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世纪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实证分析摘 要本文基于 20002010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5 个县(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粮食生产集中度指数,从总体和县域视角综合分析其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成因。结果表明:粮食产区由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逐渐向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转移和集中;新建、都昌、鄱阳、余干、彭泽、进贤、樟树七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其余 18 个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起到显著正向作用,其次是人均耕地面积和种粮经济效益比,而肉类产量、
2、人均 GDP 和非农就业机会对粮食时空演变起到负向作用。 关键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326.11;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71-08 作者简介张利国(1977) ,男,湖南南县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食品)安全、农村发展研究;陈 苏(1989) ,男,江苏盐城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慧芳(1976) ,女,江西财经大学助教,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2研究。 (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
3、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12&ZD2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基于农户视角” (71263018)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研究” (13GL06) 、江西财经大学2013 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江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前言 保证粮食稳定生产一直以来是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尤其自 2004 年开始连续出台 11 个涉农“一号文件” ,给予粮食生产极
4、大的扶持和投入,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十连增”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非农化不断涌现,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年来关于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粮食生产布局演变趋势方面,屈宝香等指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趋势是北方粮食生产全面超越南方,粮食生产日趋向中部地区集中;刘玉等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总产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生产向主产县域集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明显,粮食总产量两极分化趋势加剧;邓宗兵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3在南方稻谷优势区域
5、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影响因素方面,杨春等研究表明,2007 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而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 GDP 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顾莉丽等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汪希成等认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等;谭智心等认为,农业科
6、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一方面,现有研究大都使用较大范围的区域数据分析其生产格局,研究视角比较大;另一方面,分析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特征及其原因,不仅要从时间角度来研究,还应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由于自身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的差异性。2009 年 12 月 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省传统农区,其粮食生产在江西省粮食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昌九一体化战略和南昌市、共青城市先导示范区的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
7、将更加明显,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必将发生改变,这对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利4用 20002010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5 个县(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先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正确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有效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状况,以及实现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特征 本文选择粮食生产集中度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进行具体分析。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各县(市)粮食总产量占鄱
8、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表 1 报告了 20002010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时空尺度的粮食生产集中度。 由表 1 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呈现以下特征:(1)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呈下降趋势。滨湖控制开发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由 2000 年的 47.2%上升到 2010 年的 50.8%,上升了 3.6 个百分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提高;高效集约发展区粮食生产集中度由 2000 年的 52.8%下降到 2010 年的 49.2%,下降了 3.6 个百分点,尤其是自 2004 年开始下降趋势更为明
9、显。 (2)县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显著。从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出,鄱阳县和余干县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由 2000 年的 7.6%、5.9%上升到 2010 年的 11.0%和 7.3%,分别上升了 3.4 和 1.4 个百分点;其次是都昌县和新建县,分别上升了 1.2和 1.1 个百分点;彭泽县、进贤县和樟树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也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较为缓慢。在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的 18 个县(市)5中,南昌县和丰城市下降幅度较大,由 2000 年的 11.8%、12.1%下降到2010 年的 8.6%和 11.0%,分别下降了 3.2 和 1.1 个百分点,但两县(市)20
10、10 年粮食生产仍然排在 25 个县(市)的第 2 位和第 3 位;剩下的 16个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上表明,新世纪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总体来看,粮食生产表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逐渐向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集中和转移;从县域角度来看,南昌、丰城两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但粮食生产地位仍然占据前列,而鄱阳、余干两县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格局的演变?本文将进一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三、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变量选取 粮食生产是自
11、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一个地区粮食生产变化除了受土地资源禀赋影响外,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上还受到粮食生产技术条件、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变化诱发的农民种粮行为变化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选择依据和变量设置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禀赋方面的影响用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衡量 土地资源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已有研究中,人均耕地面积变量被认为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当某个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时易产生规模效益,容易将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中起来6进行生产,因此它是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一个重要指标。 2.
12、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方面的影响用各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衡量 粮食单产用粮食总产量除以粮食播种面积,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的农业科技综合水平,同时,复种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较好指标。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农膜的使用,农业生产的耕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明显提高。 3.市场需求方面的影响用种粮经济效益比和肉类产量衡量 种粮经济效益比用粮食播种面积除以农作物播种面积表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对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从事这类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显著增大,直接表现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同时,肉类需求的不断增加必将拉动畜牧业发展
13、,增加饲料粮需求,使得饲料粮生产比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大,从而影响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各地区饲料粮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影响用肉类产量表示。 4.区域经济特征方面的影响用人均 GDP 和非农就业机会衡量 人均 GDP 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工业化、城镇化形成的区域差异是造成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外在拉力。在一些非农经济发达的地区,非农就业机会较多,且随着当地经济发达程度不断提高,非农收入比重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不断流失,这种地区经济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差异将会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影响。人均 GDP 变量用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年末总人口表示,非农就7业机会变量用除“农林
14、牧渔”业以外劳动力数量占乡村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以下待检验的假设: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单产水平高、复种指数高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种粮经济效益比高、肉类产量低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人均GDP 高、非农就业机会多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低。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 2.数据说明 模型所采用的数据为 20002010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5 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中使用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肉类产量、地区生产总值、乡村
15、从业人员数、 “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总人口等数据均来自江西统计年鉴 (20012011) ,具有一致的指标统计口径,数据较为可靠。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用 Eviews6.0 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但模型采用的数据为面板数据,考虑到面板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横截面数据,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模型时,可能会产生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问题,从而使 OLS 法失效,因此,在数据可以得到的情况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Cross Section 8Weights,GLS)进行估计。回归过程中涉及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16、本文通过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对两种模型的选择进行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Hausman 检验结果证明固定效应更可靠。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显示,模型 R2=0.9954,F 值为 1728.857,拟合优度良好。从变量显著性来看,除了肉类产量在 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变量均在 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禀赋方面 人均耕地面积的系数为 0.3123,影响效应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17、时,人均耕地面积每提高 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提高 0.3123%。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禀赋的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2.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方面 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系数分别为 0.7225 和 0.3641,且这两个指标均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假设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每提高 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分别提高 0.7225%和 0.3641%。这与谭智心、邓宗兵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93.市场需求方面 种粮经济效益比的系数为 0.2973,对粮食生产集
18、中度的影响效应与前面理论假设一致,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种粮经济效益比每提高 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提高 0.2973%。肉类产量的系数为-0.0355,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说明该变量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负向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市场需求也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又一重要因素。 4.区域经济特征方面 人均 GDP 和非农就业机会系数分别为-0.0894 和-0.1158,这两个变量均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假设,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均 GDP 和非农就业机会每提高 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分别下降 0.0894%和 0.1158%,这表明区域经济特征的差异也是影响鄱阳
19、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及讨论 本文综合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 20002010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由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向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集中和转移,后者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域。 第二,从县域角度来看,新建、都昌、鄱阳、余干四县的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较快,进贤、彭泽、樟树三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也有一10定程度上升,而其他 18 个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南昌、丰城两县(市)粮食生产集中
20、度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但粮食生产地位仍然占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前列。 第三,实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受土地资源、粮食生产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特征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和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正向作用,作用程度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种粮经济效益比;而肉类产量、人均 GDP 和非农就业机会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负向作用,作用程度非农就业机会人均 GDP肉类产量。 虽然本文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 个县(市 0 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仍存在以下两个
21、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以完善。第一,时间段问题。由于 2011 年以后的江西统计年鉴缺少县(市)相关数据,导致分析的时间段只能到 2010 年,2011 年及以后年份的数据没有分析,导致研究的时间段偏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下一步将设法获取 25 个县(市)近两年的相关数据,形成更加完整和科学的研究。第二,变量选择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地理气候、受灾情况、食品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江西统计年鉴中没有相关县(市)的数据,对研究结论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下一步将设法收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5 个县(市)地理气候、受灾情况、食品消费结构等方面的资料,力图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