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代杜诗“鲍注”考论摘要:宋代是杜诗学发展的高峰期,注家甚多, “鲍注”是重要的杜诗注之一。统计现存重要杜诗注本和笔记中保存的各种“鲍注” ,去其重复,共 128 条,数量较为可观。 “鲍注”分别出自北宋后期的鲍慎由和南宋前期的鲍彪之手,今天虽已无法分辨现存“鲍注”作者归属,但根据对二人生平著述的考证,我们推测二鲍注存在一定的时代差异。 “鲍注”内容涉及异文校勘、名物解释、典故出处发掘以及时事地理、历史事件、人物以及艺术技巧的解释等,不少精当的说法为后来历代注家所接受,其在学术史上的贡献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杜诗;鲍注;鲍慎由;鲍彪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2、672-4283(2014)01-0100-09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吴怀东,男,安徽广德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宋代是杜诗研究的高峰期,自从王洙校辑杜工部集问世后, “以王本为基础,杜诗的补遗、增校、分类、系年、笺注、批点、集注、汇评等研究工作蓬勃兴起” ,这些工作奠定了后人对杜甫其人其诗认识的基本格局从而影响至今。宋代号称“千家注杜” ,可目前学术界除了对几本杜诗注专书以及少数注家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之外,对大多数注家及其杜2诗注还缺少专题研究和深入了解。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期,林继中在萧涤非先生指导下选择赵次公杜诗注辑考这个论题并在 90
3、年代初最终完成,此后类似的宋代杜诗注辑考成果还比较罕见。近 10 余年来,莫砺锋、蔡锦芳、郝润华、聂巧平等学者对宋代杜诗注家在周采泉杜集书录 、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工作基础上又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过,由于宋代杜诗注家甚众,可开垦的地域还很广阔。近年来,伴随着文学经典再次回归主流视野,杜诗接受史及杜甫研究史之研究渐趋热门,但对历代杜甫研究著述还缺少全面、细致、深入的清理。 “鲍注”就是现存宋代重要的杜诗注之一。据我们初步考证,宋代为杜诗作注的有两位鲍姓学者,前一位是鲍慎由,生于 1067 年前后,最迟 1126 年去世,生活于北宋后期;后一位是鲍彪,出生于 1091 年,1160 年后不久去世,主
4、要生活于南宋前期,两人在世时间有一定交叉。前者的杜诗注是否有专书因史料缺乏已无法确定,后者则有少陵诗谱论专书。 “鲍注”专书虽然后来散佚,但是,作为早期杜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宋代的杜诗集注本到此后重要的杜诗注本对其都还有大量引用,可见其诗学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即集中考证“鲍注”传世情况、作者归属、学术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得失。 一、 “鲍注”的保存情况 保存至今的宋本杜诗注本不多,在 7 种相对完整的集注本和 2 种残本中, “鲍注”保存数量比较可观:在后代重要的杜诗注本中也保存不少“鲍注”: 统计上列 20 种杜诗注本中所保存的“鲍注” ,宋代注本引用共 5083条,后代注本引用共 120 条
5、,总共 628 条。宋以后注本所引用者与宋集注本所引用者重复较多,可能是因为“鲍注”专书在宋以后失传,后代注本多从宋集注本中引用,去除重复,共有 124 条。 除上述杜诗注本引用以外,宋人笔记中亦保存了零星的“鲍注” 。吴曾能改斋漫录6 次引用鲍彪杜诗注的成果,姚宽西溪丛语引用了1 条鲍慎由注。这些保存在笔记中的“鲍注”也受到后人的关注,宋人刘昌诗芦浦笔记以及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清代陈鸿墀全唐文纪事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和疑年录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等引用能改斋漫录中鲍彪的观点。姚宽西溪丛语引用的 1 条鲍慎由注,被清代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引用,而吴曾能改斋漫录保存的 6 条“鲍注” ,其中有
6、 2 条与宋代集注本同并被后代杜诗注本引用,另外 4 条则不见宋代以及后代杜诗注本引用。 合计上述引用,共有 128 条, “鲍注”数量较为可观。上述几类文献的引用大致反映了“鲍注”的传世情况,此外之遗漏者应该很少。 二、现存“鲍注“的作者归属 上文已提到杜诗“鲍注”实为两位不同的鲍姓注者,即北宋后期的鲍慎由和南宋前期的鲍彪所注,现存 9 种宋代杜诗集注本中有 5 种在其序跋中标明注家姓名:郭知达校定集注杜诗序云:“因辑善本,得王文公安石、宋景文公祁、豫章先生黄庭坚、王原叔洙、薛梦符、杜时可田、鲍文虎彪、师民瞻尹、赵彦材次公凡九家。 ”明确将鲍彪列为“九家”之一。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黄氏补千家
7、集注杜工部诗史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于卷首集注杜工部诗姓氏有:“缙云鲍氏,文虎,著4谱论 ”,认为其中“鲍注”均出自鲍彪少陵诗谱论一书。宋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云:“凡所校雠,如唐之樊晃小集本,顾陶本,晋开运二年官书本,欧阳永叔、宋子京、王介甫、苏子瞻、陈无己、黄鲁直、王原叔、张文潜、蔡君谟、晁以道诸本,又如宋次道、崔德符、鲍钦止师古、师民瞻,皆有训解。 ”说明其书中有鲍慎由注。另外 3 种引用“鲍注”并提及鲍彪,1 种引用鲍注却没有提及注家姓名。后代注本在具体引用“鲍注”时,有的也提及注家姓名。综合以上两类情况,可对各注本“鲍注”进行统计,详见下表: 后代注本所引用标注鲍注统计如下: 从上
8、列二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本中“鲍注”的署名情况:注明作者为鲍慎由注,宋代集注本中共 11 条,后代注本中共 22 条,合计 33 条。注明作者为鲍彪注,宋代集注本中明有 338 条,后代注本中有 3 条,合计 341 条。没有注明作者的“鲍注” ,宋代集注本中有 159 条,后代注本中有 94 条,合计 253 条。各注本中所记载的鲍彪注总数远多于鲍慎由注,尤其在宋代集注本中,二鲍注数量悬殊,说明这些集注本作者更青睐鲍彪注。在后代注本中,则是题名不清的“鲍注”最多,原因主要是后代注本多承袭宋本旧注,绝大部分仅题为“鲍云(曰) ”,又未如宋本在序、跋中涉及注家信息,故而无法分辨二鲍之注
9、。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者引用“鲍注”时也偶尔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引用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下鲍氏注时,提到“鲍钦止诗谱 这一说法,而据我们对鲍彪、鲍慎由二人生平著述的考证, 少陵诗谱论是鲍彪所著之书,故这条诗注应属于5鲍彪。另外,在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以及后代注本中题为鲍慎由所作的 16 条注释,可是,宋代九家集注杜诗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在引用时仅题为“鲍云(日) ”,而依此 4 书的序跋说明其所引都是鲍彪所注,则这 16条注释均应归于鲍彪名下。还有 1 条注释,原来作者不明,可是依据其内容可以判断其作者,如巳上人茅斋 “天棘梦青
10、丝”句下注家引“鲍注”曰:“吕吉甫言:当作天棘薪。 然棘不可以丝为比。义云曾子开云:恐是巴戟天。 今按:本草 ,巴戟虽名三蔓草而叶似茗,又似麦门冬,亦不可比丝。唯天门冬注引博物志 抱朴子 ,一名巅棘。图经言:春生,藤蔓高丈余,叶如丝杉而细散 ,可以丝为比。公盖合天门冬、巅棘为一称之与?近有冷斋夜话 ,谓之柳而不著所出。”此条“鲍注”提到吕惠卿(字吉甫,生于 1032 年) 、曾肇(1047-1107,字子开)的观点和释惠洪(1071-1128) 冷斋夜话的说法,这几位与鲍慎由同属北宋后期学者,且鲍慎由与曾肇曾有往来,故可以判断此注实为鲍慎由所作。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可以确认,在现存 128 条鲍
11、注中,明确为鲍彪所作者 88 条,为鲍慎由所作者 9 条,有争议者 16条,不明作者的“鲍注”15 条。 杜诗集注兴起, “当在绍兴中叶,或其稍前” ,到南宋后期更是大兴,而这时候二鲍的杜诗注释已经流行开来,从而被各种杜诗集注本收入。总体看,鲍慎由注被引用少于鲍彪注,固然是因为鲍慎由年代较早,而鲍彪注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后出转精是自然的规律,且与现存宋代集注本出现时间比较接近,如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原刻于“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61173) 、淳熙(1174-1189)之间” 、 九家集注杜诗 “初刻于淳熙八年(1181) ”、 杜工部草堂诗笺 “成于宋宁宗嘉
12、泰四年(1204) ,而初刻于开禧(1205-1208)年间” ,因此,自然受到稍后注家的更多关注和引用。鲍慎由生活在北宋后期,鲍彪则主要生活在南宋前期,虽然二鲍在世大约有 20 多年的交叉,毕竟分属不同时代,可是,他们的杜诗注却被其他学者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杜工部草堂诗笺成书时间与鲍慎由、鲍彪二人注杜诗时间相去不远,此书中就已出现将二人注混淆的迹象,而后代注本距“鲍注”产生的时间更远,准确标出注家姓名亦更加困难,甚至还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二鲍注被混淆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是二位注家在世时间相距不远,且俱属鲍氏、出自浙东。明人括苍汇纪卷 13艺文纪便将二人所著之书都归于“龙泉县”条下。更重
13、要的是,现存文献在记载二人籍贯时常以古地名“括苍”称之。汪藻鲍吏部集序 、王信鲍氏国策跋分别是目前可见最早对鲍慎由、鲍彪生平记载的文章,此二文在言及二人籍贯时均称“括苍” ,自然极易混淆。清代处州府志有二人传记,谓鲍慎由为龙泉人,鲍彪为缙云人,然二地皆属处州。 处州府志云:“鲍彪,字文虎,缙云人。精史学,以战国策书失次,为之注定,时有论说以正其谬。又有书解杜诗注 。为司封员外郎请老,赋诗日:此身甘作老 ,林泉缙绅高之。案鲍彪,缙云人,今本国策亦题缙云鲍彪注,旧志此作龙泉人,于明万历问复有鲍彪传,作缙云人,所书与此略同,系一人两传,今为订正。”此段作者所加案语,纠正旧志将他当作龙泉人的失误,可见
14、二人还曾7被误认为同一地之人。 三、二鲍杜诗注的差异及其学术背景 从现存二鲍注看,二者差异并不大,故后代学者引用“鲍注”也不太关注其作者,不过,仔细考察,他们所处时代不同,所作的杜诗注还是存在一定细微的差异。 王琪在嘉?四年(1059)刊刻王洙所编杜工部集后,杜诗才以基本稳定的版本形态流传,但是,毕竟此时杜甫诗歌收集还不全,此后,确认杜诗原貌的杜诗搜集以及文字校勘仍然是当时杜诗研究的主要工作,同时,以王洙本为基础的杜诗注解、赏析也逐渐展开。鲍慎由生活在北宋后期到南北宋之交,其时江西诗风广泛流行,他是一位作家,与黄庭坚有过直接的交往,自然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南宋汪藻鲍吏部集序就认为鲍慎由“文汪洋
15、闳肆,诗尤高妙” ,接续黄庭坚、张耒。汪藻还说鲍慎由“家藏书万卷,率手下雌黄,非雠得其真不止” , “当时诸公交口称誉且论荐之” ,鲍慎由不仅注杜诗,还曾为楚辞 、韩愈文、李贺诗作注,对钱起诗、杜牧文亦有评论,显然,鲍慎由的诗学研究也受到当时重学问、重读书之风的影响。所以,无论从杜诗学的发展进程还是当时文学风气看,鲍慎由杜诗注肯定更重视杜诗异文的勘正、典故出处以及艺术的分析、研究。如,杜甫铁堂峡诗,鲍慎由云:“此篇双声叠韵体” 。杜甫九成宫 “天王守太白”诗句下,鲍慎由注云:“守,读如狩。 ”可见鲍慎由对语言文字技巧的关注。 鲍彪生活于南宋前期,其杜诗研究著作少陵诗谱论已经失传,不过从其书名及
16、其治学背景对他所作“鲍注”内容可做出大致的推测。8鲍彪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曾给战国策做注,此书历代公私书目均有著录,清人修四库全书便将鲍氏战国策注10 卷作为战国策的重要注本收入“史部杂史类” ,此书被认为是战国策的重要注本,流传甚广。南宋人王信说其注战国策书“四易其稿始成”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说“注凡四易稿乃定” 。 战国策注自序云:“由学者不习,或衍或脱,或后先失次,故肖立半字,时次相糅,刘向已病之矣。旧有高诱注,既疏略无所稽据,注又不全,浸微浸灭,殆于不存。彪于是考史记诸书为之注,定其章条,正其衍脱而存其旧,慎之也。地理本之汉志 ,无则缺。字训本之说文 ,无则称犹。杂出诸书,亦别名之
17、。人姓名多不传见,欲显其所说,故系之一国,亦时有论说,以翊宣教化。可以正一史之谬,备七略之缺,于之论是非、辨得失而考兴亡,亦有补于世。 ”据考察,宋前以“诗谱”作书名的只有毛诗谱 , “毛诗谱”简称“诗谱” 。 毛诗谱实际是郑玄为诗经写的“序” , 诗谱?序云:“以立斯谱” 。孔颖达疏云:“郑于三礼 、论语 ,为之作序,此谱亦是序类,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诸侯世及诗之次,故名谱也。 ”。根据孔颖达的解释,此“谱”是一个序论,主要是根据诗经所收诗内容而对其排序。因此,洪业先生在杜诗引得序中便将此书置于编年体杜诗注之列:“他若黄伯思之校定杜工部集 ,文字校勘而外,更以年月编次为重。继之者,若鲍彪之杜陵
18、诗谱论 、鲁?之编次杜工部诗 ,皆从勾稽史传,排列诗篇之先后也” 。现存的鲍彪注显示其高度关注时事、人物、地理考证和杜诗年月编次,注意史、诗互证,史实谙熟,史料丰富,考证精当(详后) ,这9正体现了其史学家的学术思维特点。 二鲍杜诗注的差异,既是两位学者个人学术风格的不同,也反映了时代学术风气的变化以及杜诗学的发展轨迹。宋人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 “约成于高宗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51)之间” ,时间介于鲍慎由、鲍彪二人注杜诗成果问世之间。此书是“今存最早之杜集编年注本” ,其于书前自序言:“余喜本朝孙觉莘老之说,谓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 。由王直方立之之说,谓不行一万里,
19、不读万卷书,不可看老杜诗 。因留功十年,注此诗” ,可见赵次公注杜诗以编年为体例,其自序通篇强调“来处” ,提出“所谓来处,则句中有字、有语、有势、有事,凡四种” ,由此观之,则赵次公作注之时,重“来处”,正是鲍慎由杜诗注时代的学术特点,而以编年为基本体例,则更强调杜诗与历史的关联,这也正是南宋杜诗研究的着力之处南宋学者对于杜诗的“诗史”特点推崇有加。南宋人高度认可杜诗“诗史”性质,不仅强调其与社会时事的关联,也是肯定杜诗中“渗透的忧念君国兴衰、关心社会民瘼的这种文化精神” ,而编年就被视为“诗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鲍彪注杜诗之时和其后表现得尤为突出。鲁?在编次杜工部诗序中云:“若其意律
20、,乃诗之六经,神会意得,随人所到,不敢易而言之。叙次既伦,读之者如亲罹艰棘虎狼之惨,为可惊愕。目见当时田亡庶被削刻转涂炭,为可悯。因感公之流徙,始而适,中而瘁,卒至于为少年辈侮,忽以讫死,为可伤也。 ”即强调为杜诗“叙次”的重要作用。南宋后期的集注本更标榜以史解杜,如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 。董居谊在为黄氏集注本作序时10称“昔杜预注春秋左传 ,世以预为丘明忠臣。黄氏父子用功此诗,谓非忠于工部不可。然春秋系年日,书甲子,预以历法推考,有未合则归之史误。工部虽号诗史,凡所纪述,非必如春秋书法之密,后数百年而生,必欲一一推见当时岁月先后,亦难矣。 ”指明了杜诗编年之难
21、,肯定了黄氏父子的成绩,并且将杜诗编年与杜预注儒家经典春秋相类比,足见其推崇程度。鲍彪注重考据,立论扎实。随着宋代杜诗学研究演进,其为杜诗编年的研究方法也更为南宋人所认可接受。正因如此,在保存至今的南宋杜诗集注本中,鲍彪注才被较多引用。 四、“鲍注”的主要内容 杜诗“鲍注”流传至今,虽因注本对注家姓名记载不清而致其作者归属不明,但也正是有赖于众多注本保存下来的“鲍注” ,才使我们今天得以稍稍窥见鲍慎由、鲍彪二人杜诗研究成果,这些注释对我们认识杜甫其人其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鲍慎由注保存不多,且二鲍注差异在今天看来并不大,所以,我们在此合论其内容与成就。今天所见鲍注毕竟不是二鲍注之全部,此处所论只是就现存鲍注展开。诗话等专门著述中集中的杜诗评论往往侧重于杜诗思想、艺术的阐释,而注释只是杜诗研究的一种形态,其工作重点是:第一类:异文的勘正、生僻字词的释读、名物的说明、典故出处的确认;第二类:历史地理、事件、人物的发掘;第三类:某些诗句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的阐释。囿于注释的体例规范,现存鲍注以前两种内容为主,而且,站在今天审视,其所论大多可以成立。 第一类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