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34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摘要:农村竞争力最终体现为农民的发家致富能力。提升农村竞争力的现实路径是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战略选择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竞争力;战略选择;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特色优势;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79-05 一、农村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我国约 70 万个行政村,400 万个村落。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经营组织方式的不同,农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准千差万别。有的农村富足,有的农村贫穷;有的农

2、民阔绰,一掷千金,有的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即使是自然条件相同的村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前景,有的成功了,迈向了小康;有的却成了“问题”村庄。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批脱贫致富的先进农村典型,但与我国巨大的农村基数相比,比率还是很小。农村经济发展地区间很不平衡,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最富的村人均年收入在 18 820 元,最穷的村人均年收入仅 1 526 元。农村竞争力首先是基于农村之间生产力发展相比较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从城乡对比来看,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 2003 年的23.231 扩大到 2009 年的 3.331,绝对差距从

3、5 850 元扩大到 12 022元,2010 年绝对差达到 13 190 元。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4 5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7 917 元,绝对差为 16 648 元。农村竞争力是和城市竞争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和国外相比,我国农村发展差距更大,国外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 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提出了“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

4、强”的任务。但要看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农村竞争力全面跃升还需作长期努力。一是农村资源利用率低,农村科技落后,农村环境破坏严重。二是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落后。四是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尚未消除,农民权利受到某些限制,生产力没有得到彻底释放。 二、农村竞争力的涵义和竞争力结构 农村竞争力就是开放的农村系统在资源环境和政府宏观调控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在抵御市场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能力。一句话,农村竞争力就是农村的比较生产力。 农村竞争力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

5、济社会良性发展。不同的农村立足于不同的资源环境,因而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农村竞3争力有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和服务业竞争力之分。农村中的经营活动要么是向自然环境获得初级产品的过程,要么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这必然对环境造成掠夺式破坏或者污染,因而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成为农村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分指标。 农业竞争力最终体现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者的产品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就是市场竞争力的体现。工业竞争力是指农业资源匮乏的农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采矿等工业经营活动并最终获得赢利的能力。农村服务业竞争力是指农村从事服务产业的赢利能力。通过服务实现有偿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服务推动农村主

6、导产业发展,最后实现农村服务业与农村主导产业的融合。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包括:有序发展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培育壮大技术、信息服务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项目策划、经纪代理、市场调查、法律保障、人才培训、广告会展等专业领域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和体育产业。农村环境可持续能力是指农村环境支撑“三产”发展的能力,表现为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并能延续到将来。 三、农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竞争力研究大师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环境理论,即“

7、钻石模型”理论。他特别强调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结构、政府行为以及机遇等六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样,重视和依赖这些因素有利于提升4农村竞争力。 (一)资源要素 土地、气候、矿藏、水等自然资源状况是决定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因素。农村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的人居环境、产业环境,农业生产受到地区土壤、气候、水源、作物品种等资源条件的硬制约比较明显,这是造成国家间、地区间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差异的首要原因。高度的自然资源依赖是农村竞争区别于城市竞争的首要特征。 (二)需求条件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扩大内

8、需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城镇化的发展必将为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内需空间。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农村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是在农村生产关系及其基础上形成的经营管理制度,农村经济体制包括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特别是土地所有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涵义和内容包括:(1)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公有;(2)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3)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对农村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9、第一,它使每个农村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摆脱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而遭受奴役和剥削的地位,5改变了过去在生产资料占有和产品分配上的不平等关系,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它使农村经济活动纳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轨道。国家宏观调控遵循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计划和市场两手并用,按照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第三,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关系弥补了个体、家庭经营势单力薄、竞争力不足的缺陷,使之避免被市场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从而真正巩固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四)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农业产业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之一,首先会带动

10、为农业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能带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的增加。 近些年,农村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服务产业对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农村金融服务增强,涉农贷款余额从 2007 年末的 6.12 万亿元增加到 2012 年末的 17.63 万亿元。我国不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2 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146.5 万公里,解决了 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无电区 445 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五)农村技术 农村技术是指农村在生产和服务中的经验、知识和技巧。农村技术创

11、新对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农村技术的进步能改善农村资源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使产6业结构高级化。农村技术的发展将扩大农村资源的利用范围,扩展劳动对象,增加资源供给量。同时,农村技术的进步还能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另外,农村技术进步能实现农村产业的高科技化,使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优势,从而间接影响到农村竞争力。 第二,农村技术的进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意味着新工艺的发明和新操作技术的运用。管理者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劳动者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第三,农业领域技术的进步能提高农产品产量

12、和改善产品的品质。我国在育种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肥料和饲料生产技术有显著进步。近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大约 70%来自单产的提高。2012 年我国粮食亩产首次超过 350 公斤,当年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 80.5%。育种专家袁隆平曾说,杂交水稻对维护 21 世纪世界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世界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水稻总面积的 50%,水稻产量将会再增加 1 亿 5 000 万吨,可再养活 45 亿人。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能得到大力推广,造福全世界人民。 第四,农村技术进步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被逐渐淘汰,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13、境友好型的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六)农村组织管理 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是一大家族或几大族群在一起聚居形成血缘的、亲情的关系,有利于在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互助合作、互帮互学。我7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也是一大组织优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 (七)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通过发展战略、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对农村竞争力产生影响。中央对农村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农业的补贴政策、政府采购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十

14、一五”期间三农投入累计近 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 23%。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 2012 年达到 1 923 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得到大幅度提高。 中共中央在 1982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布署。20042013 年又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四、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工业化、城镇化既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又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

15、业社会,农村逐步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农村现代化 81. 农村现代化的意义。农村现代化是农村社会的全面转型。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农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化的、产业化的现代经济转变,意味着农村从封闭半封闭的系统向开放的状态转变。现代化意味着经济体制的优化、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文化的先进性、思想观念的进步。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意识的现代化,农民要摒弃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意识,瞄准现代化潮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农民抛开了“熟人式的社会”进入到“陌生

16、人式的社会” ,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诸如农民住上了楼房、实现了电气化之类。现代化预示着人际关系的更为广泛,社会生活的更为深刻,人的发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因为现代化承载着更多的文明。 农村现代化要避免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走集约化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 农村现代化的途径。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

17、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9展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这必将为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农业劳动对象扩展了,手段先进了;另一方面,农业的主导生产要素再次提升,农业由资源支撑进入资本支撑和知识支撑的新时代。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第二,大力加强农

18、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中西部落后地区尤其突出。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提升竞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是:(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境况;(2)建设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使得产品出村、人们出行更加便捷;(3)建设大功率的电力设施,适应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迅速增长的需求;(4)建设现代化的自来水设施,解决部分地区的饮水困难;(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覆盖率;(6)加强市场建设,以利于本地农产品商品化以及外部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但能扩大农民的消费,而且能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

19、。 (二)农村工业化 1. 农村工业化的意义。第一,农村工业化意味着农村生产领域的拓宽,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是使农村由传统的单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是大量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会使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跨10上一个大台阶。第二,农村工业化能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工业化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得到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村工业化意味着采矿、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到工厂、企业工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农村工业化能使农村获得工资性收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

20、题。农村工业化能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第四,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对乡村城镇化的推动,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工业企业的集聚生产,形成工业城镇。另一种是工业品在某个地方的集中交易,逐渐形成商贸城镇。 2. 农村工业化的途径。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2011 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15 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 1.2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7.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乡村人口的就业,而且对改善农村生活有重要作用。第二,立足非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农村工业竞争力。农村工业的建设,应根据市场和本地区的需要,与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相配套,与城市工业作为市场竞争对手,通过竞争,共同发展。立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非农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依托市场和农村小集镇,发展农村现代工业,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