ”12其所谓“随至随詈”和“击之逐之” ,我们在宋代以来的禅门文献可以见出太多的类似记载。 为什么马祖道一禅学思想可以从慧安禅师思想中寻绎出源头?其实,这中间还有一段委曲。慧安禅师以“当观密作用”开示学人,我们还应该关注这次参访中的另外一个学人即怀让。这个怀让并非他人,正是开创后世禅宗南岳系的宗师南岳怀让禅师,而马祖道一则又是南岳怀让的10得意法嗣,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说南岳怀让:“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所谓“

21、马驹” ,就是指马祖道一。尽管景德传灯录载录怀让这一次参访慧安禅师, “让(即怀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后来在慧安禅师的师弟即六祖慧能门下彻悟,但是怀让曾经在慧安禅师座下的参访经历,构成马祖道一“作用是性”思想能够渊源于慧安禅师的有效联系通道,所以,我们把“作用是性”思想的源头上溯到慧安禅师。 尽管慧安禅师“纳众流以成海,总群妙以立身” 2,然而其禅学思想,文献不足,所有的禅宗思想史都没有引起足够地关注。我们梳理文献,寻绎并重新阐释“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或有所补。 参考文献: 1 宋赞宁. 宋高僧传(卷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清董诰编. 全唐文(卷三九六)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唐宗密.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卷一). 新纂卍续藏经(63 册)M. 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4 胡适. 胡适学术文集记嵩山老安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宋善卿. 祖庭事苑(卷一). 新纂卍续藏经(64 册)M. 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6 宋宗绍. 无门关(卷一). 大正藏(卷四八)M.(日)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