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摘要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包括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四个方面。需求结构调整的思路是重视消费但不忽略投资,调减投资率和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一稳二强三猛” ,即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要稳固,第二产业要做大做强,第三产业要迅猛发展。投入结构调整的思路是节能降耗减排,增人增效增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区域结构调整的思路是保持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地区结构,持续推进城市化。四大结构之间应协同调整,投资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思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区域结构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
2、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101-0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战略性调整,主要是消除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坚实基础是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立足于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态效益,保持区域之间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其调整思路可以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区域结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思路:重视消费但不忽略投资,调减投资率和2调整投资结构 十八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消费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可以直接增加居民福利,这是所有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最终目的。但目的不能成为手段,如果长期将目的作为手段,便可能寅吃卯粮,经济发展将变得不可持续。在这个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发人深省。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和地区直接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甚至发放现金或转账,试图通过拉动消费需求增长来摆脱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这种做法虽然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似乎是杯水车薪,而且是不可持续的,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政治谋略,而非经济方针。一般而言,消费需求难以直接进行迅速调整,必须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才
4、可以延后显现效果。所以,每逢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是依赖调整投资来进行调控。 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供给主义和需求主义两大阵营。供给主义的源头是萨伊定律,主张供给决定需求。需求主义的源头是凯恩斯定律,主张需求决定供给。两者的基本观点是对立的,但是放置于不同的时期框架内,则是可以兼容的。供给主义在长期内有效,需求主义只在短期内起作用。如果长时期采取需求主义管理,只会推高物价,而无助于经济稳定增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考虑长期的经济又好又快增长,而不是眼前的快速增长,应给予生产供给足够多的重视。投资具有需求3和供给双重属性,增加投资,在短期内会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属于需求主义管理,可以促进
5、经济走出萧条。从长期看,投资会形成生产能力,投资政策又会成为一种供给主义管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平稳着陆。所以,提倡增加消费需求的同时,不能忽略投资,仍然应该给予投资足够多的、甚至是最高程度的重视。 重视投资,以调整投资需求为抓手,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首先应该调减投资率。至 2010 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连续推高至 48%,位居全球第二。同期,高收入国家平均只有 2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只有 24%。连续维持这么高的投资率,使得需求主义管理长期化,一方面会压制消费、降低居民幸福感,另一方面会诱发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因此,逐步调减投资率是一个必然选择。不过,在此过程中,
6、还要保持投资总量绝对值的合理增长。如果投资总量骤减,而消费需求未能及时跟上,净出口难有大的作为,则会导致宏观经济衰退这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其次,在调减投资率的同时,要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做到“有增有减”:一是增加投资于那些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科教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等民生产业,对与居民消费没有直接联系的中间产品行业、初级产品出口行业则适当减少投资,这样才能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形成一种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投资结构的这种转变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比如,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村通电、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和网络,这些投资不但直接造福农民,提高农民福利,还极大地带动了家电、
7、机电产品的销售,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4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引导投资更多地向节能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倾斜,控制“旧三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三是增加投资于第三产业,相对减少制造业的投资。除了基础设施产业之外,第三产业还包括很多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人的衣食住行可增加消费需求,服务于生产经营可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投资于这些行业,所用投入主要是劳动力,不但能促进就业和收入增加,还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四是增加投资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改善人力资本素质的产业,相对减少有可能导致身心疾病的电玩游戏、烟酒吃喝类产业。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莫大的优点,就是人力资本可以自我发
8、展,即用人力资本来投资人力资本,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良性循环。五是投资购买国外的高新技术专利,大量引进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对减少设备进口,抑制纯粹消费品、尤其是高档奢侈品进口。六是引导投资于生产而不是投机领域。如在房地产业,引导投资流向房地产的建设方,而不是房地产的购买方。杜绝借投资之名对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圈占与垄断。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一稳二强三猛”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一稳二强三猛” ,即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要稳固,第二产业要做大做强,第三产业要迅猛发展。 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应规划实施农业功能区,鼓励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地流转,进行专业化、
9、区域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根据目前的技术与经营水平,可以把承包耕地面积 100200 亩的小型家庭农场作为主要的农户经营形式,并随着农村劳5动力转移比例的增加,逐步组建大型现代化农场。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做大传统支柱产业,如纺织、冶炼、日化等产业,发展时间长,所占产值比例高,吸纳就业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具体做法是引导企业集群化、园区化,在获得集群效应的同时,还能完善和规范股权交易,实现产权的高效流转。第二种情况是做强主导产业,如汽车、建筑等产业,产值规模大,具有很强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熟科技成果的
10、转化,不断提升其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第三种情况是做快潜导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应加快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抢占国际先机。 促进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给予服务业足够的重视。在很长时间内服务业被认为是不创造财富的。其实,除了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之外,服务业可以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降低其他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创造巨大的财富。与一二产业不同,服务业的单位产值所耗费的能源和资源、占用土地及排放废弃物都要少得多,很大比例的服务业属于洁净产业和无烟产业。因此,要
11、加大发展各项服务业。其次,服务业的发展要突出重点。一要特别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是符合生态文明的一种产业形态,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弘扬民族与时代正气,改造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应加快文化、体育、健6身、娱乐等场所、设施的建设,构建规模各异、档次不等、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体系。二要继续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解决上学难问题。上学难的症结在三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已经成为教育瓶颈,应增加投入,争取义务教育从九年制向十二年制升级。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其他资源的兼并、重组,使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张。三是职业教育应降低办学门槛,鼓励企业和专家办
12、学,形成各种规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三要推进医疗产业发展,解决看病难问题。看病难的症结有两个:一是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太少。应做大做强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医院规模做大和集中才能提高医生的医疗技术、应用先进医疗设备、规范医疗服务规程,并最终降低医疗费用。除了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之外,在人口密集地区应避免那种小而分散的社区式全科医疗模式。二是私立医院的性价比不够高,医患关系紧张。应制定条件严格、逻辑严密的医疗从业规范,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尤其是鼓励学有所长的医学专家开办专科诊所。四要合理调控房地产业,解决住房难问题。住房难与买房难实际是两个概念。一方面很多人没房子住,买不起也租不起,另一方面却
13、存在大量空置房。其根本症结在于,住房租赁的交易成本太高,换句话说,在炒买炒卖或持有住房期间,其租金收入不能弥补装修成本和租赁费用。所以,房地产应调整思路,区别对待不同的购买需求,为持有投资和投机需求的购房者提供简装房,使之租售两便。 三、投入结构的调整思路:节能降耗减排,增人增效增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7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央对地方政府放权激发了各地的 GDP 竞赛。快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不但透支了国内的资源与环境,也推涨了国际能源与资源价格。这反过来形成一种倒闭与制衡机制,迫使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为什么会透支资源与环境呢?关键问题在于资源价格与税率太低,造成掠夺性开采;破坏环境的
14、代价太低,使得污染排放肆无忌惮。为此,调整投入结构的首要目标是节能降耗减排,其次还要增人增效增福,战略重点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仅凭道义劝告是无济于事的,行政处罚也难当大任,必须让价格机制这一经济手段与社会监督这一民主手段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征收能源税和排污税,不断提高生产性能源价格、提高排污收费是不二法门。另一方面,鼓励社会人士、传媒、尤其是环境污染受损者据实举报、起诉污染企业、环境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责任人。节约能源,重点是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开发太阳能、地热能、其他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生活、建筑和交通体系。降低资源消耗,重点是开发节
15、约资源型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物排放,仅仅严格排污管制是远远不够的,应明确河流、滩涂、荒地等排污场所的所有权及周边居民的使用权,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和排污权控制,杜绝新增污染排放。 增人增效增福指增加就业、提高效益和增加社会福利。在企业微观经营环节,通过减员增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从宏观角度看,应该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减二元社会经济8结构,增加社会总体福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一个代价必然是减员,应引导那些富余劳动力转移至服务业。为此,必须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建立开放、透明、高效的劳动力市场。通过人口流动,可以提升人力资本
16、,让劳动力与最合适岗位相匹配,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这种高质量的就业可以增加产出,也能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有助于促进内需增长。 实现上述投入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应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布、交流与交易机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推广,形成产业化。创新的真谛就是以人为本,不断迎合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包括有真实购买力的需求、潜在的需要、未来的渴望等。以创新为先导的产业结构升级,要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将人的潜在需要变成现实需求,把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与现实的距离不断拉近。
17、四、区域结构的调整思路:保持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地区结构,持续推进城市化 区域结构又称为空间结构,包括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布局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结构与发展程度的分化。调整区域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经济结构而言,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是现存的主要矛盾。中西部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工业,把低廉地价、丰富矿产、优惠政策、低廉9劳动力作为招商引资优势,大搞工业园区建设。靠低价出让资源展开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血拼式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此外,从战略角度看,不应太过鼓励东南沿海地区
18、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应提倡在东南沿海就地解决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变“旧三高”为“新三高” 。当然,限制传统产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促进中西部人口向东南沿海流动与定居,鼓励用地指标的交换,加快东西横向的运输大动脉建设。其主要目的是阻滞东南沿海劳动力工资、房价和资源购进成本的迅猛上涨。 保持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应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存量丰富,但开发不易:一是因为中西部处于生态脆弱区,开发资源很容易导致生态灾难。二是交通运输不便,距离东南沿海和国外市场较远,运输成本高。三是熟练
19、劳动力缺乏,技术储备不足。当前,我国中西部的很多资源开发行为都具有短期性,进行“飞地”式开发,资源一旦开发完毕,中西部便会陷入“资源诅咒” ,沦为真正的穷山恶水。地区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价高昂、淡水资源稀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成本很高,应以基本环保标准为主,环保措施不能超前,尤其不能劳民伤财、不切实际地提倡建设花园城市,因为这几乎做不到。即使暂时做到了,不但不可持续,还会因财力分散而削弱经济发展原动力。所以,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基本框架是,东南沿海地区不遗余力地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城市带、城市圈、城市-区域建设。10中部地区保障第一产业和粮食安全、有选择地发展二三产业,有重
20、点地推进大中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完善县城对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西部地区重点维持生态功能和保障生态安全,适当和有序地开发利用资源,建设以生态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体系。这一基本框架的理论依据是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经济主体追求规模报酬递增和更高要素回报的内在规律使然,这必然会导致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分化。这种分化程度可大可小,取决于人口、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性。必须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创造条件让人口更好地追逐就业机会,使地区 GDP 差距不至于对人均收入差距造成太大影响。 就城乡间经济结构而言,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行,经济与社会矛盾得到极大缓解。城市规模越小,其与周边农村的经济关系越协调,根本原因是在较
21、小区域内、尤其是在同一行政管辖区域内,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障碍已经化解于无形,小城市或小城镇的原有社会福利较少,房价较低,与周边农村地区的亲和性强。甚至在城市近郊出现了农民对被征土地待价而沽、尽量拖延进城的现象。有些失地农民或城中村农民,逐渐由利益受损方变成了征地受益方,在获得大量征地补偿款后成为食利阶层,城市建设因此付出巨大成本,阻滞了城市化进程。在未来十多年里,城市化战略仍然是一个基本国策,没有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其潜在损失是巨大的,这包括城乡之间的通勤成本、较多土地占用、聚集和规模经济效益损失、污染和废气物的扩散。继续重视城市化战略,科学规划和布局城镇体系,完善征地补偿和户籍管理制度,优化城市功能,把人口、资源和要素聚集起来,既能节约耕地占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