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变化探析摘要: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国人身份认同提高,但是总体仍薄弱。研究显示,回归前香港与内地两种制度矛盾使多数香港同胞已经心甘情愿做殖民地人。回归以来香港同胞国家观念有所增强,原因在于中央严格履行“一国两制”承诺,国家在外交、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等。而香港同胞国家观念仍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两种制度差异以及国民教育不足,国民教育阻力使香港同胞对内地制度难以认同并影响国家认同。 关键词:香港同胞;国民意识;变化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2-0060-06 一、香港同胞“中国人”身
2、份认同有所增强,但中国国民意识仍薄弱,甚至有进一步削弱迹象 (一)回归以来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有所增强 首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有所上升。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 2006 年 10 月通过对香港同胞身份认同的调查发现,以 10 分为最高分计,香港同胞“爱港”程度为 7.52 分, “爱国”为 6.49 分。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1996 至 2006 年进行了 6 次调查,香港同胞同时自称“香港同胞”及“中国人”比例由 1996 年的 48%上升到 2006 年的 59%,创 10 年来新高。香港大学 2012 年底进行的调查让大约 1000 名受访者对2其身份认同感进行评判,49%认
3、为自己是“中国的香港同胞”或“香港的中国人” ,比 2012 年 6 月上升 15%,这一比例是回归以来的最高点。自称为“中国人”的受访者比率则从 18%上升到 21%,约 2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份仅限于“香港同胞” ,比 2012 年 6 月下降 19%。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 2013 年的民调称,近九成香港同胞在过去三年曾到访内地,其中 32%的人对内地人印象变好,变差的只有 13%。香港青年联会 2013 年的调查发现,85%受访香港大学生表示愿意到内地工作及发展。 其次,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护照是国民身份的象征,判断香港同胞国家认同变化的重要指标是香港同胞持有护照的数量。中华人
4、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在 1997 年推出之初只有很少香港同胞申请。到2007 年 4 月,持有中国香港特区护照的香港同胞人数已经累积到 420 万本。据驻港英国总领事馆的数据显示,1997 年约有 270 万香港同胞换领了英国海外公民护照(BNO) ,但随着护照 10 年期陆续届满,至 2007 年7 月只有 150 万本有效 BNO 仍在流通。2001 年仍有多达 17 万人申领BNO,到 2006 年只有 3 万人申领。直至目前为止,共有 147 个国家及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或落地签证安排。 再次,爱国群众基础有所扩大。从立法机构分区直选爱国政党“民建联”得票数不断增
5、加推断,爱国政党群众基础在回归后明显扩大(见表 1) 。 (二)香港同胞国民意识仍然不高,而且 2008 年后有所下降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 2012 年底的民调显示,只有 12%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较 2010 年减少 3.9 %,跌至 16 年新低;3而认为自己是“香港同胞”的则达 23%, 较 2010 年多了 6.1%,为 10 年来最高。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民调显示,1997 年至 2002 年以及2006 年至 2009 年香港同胞国民身份认同基本呈上升趋势,但 2003 年基本法 23 条立法以及 2013 年以来香港同胞国民身份认同全面下跌。 2012年
6、 6 月,仅 18%的受访者自称“中国人” ,广义的中国人也仅有 30%;46%受访者以“香港同胞”自称,较 2011 年底急升 8%,而自认广义的香港同胞高达 68%(见表 2) ,均创回归以来新高。 (三)香港同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度低,且年纪越小国家意识越淡薄 香港同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最低。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2013 年 6 月的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 “亚洲人”及“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升幅高,分别升至 75.6 分、72.7 分及 72.4分,受访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认同感仍然最低,只有 62.4 分。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 2012
7、年底的民调显示,分别有 8.9%及 8.5%香港同胞抗拒国歌及国旗,较 2010 年分别上升 3.1%及 4.7%,两者同是 16 年以来新高;抗拒特区徽号的亦上升 1.2%至 4.8%,是回归以来最高。2008 年以前香港同胞对国歌及国旗的自豪感在回归后一直上升,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更超越 50%的界线,但 2012 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明显下跌,分别由 2010 年的 54.8% 及 52.7%,急跌至 2012 年的36.4%及 37.6%。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 2007 年 3 月的调查显示,45 岁以上市民的爱国爱港分数为 7.92 分,25 至 44 岁 7.27 分,1
8、8 至 24 岁为 6.73 分。香4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32 岁以下(80 后)组别自称为“香港同胞”远比非 80 后高;若以“香港同胞”身份为优先的比率,80 后甚至比非 80 后高出 21.3%,只有 2.4%的 80 后自称是“中国人” 。80后多数在香港本土出生,其对国家的认同感较由内地移民到香港的父辈差。 二、香港同胞国民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一)香港同胞身份定位心态的历史根源 1.回归前,不少香港同胞已经心甘情愿做殖民地人 回归前,港英当局采取了“故意”的“好政策措施” ,使香港同胞享受到“好处” ,从而使香港不仅缺少那种一般殖民地所特有的悲情意识,还产生了对殖
9、民统治的认可。据 1992 年香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信任港英当局的高达 63.6%,信任中国政府的仅 11.2%;83.9%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没有因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觉得心中不舒服,另有 84%的受访者同意, “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好好地照顾人民的话,即使它是殖民地政府,它亦应该得到人民的拥护” 。香港民意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港英当局推行的无根教育与 1950 年开始的两地隔绝状况,导致香港居民的中国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薄弱。1842 年英国占领香港,英国政府并没有像日本对台湾、法国对越南那样实施同化政策。英国历史学家弗兰克?韦尔什在香港史中认为,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认为它
10、是一个贫瘠之岛,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 ”,所以“香港同胞是否认同自己是英国人,对英国来说并不重要” 。但英国人意识到,要使香港同胞听话或有利于其管理,需要淡化香港同胞对“中国人”身份的认5同。因此,中学历史课本讲到清朝中叶便结束,或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因商业利益而爆发的战争” ,使香港同胞对香港近百年历史缺乏认识。然而正如英国管治东南亚其他殖民地一样,尽量保留当地文化与传统,因此香港在文化上还是保留了中国传统, 大清律例直到 1972 年才完全废止。 1950 年以前,香港与内地关系密切,两地人员往来方便且频繁。香港青年到广州甚至北京读书,有抱负的或加入革命党或在中国官场谋职,1949 年向往新
11、中国的香港同胞纷纷返回内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实际上 1950 年前的香港同胞身份认同与内地人几乎无差别。香港与内地真正隔绝是 1950 年至 1979 年这 30 年时间,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也对香港造成了影响。1967 年的反英暴动促使港英政府推行新教育,为每位学童提供关于“英国人的理想与习俗”的“基本教育” ,企图从思想文化上割裂香港和内地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后,港英当局通过教育条例推行“教育禁止政治参与” 、 “政治与教育严格分开”政策,颁布指引严格控制教育体系,阻碍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压制爱国人士倡导的国民教育,将教育引向注重培养工商应用型人才,舆论导向满足官方需要与民
12、俗,要求市民安身立命、埋头经济、淡化政治。 其次,港英当局过渡期配合“还政于民”开展公民教育。上世纪 80年代开始,为配合英国人抵制“还政于中”的所谓“还政于民” ,港英政府大力推行香港“本土化”意识与“公民教育” ,提高香港同胞民主参政意识,培养“民主力量” ,抗拒香港回归中国。1984 年,港英政制发展白皮书中首次出现“公民教育”一词,次年教育署颁布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在学校引入公民教育内容,且面向全香港市民开展公民教育,推行6“本土化”意识,使香港同胞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再次,英国在香港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推动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港英当局在 100 多年管治中,建立了一整套
1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为商人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向草根阶层提供系列福利与服务,拉拢华人精英进入政府建制。1967 年“反英抗暴”运动之后,港英政府还整顿吏治,70 年代更成立廉政专员公署。这些制度与措施对香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最明显是经济发展。上世纪 50 年代之后,香港经济飙升,70 年代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人均 GDP 甚至超过宗主国英国,使香港同胞对殖民统治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2.回归前,内地与香港巨大差异使香港同胞恐惧回归祖国 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内地正经历各项政治运动,包括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 、1957 年的“反右” 、1964 年的“四清”运动、1966 年开始的
14、“文化大革命” 。这些运动的负面影响被香港传媒大肆渲染,内地制度被妖魔化。改革开放后,内地将香港作为对外联系的桥梁与窗口。1988 年 6 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 ”,香港被赋予了榜样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中组部组织多达 1000 余名地市级干部到香港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证券、房地产等知识。当时香港同胞具有的“大香港主义”优越感,从经济延伸到政治制度。上世纪 80 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上书当时中央领导人,希望香港能成为内地的“民主窗口” 。 从中英关于香港前途谈判起,香港同胞已经面对潜在国民身份认同问题。内地人认为,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洗刷被侵略耻
15、辱” ,而香7港同胞因恐惧内地制度而恐惧“回归祖国” 。中英谈判开始后,香港便出现移民潮。据统计,1981 年至 1986 年,香港居民移民海外人数平均每年2 万人,1989 年之后更达到每年 6 万人。香港廉政公署曾经预计,14 名高级官员中有一半会在 1996 年之前离职移民。显然,这时候的许多香港同胞恐惧中国人的身份。这一恐惧主要来自对内地制度的恐惧,这是两种制度矛盾的突出表现。 (二)回归后香港同胞国民意识无法提升甚至倒退的原因 1.在 150 多年英国殖民教育体制下,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深厚 首先,香港传媒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宣传西方文化并夸大内地过去所犯错误及目前社会弊端。通过传媒的
16、宣传,香港同胞的“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等西方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内地制度的排斥进一步加深,从而使香港同胞的国民身份认同更加困难。 其次,香港教育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香港教师 90%加入了香港教育工作者协会,该协会属于反对派工会组织,对教师影响很大,一些教师利用讲堂这一阵地,不仅向学生灌输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理念,而且攻击内地制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再次,国民教育阻碍重重。香港特区政府原本从 2012 年开始逐渐在中小学开展德育与国民教育科教学,然而最终因为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被指“洗脑”而引发“反国民教育科风波” ,不仅引发游行抗议,甚至引发持续 10 天每晚数万人占领特区政府总部抗议事件
17、,最终特区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修改国民教育科政策,由办学团体及学校决定是否开展国民教育科目,三年开展期也取消,并保证在五年任期内不会8将国民教育独立成科,之后进一步宣布搁置课程指引 ,今后政府不会就课程提供任何官方指引。至此,香港中小学国民教育出现不进反退的局面。不少学者认为, “国民教育,本来是任何国家最基本的教育,然而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却变得举步维艰” 。 2.制度差异使香港同胞对内地制度难以认同并影响国家认同 时事评论员梁文道曾说,香港和印度“虽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去殖民化很明确,他们可以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国家身份认同来肃清英国人的影响。而香港不同,面对一个巨大的母国,香港的去殖
18、民化本质上是回归而不是新建,但是它又发现自己已经与母国是那么的不同” 。 首先, “一国两制”制度化了内地与香港的差异,为香港同胞身份认同带来极大困难。内地经过改革开放已经缩小了与香港经济制度的差异,但政治制度差异仍很大。香港同胞排斥内地制度,因而排斥“一国” ,这是“一国两制”的深层次矛盾,也是香港同胞国民身份认同的主要障碍之一。有评论指出,香港特点在于脱殖而非独立,脱殖而未真正去殖,且在“一国两制”原始阶段将殖民体制固定化了,因此回归后香港同胞没法在母国体制文化意识中找到其新身份与新定义。 其次,不少香港同胞对内地过去所犯错误耿耿于怀。不少学者指出,香港同胞中国公民身份认同与中国政权建设发
19、展密切联系,中国政府过往做的事和现有政策必然影响香港同胞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 ,年长的香港同胞对比犹有余悸,这些伤痕不易康复。因此,香港同胞虽有了中国公民身份,不少9人却没有以该身份而自豪和骄傲,甚至不认同这一身份。 再次,内地经济水平与制度完善程度不如香港,香港同胞优越感及歧视内地心态未根本改变。香港的人均 GDP 已经高达 2 万多美元,内地只有 1000 美元,与香港差距十分大。内地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等也不如香港成熟。由此,香港同胞的“大香港主义”优越感未改变,因“子”与“母”分离太久,要求“子不嫌母丑”非常困难。 最后,香港与内地融合太快
20、引发香港同胞的不适而对内地及内地人产生反感。2013 年 6 月的调查显示,因 2010 年菲律宾警察挟持香港游客而造成大批游客伤亡而菲律宾政府至今不愿道歉,菲律宾人使香港同胞最反感,其次是内地人(占 36%) ,而且对内地人的反感度比 2010 年同期激增 20%,为 2007 年来的最高点,显示香港同胞对内地人的反感越来越深。 3.不可抗拒与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 第一,回归后香港经济、生活状况不如回归前,加深了香港同胞身份认同困难。回归后,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美国“9?11”恐怖、非典袭击、全球金融海啸等。回归初期经济便一落千丈,加上经济泡沫破灭与经济结构迟迟不能转型,经济发展明显放缓,
21、民生明显倒退,楼价节节攀升,贫富悬殊日益加深,贫穷人口大量增加,基尼系数不断增大,高层次职位越来越少,向上流动空间越来越少。由此在特区政府管治下,香港市民感觉生活整体满意程度降低了,于是加深了香港同胞缅怀过去,对回归后的身份认同也更困难。 第二,香港同胞国籍构成复杂,使香港同胞身份认同复杂化。上世10纪八九十年代,大量香港同胞移居海外,相当部分人取得外国国籍后返回香港,保留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回归前英国推行“居英权计划” ,不少香港同胞在该计划下取得英国籍却仍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在香港居住生活。因此,目前约有 45 万香港同胞拥有外国居留权,回归前获得“英国属土公民护照” (BNO)的有数百万
22、香港同胞,而回归后申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当中仍有 320 万人继续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 。因此,多数香港同胞拥有双重国籍。这导致拥有外国居留权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拥有双重国籍的人对自己中国人身份认同产生矛盾心理。 第三,香港接受了一大批内地各次政治运动逃至香港的人。香港的中国人家庭本身或上一代来自内地,不同程度地跟半个多世纪来内地的政治变迁或社会动荡有关联。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约有 250 万人是内地历次政治运动逃至香港的,约占香港同胞人口的 30%。这些人对于内地不同于香港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虑或恐惧。 三、强化和提高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办法 根据以上分析,必须增强香港同胞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国家使命的承担,把中国国民意识融入重塑的“香港主体意识”中,让香港同胞既重视“两制” ,也重视“一国” 。这对香港落实“一国两制” 、保持繁荣稳定意义重大。 首先,明确提高香港同胞国民意识的目标。香港已经回归祖国,香港同胞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高国民意识,尊重和理解内地制度,兼顾“一国”与“两制” ,并使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切实得到“一国两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