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77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蔚县剪纸产生及其社会背景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 ,而是“刻” ,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20 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 6 月 5 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一)蔚县剪纸的产生 蔚县剪纸是全国最好

2、的剪纸类型之一。对这一技艺诞生的确切年代,史书和地方志没有记载。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由百姓世代创造和传承的艺术尽管风靡大半个中国,人人喜爱,却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封建统治者眼里,蔚县窗花是庄稼人手里的“把戏” ,登不得大雅之堂,当然也就没有入书入志的资格了。也正是如此,蔚县点彩剪纸才极少受到上层社会文化观念的渗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愈发显得珍贵和有价值。 1、早期蔚县剪纸资料 2(1)蔚县境内发现一枚以云母石片为原料制作的窗饰珍品“天皮亮” ,这枚有“石头窗花”之称的民间工艺品已保存了 60 年。这枚“天皮亮”的图案是戏曲内容。它是当地民间窗

3、饰文化遗产的一件重要遗存物,是民间窗饰曾以剪刀剪的窗花,刻刀刻的窗花, “糊窗纸” ,以及用云母制作的“天皮亮”等几种饰品并存于民间的见证物,反映了民间窗饰的历史流变。 (2)睡人瓷枕:睡人为清代妇女形象,其上着黑衣,下着褐黄色裤。黑上衣上有四五朵白花图案,裤子上有三朵。均为明显的剪纸图案。 (3)在一些瓷器上有许多图案与剪纸图案相似。 据有关史料推断,蔚县的剪纸活动可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剪纸为单色(红纸或白纸) ,形象古朴粗拙,主要用于绣鞋花样、枕头顶花样、婚丧吉祥物和年节炕头、窗户、灯笼装饰等,多为自产自用的女工作品。虽遍及家家户户,其样式和技艺与全国各

4、地剪纸并没有多大差别。由单色剪纸发展成“以阴刻为主,以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才是蔚县剪纸发生重大技艺革新和品格升华的里程碑。从这时算起,通过对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祖谱推算,蔚县点彩剪纸始创年代均为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近 200 年的历史。 2、蔚县剪纸产生与窗户的关系 中国的窗户是很有意思的。最古老的窗户大概是开在屋顶的。按说文的解释:“在墙为牖,在屋为囱。 ”开在墙上的叫牖,开在屋顶的才叫窗。由于屋宇建筑的进步,屋顶上的窗移到了墙上,叫做“牖” 。到了魏晋南北朝,简易的窗制渐向繁难和复杂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在3窗棂上大做文章,把窗棂加工成形形色色的花样加以美化。元、明、清后,特别是民间,复

5、杂的镂花窗户少见了。 蔚县农村的这种大窗户,开得相当于大半堵墙,十分惹人注目。人们在讲究实用的同时,也要追求美观。这种大窗户,仅有呆板的一些方格子窗棂,再糊上一张白麻纸,挺不耐看的。特别是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实在难以起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样,窗户上的装饰艺术窗花,便应运而生了。 3、蔚县剪纸产生与刺绣的关系 刺绣中的花样是蔚县剪纸形成的直接源泉。蔚县有史以来大多为北方各少数民族属地或汉族王朝边塞。清朝建国实现天下大一统,统治者既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又融合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作为少女必修的女红。后来,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以刻制花样为生的职业艺人。蔚县农谚有

6、:“八月秋忙,绣女上场”的说法,就足以为证。也正是由于花样刻制的专业化,使花样本身也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品。刺绣也启发了花样艺人的艺术灵感,如果把这些花样染成万紫千红的色彩,贴到窗格上,不是更美吗?聪明的民间艺术家,便拿起刻刀,刻出来镂空的花卉和戏人。再后来,又加上染色,蔚县窗花便开始绽放在北方农村里的大窗户上了。 (二)蔚县剪纸产生的社会背景 蔚县剪纸是一种有独立艺术风格,用宣纸刻制点彩染色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美的欣赏品,还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方水土、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个生活百态。走进蔚县剪纸,探寻其发展的4历程,我们发现蔚县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汇集,才形成了

7、这一人间绝妙的艺术瑰宝。 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看,蔚县位于冀西北的太行山、恒山和燕山三山余脉交汇处,是个四面环山的壶形盆地,因此得名的壶流河贯穿全境,并与清水河、安定河汇成一马平川的沃野,形成三山聚会、三河交合、地貌齐全、气候温和的自然地貌。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蔚县自古就成为中原地区通往蒙古大漠、西北和东北的天然古道及兵家必争之地。 蔚县城南的飞狐峪是古代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 。 史记 、 汉书 、水经注 、 辽史 、 土地记等史书上均有飞狐古道的记载。蔚县南扼飞狐古道咽喉,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正是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使蔚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

8、直是北方民族和中原政权频繁征战的地方。一方要通过这里进入富饶的中原大地,一方要将对方打回长城之外。两千多年来,在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厮杀中,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尽。明代中期以后,明王朝对塞外蒙古部族的政策由军事打压转为通商互利,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使这一地区迎来长时间的和平安宁,这条通道也成为商贸大动脉。 那时候,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高脚骡驮,俗称骡帮,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送货物的骡帮北上驮来了江南的丝绸、茶叶,津、保地区的日用百货,中原的小土布、棉花、红枣、柿子、核桃等;南下时运走的是草原的皮毛、肉制品及塞外的老酒,蔚县的煤炭、白麻、药材、小米、大缸5等。而蔚县因为处在这条商道

9、往来的必经之地和平原与山区的中转路口,因此也就成为当时中原与塞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清朝的康乾盛世为中国辽阔的疆域带来和平与繁荣的同时,也为飞狐商道带来了更多的物流和更多的商机。乾隆时期,由于王朝对商贸的重视,这条商道终点已从库仑延伸到今天蒙俄边境的恰克图,货物也经由这里进入俄罗斯再转往欧洲各国。空前辽阔的市场使商人们财富剧增,沿途的买卖兴隆。蔚县,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内,形成了既开放又封闭的经营环境。所谓开放,是指南来北往的骡马商队,既给这里的人民带来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文明和商贸繁荣,又带来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文明,虽地域闭塞五行八作却极其兴盛。所谓封闭,是指群山环抱的蔚县盆地依赖水肥

10、地美的天然条件,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文化信仰虽与中原无异,生活习俗却自成一统。在更换朝代中,这种特殊的地貌环境和生活方式,既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文化交融和沉淀创作了条件,也为蔚县剪纸艺术的萌生、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和条件。 人文环境 蔚县是古人类发展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也部分坐落在蔚县境内。据考古学家发掘考证,在横穿县境的壶流河两岸曾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许多氏族部落生活的遗迹,堪称是我国古代北方先民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商末建代国;战国时属赵国,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蔚县为代郡;两汉、三国、两晋时,均为代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

11、 580 年)始置“蔚州” 。历代沿用,民国年间改州为县至今。 6在这片丰泽的土地上,被历史特别垂青和眷恋。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蔚州深邃的文化内涵,境内古城堡从南山脚下延伸到北部丘陵。古寺庙汇集辽、元、明、清、民国年间各时代建筑近 300 处,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古戏楼造型讲究,星罗棋布,装饰雕刻情趣别具。更有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民居,完整地静静伫立着,以简朴浑厚的风貌诉说着走过的风雨沧桑。据文物普查资料表明,蔚县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已登记的各类文物遗存点就有 800 余处,古建筑保存最多,达 580 余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12、0 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 处,有馆藏文物5000 余件,是河北省文物遗存最多的县之一,被河北省文物局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 。 北方旧时有句俗话,叫“天下三十省,能不过蔚县人”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丰泽了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凝练和熏陶出古朴、敦厚、勤奋、坚毅、深沉而有血性、聪颖而善商的民风。对蔚县人的品性,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代俗矜冀好气任侠。 ”宋夏疏曰:“人性劲悍闲于戎马崇尚气节可以义动。 ”苏东坡则说蔚人:“劲勇而沉静” 。历史留给蔚县人的思想和气节,在现实生活中又化成一代又一代光耀史册的民族精英。 “塞上将军”马芳、 “明代阁老”郝杰、“寒松老人

13、” 、康熙年间刑部尚书魏象枢蔚州历史人才辈出,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蔚县人心理品性的发展和成长。而文化基因连绵不断的传承和积淀,又为蔚县剪纸阳刚之气之艺术特色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更有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勤能奋勇的劳动人民创造了7种类繁多的民间社火。打树花、拜灯花、耍船灯、牛虎斗年节时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古老的蔚州城就沉浸在喜庆的海洋里。总之,蔚州是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博采众家之长,汇聚了中原文化、东北文化与河套文化的精华,吸纳了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多种文化营养,形成了以儒、释、道等诸家为一体的地域文化。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蔚县剪纸

14、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就精心地为她的儿女们铺好了茁壮成长的温床。 戏曲的发展 戏曲和蔚县有特殊关系。戏曲祖师之一,自提艺名“李天下”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唐末李克用的嫡长子。而蔚州大地也曾是李克用逐鹿中原,建立后唐,穷其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根据地。李存勖性喜戏曲,知音律,能制曲,善于扮演各类人物。不仅位至庄宗后常涂粉墨和伶人演戏于宫廷之中;而且在其未得天下之前,也常在兵马空隙之际,演戏自娱。于是晋、汾、蔚、朔一带相沿成俗,可见蔚县戏曲的渊源。据蔚州志记载:元惠宗至正间(13351340 年)官至翰林侍制、通经史的文学家柳贯、曾巡视蔚州并在蔚县观戏。后再给其好友也是文学家的马祖常(字伯庸)的诗,即和马

15、伯庸无题四首之一的诗中,就有:“新来代地闻歌舞,尽橛秦声入管萧”之句。可见在元朝,蔚县戏曲事业仍很繁荣。清统一天下后,历代皇帝皆喜俳优。蔚县既有演戏传统,又是当时内地和边塞交通贸易的旱码头,戏曲事业更加繁荣是顺理成章的。 8据蔚州志记载,光绪年间活跃在蔚县的剧种就有蔚县秧歌、蔚州大戏、蔚州弦子腔、蔚州道情、山西梆子、蔚州灯影戏、蔚州罗罗腔、蔚州耍孩儿及京都班社等十种之多,仅秧歌就多达 420 多个班社,且名角辈出,敢于闯京走卫与名伶大班媲美。每逢年节庙会,常出现对台多台演出的盛况。与此相映,蔚县民间闹元宵、闹社火的活动更是流光溢彩,表演艺术有背搁、抬搁、旱船、斗龙、活马、跑驴、推车、高跷、舞狮

16、、曲艺、杂耍、武术、花灯、烟花等,集会小演,年节大演,人人参与,个个争耍。因此,逛会看戏,不仅是蔚县的又一道文化风景线,也是昔日生活繁荣富庶的生动体现。这种狂热追求精神享受的习俗和历史,无疑为蔚县剪纸形成以喜剧人物和历史故事为特色的艺术萌生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戏曲发达使得戏楼发展异常鼎盛。蔚县戏楼多数兴建于明清时期。“八百村堡八百戏楼” ,是蔚县人对村堡文化生活引以为豪的一句口头禅,但村村有戏楼,四季有演出绝非妄语虚言。有的村中戏楼多达三四个,甚至在富农大户庭院内也建有戏楼。据统计,目前蔚县保存比较完好的还在使用的古戏楼有近 200 余座,不仅样式繁多、建筑精美,而且

17、还绘有各种各样宣传英武忠孝的绘画,堪称是我国北方戏楼文化大观园。 戏剧的鼎盛,也引来了百业的繁荣,自明代屯兵戍边以来,蔚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西合营、代王城、暖泉、吉家庄、白乐、北水泉、挑花八大商贸聚散地,每过集市,商贩纷至沓来,摆满县城十里长街的两厢,数十里内的人们相聚,热闹非凡,构成一幅塞北地区的清明上河图 。能工巧匠们精心细作的皮革皮衣、金银首饰、箱柜雕花、美食佳9肴等,不仅点缀本地的生活,也远销北疆和内地。正是蔚县人聪明好客、善钻研和经营的品德为他们探索对传统技艺创新提供了勇气和力量。当能工巧匠们拿起足刀,刻向一张张一摞摞雪白的麻纸时,蔚县窗花这项令世人称奇叫绝的民族艺术之花,就在他们一次次的实验中诞生了。因此说,蔚县五行八作的兴盛,为蔚县剪纸的孕育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