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44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摘要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不接轨;满堂灌式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扩招规模的增长不匹配,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形式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有效沟通 ;教学机制匮乏,校企融合困难;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方法和经验模式:挂职锻炼,培养“双能型”学生;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校企互聘互派,携手共发展;拓展渠道,建设“双基地”创新模式。校企合作实践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

2、,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之对相关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更明确的定位,增加了职业竞争的砝码,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前了解学校生活与职业生活的差异,促进了自身角色的有效转变;增强了吃苦耐劳的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9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与新的岗位不断产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规格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面对这些新情况,走校企2合作之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则

3、成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研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本文结合我们已开展的产学研实践活动及切身体会,从多个方面谈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做法及其收益。 一、高校实践教学现状

4、及存在问题 就目前应届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多数不尽如人意。其结果导致社会上一些企业招聘人才时多要求有工作经验,从而使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可见企业所需人才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落差。3归纳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不接轨 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以书本教育为主,每个学期大量的课程设置致使每门课程的学时减少,再加上课本中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实习、实验等生产实践时间不断被压缩。即便特定学期有一定的生产实践安排,也多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面,学生到企业之后,更多地以“走马观花”的3方式进行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达到理论

5、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满堂灌式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适应 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大量的教学内容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能动性学习能力的发挥,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扩招规模的增长不匹配,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多数高校盲目追求招生规模的增长,忽略实验条件的改善,使实验条件处在慢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学生的实验和动手实践机会呈下降趋势。 (四)素质教育形式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

6、,素质教育依然处于口号阶段,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为基础。由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均与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在知识方面,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不系统、所学知识不实用;在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低下;在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与企业和社会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敬业精神不够、团队精神不强、人文素质不高等。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为企业做技术服务或项目研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是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参观实习场所的层面4上,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到人

7、才培养过程中来。这些现状的存在不仅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所在,而且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认识问题存在的根源。 (一)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有效沟通4 校企双方对合作目的和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同,致使双方在育人问题上存有较大的偏差。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达成共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 ,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理念阶段。一方面学校为了增加学生课余实践机会,会主动联系企业,处于“一厢情愿”的层面;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

8、外负担,处于极其被动的层面;再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研究业务问题较多,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高等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致使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间隙。 (二)教学机制匮乏,校企融合困难 我国目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采取的是“考什么,学什么”而非“用什么,学什么”的方式,与企业缺乏知识衔接,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再加上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当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时,缺乏机制调控与保障,致使校企双方都心存余悸,难以真正融合。 (三)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5 5虽然自 1996 年以来,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

9、式,但是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还较为薄弱,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另外,企业即使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其付出普遍高于回报,这容易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持这种合作,存在不稳定性。校企合作是战略之策而不是权宜之计,要深入持久地做好这项工作,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通过政府出面可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 三、我校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方法和经验 我校动力工程学科老师的科研方向与河南力威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力威公司)生产技术联系密切,企业急需产品技术创新和技术指导,而老师需要将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社会价值,研究生和本科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10、。这就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力威公司多年的合作中,我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相互服务为宗旨、以共赢为目标,热情的付出得到了彼此真情的回报。归纳起来,我们针对企业的特点,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成功创建了多种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第一种模式:挂职锻炼,培养“双能型”学生 校企结合是培养“在校能学习,在企能工作”的“双能型”学生的最好课堂。 “双能型”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更离不开企业。根据校企全面合作协议,我校每年为在读学生制订挂职顶岗计划,选派优秀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到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历时半年到一年,充分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探索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

11、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6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模式。挂职学生深入生产实际,直接参与一线生产和技术工作,实现与一线技工的充分接触,参加事故调研、分析、处理,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培训、科研等实际工作。经过具体的工作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工作经验,而且密切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联系,稳固了教学实践基地。 第二种模式:校企共建研发平台 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团队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运作能力,两者拥有不同的特点,恰好使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更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序高效进行,在合作之初,双方就组建成立了“郑州

12、大学力威热能设备研发中心” ,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心管理制度,完善校企交流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的高效开展。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充分发挥高校较强的科研能力,相继在企业与高校建立若干实验平台,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第三种模式:校企互聘互派,携手共发展 为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交流,更充分地实现资源共享,郑州大学和力威公司创建了校企互聘模式。在企业方面,企业聘请我校资深教授为企业技术顾问,并通过政府渠道,派驻企业作为科技特派员,实现日常对企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定期为企业技术人员举办理论技术培训讲座,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介绍本行业理论研究与国际最前沿科

13、技成果状况,使企业员工增长了见识,加强了理论学习,对企业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7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方面,学校聘请企业领导与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生的兼职导师或生产实践指导员,实现对挂职在读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定期为学校师生介绍当今行业生产制造能力,行业市场行情和发展前景等行业知识,对高校了解专业行情,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第四种模式:拓展渠道,建设“双基地”创新模式 在研发中心功能框架下,创建高校“科研培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实践基地”的“双基地”创新模式。高校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与教学实力,充分开展企业新型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同时肩负企业员工理论技术培训的责任。企业基地

14、重点为高校在校生提供参观实习与工程实践实习的场所,提高在校生认识实践的能力,提供动手实习的机会。在充分发挥“双基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利用各自在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基地范围,为对方提供更大的学习成长空间。比如,高校为企业引荐更多学界专家教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企业为高校学生协调其他实习基地,丰富高校师生的实习内容等。 四、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的收益及感受 实习是每一位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学习经历,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是学生走向

15、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李俊超作为校企合作首位驻厂研究生,在一年多的实习实践中,他见证了郑州大学力威热能设备研发中心的建立,见证了各项科研和生产8工作由困难重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见证了多项科研成果的诞生过程,见证了力威公司的快速发展进程,更见证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他的体会与收益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力威公司作为一个生产燃油、燃气锅炉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涉及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制图等多门学科。在实习中,李俊超更细微地认识到专业知识在该行业的应用,也认识到理论应用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差异,见识了生产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学会了

16、如何用理论指导实际,如何用实际反馈理论。 第二,增长了见识,对相关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李俊超对现实的生产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了生产中各个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在日常的工作中,更有机会随企业领导到其他企业、展会参观学习,及时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程度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发展差距。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了解了相关行业的职位设置和职业需求,及时修正自身设定的职业规划,对自身的择业就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强化了专业技能,增加了职业竞争的砝码。进入企业实习之后,校企双方为李俊超定制了详细的实习方案,从刚开始的了解和熟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认识实习,

17、到老员工带教辅导性实习,再到最后的独立工作,整个过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李俊超逐渐掌握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也为将来毕业之后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增加了有力的技能砝码。 9第四,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在于产品的不断创新,研发中心在现有成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满足设备各种工况要求,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各色各样的问题。李俊超在企业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时候,加强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提前了解学校生活与职业生活的差异,促进了自身角色的有效转变。通过一年多的驻企实习,李俊超充分认识到了职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巨大差异,职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不

18、同需求,为毕业后身份的转变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进一步保证工作后角色转变的适应性,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生活,提升竞争力。 第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作风。学校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与职业生活中追求速度、追求效率有很大的差异,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机会能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作风。比如在力威公司实习过程中,在产品销售旺季,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较多的加班时间,这个过程可以有效考验学生承压的能力等。 李俊超总结说:“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很多很多,用简单的言语来概括显得惨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表达我的受益匪浅;在此感谢校企合作,感谢郑州大学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力威公司的联合培养;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将以更积极主

19、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相信:驻厂实习期间的收获已为他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参考文献 1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5):69-73.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广东化工,2009(5):229-232. 3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21. 4王国玲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13(3):160-161. 5王欣然,徐晓媛,姚文兵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J 药学教育,2009(1):5-8. 责任编辑:覃侣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