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服装业转型的难点与思路摘 要 目前我国服装业转型发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和企业面临库存包袱沉重、资金支持疲软、创意能力有限和宏观引导不足等困难。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稳妥地处理转移与转型、建品牌与做加工、集聚与产业链、制造与服务、大而全与小而专、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关系,在深化改革中,促进服装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服装业 转型 难点 关系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73-05 作者简介 刘众(1979 ) ,湖北荆州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时装设
2、计、美学。 一、引 言 作为最传统也最时尚的产业,我国服装业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产业发展瓶颈也日益显现。而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服装业的转型显得比较被动,这与人们对此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国家 10 多年前就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但我们的许多地方和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产业转型迟缓被动,规模宏大的服装业更是如此。2许多企业仍然满足于有订单做,有钱赚,对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缺乏足够的警惕。直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海外市场需求迅速萎缩,订单锐减,服装业面临的用工形势严峻、高级专
3、业人才匮乏、销售渠道单一、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生活成本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节能减排压力等普遍性问题愈来愈突出,才使许多人有了切肤之痛。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服装业原有的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倒逼服装业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 然而,船大掉头难。目前,我国服装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可乐观。一是市场需求疲软。尽管最近外贸订单有所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暖,但是长期走好的趋势依旧不明显。二是电子商务强势崛起,给传统服装销售方式带来了很大挑战,百货商场销售额仍呈不断下降趋势。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时尚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严峻条件下,产业转型面临的难点不少。 二、当
4、前服装业转型的主要难点 服装业转型是产业领域一场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十分复杂和尖锐,其主要难点有如下几种。 1. 库存包袱沉重,结构调整力不从心 我国服装业长期沿袭高速外延增长的方式,企业经营模式存在规模化扩张的惯性,在市场疲软而又缺乏前瞻和调整的状况下,新增门店的销售低于预期,整个产业库存累积超过了放缓的消费需求,进而升级为干扰企业正常运营和转型的危机。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第三季3度,包括男装、女装、休闲服饰在内的 22 家 A 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量,达到了 382 亿元。几乎所有服装、家纺企业,都被“库存”这座大山压着。网上甚至流传着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
5、 3 年的说法。背着如此库存的包袱,企业即使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也难有实施结构调整的作为。 2. 资金支持疲软,装备升级步履艰难 实施转型升级,我国服装业的装备更新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目前国际服装工业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集约化,保障了高质量、高档次、快速交货、多品种的要求,而在我国,服装业呈现的仍是劳动密集性特点,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低,快速反应的物流、设计和营销一体化系统以及现代仓储设备不足,扭转这种局面,亟需更新设备。然而,我国服装业利润率低,众多企业库存大,销售难,自有资金相对庞大的投入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来自外部的金融支持仍然很困难。中小企业融资一
6、直是个老大难。目前许多服装企业包袱重,缺少能为银行所认可的抵押物,这样就很难走出“经营困难贷款难无法更新装备经营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 3. 创意能力有限,品牌建设水平较低 我国服装业长期处于经营微笑曲线的低端,从事附加值最低端的生产,要么为国际品牌做贴牌生产,要么制造低端产品。实行转型升级,需要着力于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走向利润集聚高端之路。然而,知道要创品牌是一回事,怎么样创品牌又是一回事。目前,为数不少的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尚比较低,要害是创意能力有限,不是很清楚如何4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往往停留在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上,模仿多,原创少,对于品牌建设必须着眼于文化的意义把握不充分,如何
7、创立服装的民族特色也较为简单和生硬,传统加现代、硬贴标识式的品牌随处可见。从总体上看,怎样在品牌中体现出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以及一种专属的灵魂和精神,中国服装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宏观引导不足,无序竞争风险加大 在转型阶段,新旧体制机制的碰撞,各种模式选择的纠结,以及竞争市场的风险都有可能被放大,亟需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加以引导。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引导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的战略调整和规划有欠到位,有的地方仍然是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顶层设计和预见性。二是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多,实力较弱,个别地方已建成的平台也鲜有实质性成果,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检
8、测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法律规范尚不尽如人意,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服装业转型中出现这些难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经验不足,世界经济环境不好,体制机制调整有欠到位都不容忽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措施,但是,首要的还是理顺思路,走出误区,科学地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处理好各种相关联的问题。三、转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服装业转型是生产方式的大调整,也是各方面利益的大调整,需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稳妥地、科学地处理5各种关系。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关于转移与转型 我国服装业布局相当比重在东部地区,随着土地、
9、能源与水资源、人口负荷、环境承载力对发展所构成的刚性约束加大,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不少地方在转型中实施了产业转移,将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种转移解决了东部的承载力问题,改善了产业结构,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这种转移,不能是简单的物理搬迁,而应是产业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转移产业,应该是有效地优化价值链各环节,使“微笑曲线”整体上升的过程,即价值链附加值整体的上升过程,是一次战略升级。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产业转型不能成为包袱的转移。落后的生产能力在什么地方都要被坚决淘汰。应通过设备改造、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研发水平等手段
10、,帮助低端制造企业发展提升。对于转移出去而形成的服装产业制造新基地,在促进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应形成与东部总部基地合理配套发展的区域格局。要支持各地创办区域服装总部、功能性总部基地,抓整合力度大、产业特色强的项目。从整体上提升服装业发展质量与水平。 产业转移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区域合作,转移与承接双方要形成平等的合作框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欠发达地区也不要 “捡到篮里就是菜” ,既要招商更要选商,既要引进产业更要选择产业。要坚持科学承接,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把自主创新和科学承接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的包袱。对于转移落后生产能力的意向,无论什么承接地都应坚决说“不”
11、 。欠发达地区没有必要“人6穷志短” ,今天的青山绿水事实上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关于建品牌与做加工 我国服装业品牌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已为业界所认知。现阶段,世界十大顶级服装名牌几乎全部来自欧美,国外奢侈品牌已牢牢占据我国的高端消费市场。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服装业也产生了一些自主创新的品牌,但是同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转型中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在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服装强国,应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然而,是不是谈转型就是建立品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来从事品牌建设,则需要认真研究。 近 30 多年来,我们不少企业长时间做的是
12、加工贸易,擅长的是制造加工,可能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相当熟悉,而对于品牌建设则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管理基础、研发基础和人才基础。如果不顾条件,一哄而起,难免要走弯路。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知己知彼,细分市场,对自己有着精准的定位,下功夫明确特定的消费对象,提炼品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开发自己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坚持不懈地在质量、品种、创新、服务和信誉上精耕细作。创立富有竞争力的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于求成有害无益。 我国从事服装制造的企业,可以分出几种类型。如有的是纯加工型企业,有的是能够完整完成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的 FOB 加工型企业,有的是具备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的 ODM 制造
13、型企业,还有自有批发品牌的7制造型企业以及自有专卖品牌的制造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差别很大,是不是走建品牌之路,需要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关键是看现实的和潜在的条件。思想认识、资金储备、人才结构都缺乏必要条件的企业硬要上品牌,产生创意能力有限的问题就不奇怪了。因而,企业要看准自己的优势,选择向能够产生最大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在现阶段,一些暂时还缺乏创建品牌条件的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有的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制作优势,为本土品牌做加工,把加工做到极致。有的企业长期为国外品牌代工,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其合作的路径,如收购、参股、代理等,借船出海,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
14、不断开拓创新。至于众多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着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尤其需要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将实体店与线上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三)关于集聚与产业链 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集聚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为主转变,是服装业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以创新、市场、人才为支柱,积极推进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成集总部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时尚创意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国内产业基地,是服装业集聚的中心内容。近些年一些地方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经验是,从成本、劳动力素质和市场环境等条件出发,集聚可以将各种创新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从而掌控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环节。 服装业集聚既
15、要有个性也要体现共性。如国际五大时尚之都各具特色。巴黎是高级时装的发源地,世界时尚设计和信息发布中心;米兰是8高级成衣发源地,世界一流的面料制造基地;伦敦具有悠久的纺织业传统,是经典男装的制作中心;纽约的高级成衣、休闲装、运动装品牌居全球领导地位;东京拥有自己一流的设计和品牌,同时发展高品质的时装加工业。这反映的是集聚的个性。它们共性的东西也很鲜明,即都具备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是一个完备发达的系统。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如面料、辅料乃至针头线脑各个方面的系统支持。任何一个品牌,哪怕是刚刚起步规模很小的,都可在各环节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当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我国服装业的集聚发展一定要注重产业
16、链的建设,不搞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集合,不能划几块地,建一个开发区,圈若干企业就成了。仅从空间上看似多少有些关联,但实质却不能产生协同效应的企业,也不能强捏在一起。要把注意力放到关联性企业、专业供应商、研发机构等实体的有机融合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集聚发展要有政府和协会组织的有效引导和服务,重视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更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拉郎配”和只求形聚而神未聚的形式主义。集聚效果如何,就是要看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是否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高附加值环节,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将生产基地转型升级为总部基地。 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
17、一些库存包袱沉重自身又无法解套的企业,应该可以在整合中找到出路。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要支持企业走联合、重组、融资、上市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度,规范发展传统体制的企业。实践证明,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优胜9劣汰,才能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促进服装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四)关于制造与服务 服装业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制造转向服务。在这里,服务有两种基本的涵义,一是企业对目标顾客的管理服务,通过建立自己特定消费者的整套服务模式,实施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不断提升自已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从卖商品走向卖服务。二是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
18、务业。在市场越来越完善,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服务应成为品牌谋求长久发展的应有之义。 与长期专注制造所形成的理念有关系,我国服装业对服务的重视不够。许多企业重销售,轻服务,品牌经营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从整体看,服装业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个 “制造业” ,研发、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最终也影响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缺乏,除了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方法上可能存在问题外,金融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加强服务,改善服务,许多企业转型中的难点,也有可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所谓从制造转向服务,并非所有企业都去从事服务业。而是在企业内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在
19、服装业整体上,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条腿走路” 。需要强调的是,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随着产业专业化的发展,要鼓励企业细分专业化分工,剥离生产性服务环节,实行业务外包,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与要素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要防止将生产与服务割裂开来,10弄成“两张皮” 。要十分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制造产品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依托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方式才能实现,服务行为也才能完成。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才能更好地共同满足市场的
20、需求。 (五)关于大而全与小而专 在转型中,一些地方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有着较强的针对性。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发展的“龙头” ,对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抓大放小” 。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才有价值。从产业的特点出发,服装业转型,应该是既要有大而全,也要有小而专。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已经走过了靠规模靠劳动密集取胜的阶段。在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的同时,制造环节的规模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外延扩张。随着加工成本的不断提升,品种变多、订单量变小,以及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工厂规模缩小将是必然的趋势。惟有如此,才能适应服装业经营品牌应该快速、多板的要求。 现在的小企业不似改革开放初期的小作坊,经过加工贸易的洗礼,许多地方星罗棋布的小企业以至小作坊,拥有精良的设备,熟练的工人,它们多熟悉市场法则,经营灵活,服务周到,有着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质量。很有可能它们就是服装制造业发展前景的体现。 时至今日,服装业转型不应以规模大小论英雄。适应市场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