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反思【摘 要】烟草危害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极为广泛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日益蔓延全球的死亡和疾病流行与烟草的使用高度相关,是导致人们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各国广泛实施控烟措施,使得成人的吸烟率有所下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的吸烟率几乎都是成上升趋势。据估计,我国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 1500 万,尝试吸烟者约 4000万,且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20-30 岁的每日吸烟者中,一半以上在 20 岁之前已经成为每日吸烟者。因此研究青少年吸烟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文章通
2、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合、归纳与分析比较,以便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吸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与控烟;现状与反思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青少年吸烟”的文献共有 536 篇,主题词为“学生吸烟”的文献共有 384 篇。这些文献大多从对吸烟的界定,青少年吸烟的现状,产生机制,应对策略等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这些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此外目前研究青少年吸烟的学者大多为医学工作者,他们多从病理性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吸烟的产生及成瘾机制,但是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由此可见青少年吸烟并没有引起国内人文社科学者的足够注意。而且相当多的文献针对不同区2域及人群采用自行
3、研制的调查工具进行研究调查,所以各研究所产生的结论很难做对比。尽管如此,各项研究对于掌握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状况还是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各文献对吸烟的定义标准不同,在一些研究中学者将现在吸烟者定义为每周、每天吸烟,而其他有些学者将偶尔吸烟、每周吸烟和每日吸烟作为三种不同程度的吸烟者,各研究与学者对吸烟的定义不同,这样使得各文献间的结论与数据难于比较。我国卫生部给出了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经常吸烟(即使只吸过一两口的发生率,后者指在过去的 30 天,吸过完整一支烟的发生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吸烟标准定义:尝试
4、吸烟是指只要吸过一口烟者;偶尔吸烟是指平均每周少于一次的吸烟者;每周吸烟是指每周吸烟一支以上,持续或积累三个月以上;每日吸烟是指每日至少吸烟一支以上。 二、吸烟的危害 烟草与 50 多种不良症状相关,其中 20 种是致命的。烟草含有上千种有毒物质。吸烟者吸进烟气时,这些化学物质通过肺部进入血管,影响身体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烟草中最主要的有害成分是焦油和尼古丁,焦油使人得病,尼古丁使人上瘾,且还会充当烟草中各种致癌物质的帮凶,为癌症的发病打开方便之门。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的生长和发育阶段,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内部器官还未发育成熟,例如支气管等系统,在他们吸食香烟时,更容易受到香烟中有毒物质的侵害,
5、尤其是细3支气管和肺泡,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时容易使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消弱了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同时吸烟还损害大脑,导致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理解能力变差,还与学习困难、饮酒、逃学、情绪郁闷和性行为等有紧密相关。目前,全球有 11 亿吸烟者,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 500 万。我国约有 3.5 亿吸烟者,每年可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达 120 万,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2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30%。研究表明,与不吸烟的和饮酒的青少年相比,吸烟和饮酒的青少年更有反抗性,更倾向寻求刺激和冒险,更冲动,更倾向外控,道德感较差。 三、我国目前吸烟现状的研究 (
6、一)一般人群的吸烟调查研究 目前为止,中国共进行过三次关于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早在 1984年,瓮心植教授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1996 年和2002 年,分别由杨功焕教授在全国 30 个省的 145 个疾病监测点的 12 万多人群中领导开展了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吸烟人群以男性为主。1984 年男性现在吸烟率为 61%;1996 年,男性现在吸烟率为 63.0%,吸烟率为 66.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 3.8%和 4.2%,人群吸烟率为 37.6%;在 2002 年,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 66.0%和3.08%,人群吸烟率为 35.8%。1996 年和
7、 2002 年的调查结果使用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后,2002 年我国人群吸烟率比 1996 年下降了 1.8%,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下降了 3.1%和 1.0%。杨功焕、马杰民等认为,我国人群在短时间内烟草流行率不会明显下降, 烟草导致的疾病负担在未4来 30-50 年内将成为现实。 (二)关于我国青少年吸烟的调查研究 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P)以及加拿大公共卫生联合会(Canadian
8、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CPHA)合作开发研制了全球烟草调查系统(Global Tobacco Surveillance System,GTSS) ,用以帮助世界卫生组织的 192 个成员国针对青少年和成人的吸烟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其中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是基于学校的调查,其设计目的是增强各国在监督青少年吸烟以及指导预防青少年吸烟和评价控制烟草项目的实施效果。包括以下 7 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对吸烟的知识和态度、青少年吸烟情况、媒体和广告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烟草的可及性、与烟草相关的学校课程设置
9、、吸烟环境( environment tobacco smoke,ETS) 和戒烟情况。截至 2010 年,世界卫生组织 192 个成员国中的 163 个完成了 GYTS。 虽然我国 1999 年便参与全国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 ,但纵观检索到的文献,只有少数几篇采用 GYTS 作为调查工具,其余的均为研究者采用自行研制的调查工具进行调查,而且学者对吸烟的定义及界定没有统一,各自的调查具有区域性,群体性,为此数据上难以进行统一对比。根据 1999 年 5-7 月在天津、山东、重庆、广东 4 个省市的 200 所中学11978 名学生中开展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 Global Youth To
10、bacco Survey,GYTS)中国部分的现况调查研究显示,尝试吸烟率为 22.5%,吸5烟率为 4.9%。卫生部指出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已高达 32.4%,其中男女分别为 44.1%和 19.9%, “现在吸烟率”为 11.5%,男女分别为18.4%和 3.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吸烟率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女生。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 22.5%,现在吸烟率为 15.8%。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目前 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有 2 亿成为烟民。卫生部指出,我国现有 13 至 18 岁青少年 1.3 亿,约有 150
11、0 万名青少年烟民,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 4000 万。2010 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15 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 28.1%,现在吸烟者总数达 3 亿。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分别为 52.9%和 2.4%。而且 20-34岁的每日吸烟者中,一半以上在 20 岁以前成为每日吸烟者。所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吸烟状况普遍化,低龄化,前景令人堪忧。 (三)青少年吸烟的特点研究 辛崇萍、 戴寿桂等人在对江苏省 2008 年与 2005 年青少年吸烟行为比较的过程中发现,2008 年与 2005 年相比, 青少年吸烟率有所上升;13 岁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近期吸烟率上升;不
12、同类型学校青少年吸烟率上升;不同年级青少年吸烟率中学呈上升趋势, 大四吸烟率下降;城乡青少年吸烟率呈上升趋势;学习成绩越好, 青少年吸烟率越低。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青少年吸烟的六高现象,即“吸烟率男生高于女生, 城市高于农村, 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 成绩差生高于成绩好生, 大学生高于中学生。 ” 但徐杰,罗迈根据 2000 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基线调查的数据,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6各种因素对 15-29 岁的青少年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发现,居住地在农村的男性青少年吸烟率和饮酒率均显著高于城镇青少年。申文武、王国蓉等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吸烟存在以
13、下特点:地域性差异:烟草生产地区如云南等地的青少年吸烟的比例较高;社会青年吸烟的比例高于在校学生,而私立学校学生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公立中小学校。在吸烟的青少年中,以尝试吸烟行为的比例较大,各种调查均显示尝试吸烟的比例大于 1/3。2006 年,在对广西省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张洁宏、阮清等人发现,除尝试吸烟率同大学基本相同外,其他 3项指标中均为中等职校最高,其次为大学,这三项指标分别为开始吸烟年龄13 岁(13 岁之前吸过一支香烟) 、经常吸烟率(调查前 30d 内有20d 或以上每天至少吸一支香烟) 、严重吸烟(调查前 30d 内在吸烟的日子里每天至少吸 10 支烟以上) 。调查
14、还发现,除严重吸烟率无显著差异外,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一类地区各指标均为最低;拥有完整家庭(父母均生活在身边)的青少年 4 项指标均为最低;住校的学生 4 项指标统计结果均高于不住校学生。根据 1999 年 5-7 月在天津、山东、重庆、广东 4 个省市的 200 所中学 11978 名学生中开展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中国部分的现况调查研究显示,吸烟青少年所吸香烟的最常见来源依次为:自己从商店里或烟摊上购买(38.6%) 、自己向别人要(22.1%) 、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给(20.0%) 。大部分青少年(82.0%)表示他们没有经历
15、过“因为年龄太小,而没有人卖给他”的情况;青少年一个人单独时吸烟或与朋友一起时吸烟的情况大大多于在家里或学校里吸烟的情况。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7委员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尝试吸烟的学生中,烟草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同学朋友给的(39.0%) ”,吸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是“家” ,比例高达 76.6%。虽然明确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 “二手烟有害健康”的学生比例高达 92.5%,但明确表示会拒绝朋友递来的烟草的学生比例仅为7.2%,青少年控烟形式非常严峻。 四、青少年吸烟发展的多维因素影响 关于青少年吸烟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各文献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文化与环境。 (1
16、)在个体层面上主要有生物、心理,身心发展等方面。 史慧静、安爱华研究发现,性发育较早是导致男性青少年现在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性发育较晚也是男性青少年尝试吸烟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女生中性发育较早增加了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的危险性,而发育较晚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吸烟成瘾受大脑内部的多巴胺系统的影响,尼古丁能够激活多巴胺受体,刺激多巴胺释放,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使个体获得愉悦兴奋的体验,从而产生吸烟行为。心理层面上主要包括青少年的自我效能、猎奇和从众心理。较高的自我效能能够在抵御同伴影响、成人榜样作用、社会风气等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起重要作用,而猎奇和从众心理使得众多青少年开始尝试吸食第一支烟。吴明证
17、、孙晓玲研究发现,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以及工作记忆容量相互交互作用可以影响吸烟行为,工作记忆容量高、内隐态度积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内隐态度消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此外,青少年学习吸烟和吸烟除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表现风度,还主要是为了镇静8(即为了减轻负面情绪) 、为了协调同伴关系。吸烟者体重指数均值显著降低, 且有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所以有很多女性吸食香烟是为了控制体重的增加。 (2)家庭因素。家庭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吸烟行为与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家长吸烟,孩子吸烟的可能性要比不吸烟的家庭高 24 倍。调
18、查显示,家庭沟通、凝聚力,父母监控,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吸烟行为表现出负向的关系,而家庭冲突,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初中生吸烟行为表现出一种正向的关系。李芳、耿洁认为与示范作用相比,父母对于吸烟的态度对于孩子吸烟行为的影响力更强。林丹华、方晓义等根据逻辑回归表明,前测中父亲吸烟态度和反叛性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而拥有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吸烟可能性最低,而父母均不在身边的青少年则更可能吸食香烟。父母让孩子买烟等行为会促进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而发生。此外有关孪生子的研究得出有关结论,吸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3)学校因
19、素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主要有学校对吸烟行为的态度,教师吸烟对青少年的示范作用,同伴的影响和学校的宣传与教育等。学校类型和青少年的吸烟状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大学外,中等职校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吸烟,私立学校较公立的学校的学生更可能吸烟,住校的学生更有可能吸烟。据 1996 年全国 70 所中学的调查情况表明回答其老师吸烟的学生中,尝试吸烟率为 29.5%,而回答其老师不吸烟的学生中,尝试吸烟率为 13.3%。另外同伴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最显著因子。同伴教育干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生的吸烟态度,冯春认为同9质团体与异质团体在同伴教育干预中不存在差异,方晓义认为感知到的友伴行为和态度与实际的友伴
20、行为与态度相比能顾更好的预测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此外,学校教育与宣传会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仲学锋研究发现,中小学生较高中及大学生对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知识知晓率低,而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及大学生承认香烟的社交功能,这正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宣传的力度不够造成的。 (4)社会文化与环境因素。首先,在社会学视角下,吴志清认为亚文化理论,社会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失范理论等学说为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个人成长是一个文化传导和延续的过程,青少年受整个社会吸烟风气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督,通过对社会态度的内化,青少年会调整自己的吸烟行为。学者林小珊把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21、认为是一种过渡期的仪式,香烟是道具,性别规范是剧本,仪式表演的角色是青少年男性,家长,伙伴和异性是观众,青少年的吸烟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学者张国平认为香烟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媒介,是青少年进行印象管理的道具。吸烟是一种日常互动,富含浓厚的文化意义。根据罗基奇的人际吸引的平衡理论中的相似模式,决定社会距离的基本因素是反应者与刺激者信念理解的相似程度。所以钱敏、李红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交际信念中吸烟行为是最简单易行的能激起反应者与刺激者信念理解的相似度的工具,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采取经验或戒烟来减少社会距离。其次,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与法律的缺失与不足无法为青少
22、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香烟的易得易购与监管的欠缺使得这一群体不能得到良10好的控制,76.0%的学生报告在学校周边 200m 以内至少有一处香烟售卖点。大众传媒中影视吸烟场面与明星吸烟都会给青少年的行为带来示范作用。一项关于 20042005 年电影电视中吸烟镜头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 45 部影视作品中(29 部电影,16 部电视剧) ,有 15 部电影出现了吸烟镜头,共计 134 次,70.7 分钟,有 10 部电视剧出现了吸烟镜头,共计485 次,628.5 分钟。电影电视剧中吸烟角色大多为成年男性,吸烟场景国产电影多为家庭,占 34.4%。香烟弥漫,价格低廉,经销商社会责任感淡
23、薄,大众媒体反烟宣传不到位,针对青少年吸烟的监管处于半真空的状态,是致使这一群体日益壮大的主要社会因素。 五、青少年吸烟的干预对策 针对青少年吸烟的干预对策从影响因素入手也相应的包含以上几个层面。 (1)从个人层面,主要为让青少年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识别引诱吸烟的社会因素。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王晓雯、牛瑾等认为,结合保护动机理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 方晓义、林丹华认为,感知的环境对青少年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超过实际环境,因此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时,应把重点放在改变青少年对同伴及老师行为的感知,而不是放在改变他们的行为上。但是,青少年群体对同伴是有选择的,将选择和影响机制混淆在一起,这无疑扩大了同伴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所以只有将这两个过程区分出来分别加以研究,才能更科学辨证的认识同伴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 (2)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对吸烟所有持有的态度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经常吸烟者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