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的缺失与治理【摘要】文化消费政策是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正式制度安排。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政策;文化消费政策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具体手段、保障措施等内容尚未凸显;文化消费政策的软环境整治尚未得到重视。治理举措包括:破除制约扩大文化消费的基础性障碍;加强文化消费市场主体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强文化消费市场客体建设的政策调控;加强文化消费市场关系建设的政策约束;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建设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文化消费;政策;缺失;治理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86-05
2、 一、文化消费政策的内涵 文化消费主要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以不同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是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使用等。政策通常是指国家或者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执行其路线而制定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来讲。政策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等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基于中国以规范性文件为代表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相比具有绝对数量优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产生某种影响。以及文化2领域在历史上多由政策进行专门调控等特殊性考虑。本文以政策为视角对文化消费展开讨论
3、,且并不排斥相关法律法规。 所谓文化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力主体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的文化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表达形式包括除法律法规之外的行为规范、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讲话、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规划、计划、行动方案及相关策略等一切具备规范性的文件和形式。消费政策是指权力机关为实现经济领域的消费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包含宏观消费政策、微观消费政策和与消费相关的政策的政策体系。在这一语境下,文化消费政策体现为以调控、干预文化消费为目的的各种政策手段。 学者威廉斯认为文化政策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展示意义的文化政策,具体表现
4、为通过国家或权力机关的意志表达宣示民族身份或国家权力;其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文化政策,具体表现为体现经济价值的文化调控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区分文化政策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尽管二者的区分并不绝对。文化消费政策侧重体现经济价值。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文化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主张、文化意志,无疑是我国文化政策最权威的组成部分。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讲话,尤其是其精神实质,往往确定了文化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具有“元政策”的意义,即“关于政策的政策” 。而中央政府(国务院) 、有关文化的各
5、部委、各3省市等颁发的规范性文件。则是一些实践政策或具体政策。这一文化政策体系中关于文化消费政策的部分,是各种以经济指向为主要目标的政策、规范、指示等的集合。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政策是以积极扩大文化消费为首要目的的各种政策手段的总和。 文化消费政策具有如下本质性特征:一是本身体现出强烈的规范性,有利于建构社会文化消费秩序;二是行为表现为政府或社会权力组织对文化消费的干预,目的是改变市场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行为、提升市场效率;三是作用对象限定于特定的文化消费领域。包括文化消费市场的各相关主体、消费对象以及消费关系;四是相对于法律、习俗等其他社会规范,文化消费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适
6、应性和强制性,在调控文化消费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二、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的历史概况 我国的文化消费政策首先隶属于文化政策这一宏大主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文化整体认识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前,文化多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被认识和建设的。随着改革开放,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逐渐显现出来。 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 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等诸多政策的发布,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市场、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等概念逐渐从文化的大概念中独立出来。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自新世纪以来广受支持。 2000 年 10 月,党
7、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4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首次明确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2000 年 12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较为系统地制定了鼓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同一时期,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印刷管理条例 出版管理条例 电影管理条例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也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
8、持文化产业发展”后, 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 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专门性文化政策文件,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 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文化产业由此受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因其具有典型经济特性而备受重视,文化消费作为与文化生产相互促进的领域也迎来发展机遇。20
9、09 年 9 月 26 日,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八项重要任务,其中第五项就是“扩大文化消费”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称决定)提出,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日益5凸显了文化消费在政策导向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后,经济增长结构将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消费结构将进入快速升级期。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实物性消费比重逐渐下降,消费结构由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居民对汽车等高端消费耐用品和文化教育、休闲度假、观
10、光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明显增加,消费观念也开始由传统消费型消费向超强型消费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2002 年的 1135 美元上升至2011 年的 5432 美元。同时。2011 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 40.4%,比 2002 年分别降低了 1.4 和 5.8 个百分点。我国已经开始进入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期。这一时期有两大表现: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为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提供了保障;二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了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机遇。 然而,以“国际经验”推测当前中
11、国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已经达到4 万亿元。但事实上,在中国人均产值超过 3000 美元的 2007 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仅仅有 0.6283 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 476.73 元;到2011 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也只有 1.0126 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753.36 元。而半月谈杂志社于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2 月间在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支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民众平均每月用于文化活动的消费支出比较少,低度消费的迹6象明显。文化消费存在的现实与预期的巨大落差急需国家干
12、预。考虑到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必须通过制定、实施新的、专门的政策等方式加快促进文化消费的制度安排。 三、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的缺失 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缺乏高层次、总体性、整合型的文化消费政策 我国专门、系统规范文化消费的政策文件尚不多见,经笔者查询“文化政策图书馆” ,截至 2013 年 1 月 31 日,专门性的文化消费政策数量为 0,而文化政策中包含关键词“文化消费”的数量为 138。究其原因,在于文化消费只是消费领域之一,同时文化消费往往被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步骤予以讨论和规范,
13、加之我国多年来在经济领域保持“重出口、重投资”和“轻消费”的态势,直到近年消费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得到重视,文化消费才成为消费和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文化建设和促进消费的重要命题。目前文化消费的政策规定主要是决定中文字数量较少、内容较为原则、缺乏具体手段的表述,其后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扩大文化消费”的内容仍然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尽管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对于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工作意见,但是对于文化消费这个跨部门、跨地区、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特殊政策、需要由上至下形成执行效率的领域,尚缺乏高层次、总体性、整合型的7专门政策予以支
14、持。 第二。文化消费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缺乏深厚积累,难以形成体系化、具体化、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政策 相对于一般物质消费而畜,文化消费具有精神满足和意义实现的含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对于消费者的物质基础、认知能力等条件有较高要求。同时,与一般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的需求弹性空间较大。此外。文化消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表现出政治辅助、经济推动、文化渗透和社会建设功能。进一步而言,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心理活动,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不深入对其进行综合研究难以取得明显成果。而目前梳理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不少成果体现出学科
15、视角单一、研究范式陈旧、研究深度不足、现状分析较为表面、缺乏有质量、突破性政策建议等特点。尤其是文化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研究互动不够充分,使得在政策制定方面还存在不少认识分歧,对制约、影响文化消费的体制、机制和其他因素等认识不足,因此难以形成体系化、具体化、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政策。 第三。与现有其他政策相比。文化消费政策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具体手段、保障措施等内容尚未凸显 我国现有的政策文件多在格式和体例上存在一致性。如文件或问题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具体手段、保障措施等内容,有的甚至还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由于以党和政府为代表的权力运行体系存在强大的强制和约束绩效,因而政策文件
16、中的目标、任务、8手段、措施、责任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现有的文化消费政策,如“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等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多为纲领性、概括性、指向性、倡导性的表述,对究竟如何促进文化消费。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应当主要在哪些文化消费领域着力。采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解。非常缺乏像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节能补贴、家电下乡、小排量汽车补贴等消费刺激政策。在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等方面更是没有形成统一部署和职能协调,因此还没有形成政策合力。第四。未能将文化消费作
17、为消费文化的一个层面加以整体分析,文化消费政策的软环境整治尚未得到重视 消费文化是指各种消费行为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各种文化意义上的总和。与文化消费中的“文化”特指某些具体文化产品或活动不同。消费文化中的“文化”则因消费体现、表达或者传递某种意义、价值或者规范呈现出制度文化或精神文化的特征。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外,还存在第三种调节方式,即“习惯和文化道德调节” 。经济学家刘诗白指出,经济市场化深度发展使文化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基于前文分析,消费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已经体现出文化意义,而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心理和精神需
18、求,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消费,是受社会文化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不但作为个9体消费者的消费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作为社会成员消费者的消费受到各种文化形态以及亚文化、跨文化的影响,而且文化消费者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其消费行为指向的对象就是具体文化符号,因此文化成为参与制定、实施文化消费政策全过程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的文化消费政策尚未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没有将文化消费纳入消费文化进行整体性分析。没有从文化属性上对社会文化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生态等软环境加以整治和引导,仅仅对文化消费进行经济性的调整,因而效果并不明显。 四、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的治理 治理作为一种政策选择,是指在一个既
19、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基于对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现状的考察和影响文化消费的居民收入、产品价格、社会结构等因素分析。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的治理举措应当包括: 第一。改革涉及居民消费的相关制度,破除制约扩大文化消费的基础性障碍 当前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障碍包括: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城乡消费差距较大;市场准人制度与竞争机制不完善;体制机制阻碍城市化进程;社会信用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税收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着力解决好
20、以上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 GDP 中的比重,严格控制城乡收人差距,积极促10进劳动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充分利用再分配机制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预期。通过中小城镇的建设带动农村增收和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消费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政府监管职能、推动市场充分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21、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支持和扩大热点消费领域;四是完善消费政策体系,保持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增长。加强政策统筹和协调。调整引导消费发展的策略和手段,打破地方、行业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 第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加强文化消费市场主体建设的政策支持 消费行为是由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经营服务的接受者共同完成的活动,完整的文化消费行为主体应当包括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和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因此,治理文化消费市场需要从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人手。加强文化消费市场主体建设,首先应当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经营主体,一是鼓励、引导文化经营者以各种商业组织形式开展文化经营,二是为文化经营者提供教育、培训、交流等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三是对文化经营者出台形式多样、涉及全流程的专项优惠政策,四是以多种方式激励文化经营者壮大实力,五是为文化经营者的规范经营提供全面、完备的保障。其次应当加强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主体,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