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实困境与传承创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精神文化【摘要】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存在发展的价值基础与命脉所在,大学精神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民族振兴之魂。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面临着社会责任凸显与竞争分化的压力、学术自由与行政制约的桎梏、追求卓越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需要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术文化的弘扬、制度文化的建构、文化环境的优化来推动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大学“育人”的根本旨归。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现实困境;传承创新;育人 【作者简介】汪馨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17
2、31 【中图分类号】G640、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20004 大学精神文化乃大学文化之魂,精神兴,则文化兴,大学兴;精神衰,则文化衰,大学衰。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凝练、提升和发展起来,并为大学人所广泛认同和自觉倡导的精神气质与内在品格,既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又体现为大学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既是一所大学深厚文化沉淀与鲜明时代追求的集中展现,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彰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2何守护象牙塔的精神家园与应对功利性价值取向,成为大学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以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为核心,推动大学文
3、化的建设与兴盛,成为当前大学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大学精神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必要性 大学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高地。担负着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引领与创造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传播、发展与弘扬时代先进精神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保持清醒的精神文化“自觉之识” 、理性的精神文化“自信之觉” 、高度的精神文化“自强之心” ,对于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兴盛与繁荣,推动民族振兴有着重大意义。 1、大学精神文化自觉:民族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 大学精神文化自觉主要指大学人对大学发展历程以及治学办校育人过程的精神品格、文化积淀、价值理念等深刻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化自我反省、自我觉醒、自我创新,是对大学精神文化
4、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一个民族的振兴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又突出地体现在精神文化上的觉醒。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只当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并带有温情与敬意,而不是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其国家乃有再向前发展之希望。 ”大学是民族精神文化自觉的最高场所,其精神文化自觉的实现对于民族振兴起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自觉包括信仰的自觉、思想的自觉、学术的自觉、道德的自觉以及实践的自觉,大学以求索、传播、捍卫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为己任,不仅需要以守卫者的姿态接受民族精神文化精髓,还3需要以引领者的姿态从精神层面
5、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进步,从而以其作为社会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在民众精神领域起到导向作用,以求真、向善、崇美的理想主义引领国民精神文化建设的自觉过程。 2、大学精神文化自信: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然诉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大学精神文化自信是大学在精神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于自身精神文化价值的内在认同及坚定信心。是维系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文化的独立与自信是国家、民族独立与自信的根本保障。一旦丧失精神文化上的独立与自信,这个国家、民族便有可能走向消亡。对于中国大学而言,大学的本质决定它理
6、应承担起国家、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即以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为载体,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诉求,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在我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教育依附理论”的影响。认为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应当遵循西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理念和道路,导致大学人“盲目崇洋”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学精神“失根”的现象。实现中国大学的精神文化自信。需要当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姿态,既坚守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精粹又积极吸纳西方优秀精神文化,构建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色又兼容并包西方大学时代特征的现代大学精神文化,走出一条批判和包容、开放和守持集于一身的大学
7、精神文化自信之路。 3、大学精神文化自强:文化强国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4精神文化自强是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组织意志等层面生成的对自己精神文化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建,大学精神文化自强是在精神文化自觉自信基础上形成的大学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大学之为大学,正在于它不断求索并代表着社会最高的精神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追求。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高度。实现大学精神文化自强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达成的关键性因素。德国洪堡大学作为现代新型大学的先驱,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研究与教学合一”的办学理念,以学术和知识为最终目的的大学精神文化建构使其成为育人圣地,对国家精神文化发展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奠定其
8、“现代大学之母”的历史性地位。北京大学秉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文化理念以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大学精神。使北大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成为国民精神的指明灯,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信念追求。奠定了北大在我国的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性地位。我国的大学是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兴盛的重任。当今时代,大学精神对社会民众精神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尤为凸显,精神文化发展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这一现状也使得大学精神文化自强的实现迫在眉睫。 二、大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困境:大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9、轨,大学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临着如何守护象牙塔的精神家园与应对物质利益追逐。如何捍卫学术自由与应对行政制约,如何彰显人文关怀与功利取向凸显等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在走过了以数量增长为标志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之后,5当前已经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大学实现内涵发展的核心理念就在于育人的旨归,不仅是物质技术层面的“制器” ,更在于道德精神层面的“修身成人” 。 1、社会责任凸显与竞争分化的矛盾 从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大学精神文化首先表现在大学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担当、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自觉的责任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担负起了知
10、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开发人才第一资源、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等重大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在于引领甚至创造性地开发社会需要。解决社会其他组织机构难以解决的事关社会进步的理论与实践论题,从而使大学成为推动并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大学直接面对社会竞争以及竞争产生的分化,高校量化式的评估指标关系着大学地位的升降。学者们职称的评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研究生们学术成果的多寡事关毕业或找工作大计,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扩大的分化给大学人带来巨大压力。这使得大学人更多关注现实利益忽略理想追求、关注一己得失忽视社会责任、关注局部发展
11、忽视整体规划成为趋向,导致大学的实用主义取向不断显现,而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日渐淡化。 2、学术自由与行政制约的桎梏 根据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大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制度文化以及处于内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可以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构提供制度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6在精神文化底蕴方面的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制度文化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束缚着现代大学在学术自由方面的精神追求。现代大学作为开展学术研究、创生最高智慧、培养高级人才的知识殿堂,学术的自由诉求、独立精神的探索、真理的探求体现了大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大学营造良好的学术
12、环境,为大学人的精神求索创造一个尊重学术自由、尊重学者独立人格、尊重科学规律的文化氛围,允许大学师生就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在争鸣与思辨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发现与捍卫真理、推动科技进步为最高境界。然而当前,在行政色彩浓厚的大学文化背景下,大学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有较大干预,大学自身所建立的学术委员会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从而影响了大学学术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师生对于学术自由精神的追求,他们的自觉性、主导性及创造性受到约束。 3、追求卓越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困境 从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基础的角度理解,大学精神文化体现在具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学人以求真务实、笃行进取、
13、勤奋严谨的态度投入实践、参与实践,从而提升思想高度与生命境界,完成自我超越。对科学的求索是没有止境的,对永恒真理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即大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同样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才可能占据最高领地。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种理论思维的培养要求大学具有立足前沿、不懈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文化,这也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国家7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大学的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冲击,表现为市场化、庸俗化以及官僚化倾向,在学者的职称评定中考评指标的流于形式、流于功利带给大
14、学教师压力的同时也容易助长学术浮躁之风,在大学评估中出现的数字化、物质化的现象也会滋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从而导致大学着重强调硬件指标而忽略科学追求的真正目标,注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品格的提升。科学研究中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行为与学术的真谛是相悖离的,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大学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育人的路径探索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精神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最本质的职能,大学精神文化是历史与时代的
15、产物,既离不开历史,又离不开现实,承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精髓。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 ”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术文化的弘扬、制度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来实现,从而达成大学“育人”的根本旨归。 1、凝练提升大学精神,引导大学人形成自觉信仰体系 大学精神的存在与发展,是基于教育政治论与认识论哲学基础的,是追求真理、崇尚人文、独立自由、尊重学术与社会责任兼融统一的体8现。大学精神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的历史传统、治学理念、教育实践紧密相连,通过一
16、定的大学精神文化载体传播,包含着价值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精神文化。在从历史向现实的变迁发展中得以传承创新。因此,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首先应当从价值层面立足于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从校史、校风、校训、校歌中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核心价值,提炼概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校训都彰显着高校独有的精神标识。同时应当从实践层面指引大学人如何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组织师生讨论并总结大学的教育实践与历史发展,凝聚形成大学人对大学精神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大学精神纽带指导个体行为,从而使大学精神内化为
17、大学人的自觉信仰,外化为行为规范。 2、繁荣大学学术文化。化育大学人的精神品格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指出,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发展下去,就是因为它倡导学术自由。 ”学术文化是维系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动力。将大学学术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是弘扬大学精神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探索学术活动的精品化、制度化和普及化,围绕学科前沿问题、时代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以学术研讨会形式展开探讨,加强院系间、校际间、学科间的学术研究合作。另一方面,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尊重学术道德、尊重学术规范为前提鼓励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与争鸣,培养大学人独立探索、敢于质疑的精
18、神,从环境与制度层面遏制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的生9成。第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学术创作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刻的思想、高远的价值取向以及广博的知识底蕴,对学术研究报以敬畏、渴求、践行的态度,使学术文化“化”人人心。 3、创新大学制度文化。赋予制度深刻的精神内涵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科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具体表征,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弘扬发挥着导向、激励和保障的作用。创新大学制度文化需要从教学制度文化、学术制度文化、管理制度文化人手,赋予大学制度深刻的精神内涵,实现大学制度文化育人的目标。创新大学教学制度文化,主要指对大学教学方法、内容等相关
19、具体制度进行创新。建设适合于大学自身发展的教学制度,如学分制、导师制、自主招生制度、国内外联合培育制度等,立足于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搭建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平台,创造有利于每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机会。创新大学学术文化,就是建立规范的学术制度,包括学术奖惩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学术人才培育制度、高层次学术人才引进制度等,发扬大学学术民主精神,鼓励学术创新,彰显学术自由、严谨求实的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管理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管理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民主”的高校管理体制,赋予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应有的权力,使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政
20、治权力合理发挥作用,为大学精神文化品格的提升与社会使命的担负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生态化大学精神教育系统 10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它不仅是物化的实体存在,还展现了富有教育价值、审美意向的人文环境,可以对大学人起到陶冶情操、提升思想、规约行为的作用。首先,需要对校园的物质文化硬环境注入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使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雕塑甚至校园一草一木都展示出高校的精神内蕴,体现大学的灵性,增强大学人对物质文化硬环境的认同感。其次,还需要依托校园的文化软环境,以人际关系、舆论导向为载体,构建大学人同社会、校园、文化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化大学精神教育系统。引导大学人正确认识并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软硬兼施”中实现大学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文化硬环境与软环境中努力追求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体现出自强不息、勤奋笃行、兼容并蓄、敦品励学的大学精神,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人的精神熏陶与人文感化作用。 【责任编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