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摘 要】文章立足眉山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 38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技能社会化的影响及程度,尝试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管理,以及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教育、品德矫正和提高社会技能的措施办法。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化;思想品德;青少年;研究 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着青少年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 2013 年, “薜蛮子” 、 “秦火火” 、 格祺伟等网络“大 V”事件,以及从 2008 年“艳照门”开始,掀起的 90后初中生教室“喂奶门” 、 “脱裤门”
2、、 “摸奶门” 、 “跳跳门” 、 “劈腿门” 、“激吻门”等系列“视频门”风暴,对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为此,研究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眉山市高职院、职业高中、农村初级中学等多所院校,对七个专业、六个年级、七个班共 38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着重从新媒体普及程度、新媒体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方式及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着重了解青少年使用新媒体(手机和网络)的状况、新媒体与青少年社化会的联系、影响,以及对其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技能社会化)的影响程度,尝试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管理,以及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教育、2思想品德矫正、提高社会技能的
3、措施办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以青少年作为研究主体,研究者对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七个专业、六个年级、七个班共 380 名学生(男人 212 人占 55.8%,女生 168 人占44.2%)进行了随机访谈和无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360 份,收回 360 份,其中无效问卷 2 份(白卷 1 份、废卷 1 份) 。问卷有 28 个选题,120 余个选项,内容分四部分:一是被访者基本信息,二是新媒体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统计,三是青少年与新媒体(手机和网络)的主要联系方式,四是新媒体对学生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在进行资料统计过程中,我们对 360
4、 份问卷进行审核,剔除 2 份废卷,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编码、分组录入数据,进行变量描述分析、综合归纳,力求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归类和对信息内涵的提取,从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的事例中逐步概括、抽象到概念和理论,以获得定性资料,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解读和认识,达到描述并解释问题的目的。我们认为,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影响 (一)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是政治信仰分化。在调查中,只有 1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设置思想品德课的必要;65%的人认为个人能力是关键;92%的人认为“关系”最重要。在问及“你的政治信仰”时,38.2%的学生选择“共产主义” ,有35%
5、的学生选择“个人主义” ,22.8%的学生选择“宗教或其它” 。在访谈3中还了解到,即使是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些学生,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也是脱节的;是否赞成西方多党制时,有 48%的学生表示赞成,28%不赞成,有 18%表示无所谓。以上种种,表现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弱化,有的还信仰宗教,以“无党派”自居,使得政治信仰的自由化和虚无化。 二是政治意识淡化。新媒体不但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交流,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娱乐资源,各种聊天工具、数字资讯、网络游戏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转移了兴趣点,从而淡化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在回答“十八大”相关内容时,只有 5.3%的人表示“非常关注” ,1
6、8.6%的人表示比较关注,38%的人表示听说过,有 35.7%的人表示不关心。另一方面,从青少年对新媒体各类信息的关注度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对本学校信息表示非常关心也只有 9.7%;非常关心政治类信息(包括国家大事、本地新闻)的人员只占 4.2%,甚至有 10%学生与自己无关。相反,他们关注度较高的是明星大腕、网络大 V 和各类娱乐八卦类新闻。 三是政治表达非理性。他们平时对时政漠不关心,但遇有重大问题时又会集中表达,甚至爆发式的,这其实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他们通过网络发帖、手机短信、上传、下载未经证实的各类信息,来进行政治表达的行为,很容易让情绪控制力和政治敏感性不强的学生加入非理性的成分,从而
7、催生一群“网络愤青” 、 “网络暴力” 。 四是政治态度模糊化。新媒体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所承载信息的良莠不齐,有的是充斥着“黄赌毒”的文化垃圾,有的则是贴着“全球化” 、“普世价值”的漂亮标签,目的都是要实施带有政治目的的文化侵略。4有些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在鱼龙混杂的“资讯轰炸”中丧失政治立场。其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政治态度的模糊,从而对党和国家失去认同感,对社会和民族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反差尤其巨大。 (二)新媒体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一是道德信仰迷茫。当一些青少年道德信仰迷失之后,必然会导致他们非道德行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现实社会关系
8、状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参加社会实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对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来说,更应注重于参加革命实践、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 二是腐朽文化、庸俗文化的大量传播瓦解着青少年的道德防线 。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社会意识观念的形成,社会意识观念又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形成,进而影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一些腐朽文化通过书籍、电影、网络等媒介把凶杀、暴力、色情、反社会的一些思想传入我国,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和精神导向,人们的利益意识走上了极端化,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便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
9、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书籍甚至侵入到了小学生的阅读市场。通过调查,我们作了如下统计: 在我们调查研究的 380 名青少年中,从未浏览过色情图片、色情网站的有 117 人,占 32.7%,经常浏览的 11 人,占 3%。他们进入色情网站的原因,主要有游戏、赌博、聊天、性药(商)品网站的广告链接推送,5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好奇心的驱使。这些腐朽、庸俗文化严重影响着我们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道德感,造成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和畸形发展,也诱发了青少年道德行为中的失范现象产生。 三是青少年自身弱点影响其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一些青年对社会问题极为敏感,如腐败问题、民族自尊心问题。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呈现出极
10、端化,看问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发展;缺乏辩证、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次是他们“认识上的自负性与情感上的自卑性” 。坚信自我观念的真理性,自我期望值过高,表现其认识上的自负性。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是极为自卑和脆弱,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再次,价值多元取向与无所归宿的精神流浪。他们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取向,表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影响了青少年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也影响了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 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道德约束力失效。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初中 13.6%、高中 18.79%的学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
11、;人格因素测调查结果 39.11%的学生表现出冷淡、孤独、抑郁的人格特征,30.5%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偏执、冲动的人格畸形,17.8%的同学有强迫症的症状。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心理异常从而影响其行为的正当性,使道德的约束力失效。 (三)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一是对新媒体的过份依赖,轻者成为“手机控”一族,重者抑郁成疾。我们对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情况作了如下统计: 6普高、职高中手机的普及率达 82%,即使是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普及率也达到 38%,且智能手机占比达 99%,非智能手机已几乎淘汰。智能手机和电脑拥有量、网络的使用程度均随着年龄增长,其普及使用率增长;已经拥有
12、电脑的学生中,95.5%的学生开通了互联网;城镇学生的智能手机、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率远高于农村学生。一半人数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 1 小时左右,三分之一的人在 12 小时,但是,有 3.6%的学生每天使用多媒体的时间在 4 小时以上,他们写说说、发微博,特别是打游戏。有的还造成视力减退、手指关节疾病,长期静坐,缺乏锻炼,给身心带来危害。还了解到,近年我市还有 2 名国内两所知名大学的学生因痴迷于网络,神情恍惚,抑郁成疾,退学回家,每周出门一次,我行我素,仿佛与世隔绝,最终致家庭破裂。 二是青少年使用传统工具查找、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不断降低。传统的工具资料与新媒体搜索引擎,各有千秋。传统工具资
13、料笨重、繁锁,种类繁多,不便携带,购买成本高,但正规精准。网络工具方便快捷,但网上答案没有严格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与规范性。现在,百度、谷哥等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已成为青少年查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他们已经不愿意从老师、家长、朋友中去探寻答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从具体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与素质的方式。他们擅长使用媒体工具,用各种拼音打字,有 85%的学生表示不能按正确的笔画、结构书写一些常用汉字,86%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提笔忘字”现象。通过统计,学生所获取时政新闻、校园信息、社会动态、娱乐八卦7等信息主要来自网络,占总量的 66.7%,而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日常谈
14、话聊天、老师课堂讲授等方式获取的信息还不到 35%。很多学生自称为“宅男” 、 “宅女” ,他们可以成天的闭门室内,呆在网络上与人交流。 三是长期网络生活的习惯养成,制约了个体与社会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其人格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束缚。他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打发消磨时间,忽视了与现实社会的真实交往。从统计情况看,业余时间,他们大都会使用新媒体进行电子阅读、购物、视频娱乐、电玩游戏、上论坛、聊 QQ、发微信、写博客,通过网络查找各类资料,听取媒体讲座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使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新媒体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三、针对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必
15、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要利用新媒体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教育者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教育经验、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传播学知识,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要利用新媒体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课上课下的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8媒体融于一体,并且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中,增强理论教学的吸
16、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课下,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播、视频课堂、网络课堂、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传输和覆盖,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要主动巩固校园网络论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要依托校园网建立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采取“疏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办法,通过校园网密切关注校园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及时作出判断、答复、澄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依托校园网建立一支思想教育工作队。要积极建立一支由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思想
17、教育工作队,队伍成员要积极活跃在校园网各个论坛版块中,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信息,要及时予以屏蔽、删除、沉贴;积极发布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帖子。 四要主动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班主任、班干部要积建立班级“qq 群” 、 “博客群” 、 “短信群” ,主动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学习,分享感受,即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 (二)以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接受策略 第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18、第二,要加强主流文化网站建设。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尽快建9设主流文化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上真正实现平等、敏捷、细致的教育交流;要在主要网站、论坛等,注册官方帐号,对校内重要信息予以及时发布,澄清信息;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扩展网络优势;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增强传统媒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电视能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满足视听感官的需要。
19、因此,我们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组织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利用 BBS、E-mail、QQ 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发挥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第四,要提高青少年全面认识和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克服其分析问题的偏激性与片面性,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要应采用趣味性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打下真、善、美的感知基础;中学至高中教育中的青少年要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认识所感知到的事物,明辨是非;针对高中后期
20、至大学教育中的青年应多采用既生动活泼又有一定思辨性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如结合课本知识组织讨论会、演讲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10力。此外,在开展真、善、美的“阳光教育”的同时,不能一味的回避社会假丑恶现象,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消极事物,为什么会出现,怎么出现的,怎样去面对?只有这样青少年才不会因少数黑暗丑恶现象而否认整个社会的进步,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三)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在学校教学中设置学生行为心理学的专门课程,使青少年学习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使青少年能正确地
21、面对时而出现的挫折、自卑、浮躁、空虚、抑郁、焦虑,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其次,要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教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一些难以自控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缓解由于紧张的学习和快节奏的生活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少他们心理异常的倾向;要探索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例如有利于保护隐私的“网上咨询” 、有利于沟通的“同伴教育”等) ,把一些由于心理异常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家长要科学地教育孩子,学会与青少年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态,使其不良的心理倾向在轻松的沟通得以纠正,为广大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四)进一步强化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完善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功能 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以及手机、电脑对于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