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76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摘要: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 “妙悟” “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浑;复古;审美旨趣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

2、2014)02?0216?06 历来研究沧浪诗话者,多围绕“兴趣” “妙悟” “入神”等问题进行探讨,而关于这几个关键批评术语在严羽诗学中的内涵至今未形成定论。周裕锴先生指出严羽复古诗学的实质在于“试图重新恢复诗歌的音乐性” ,进而对严羽诗学研究中一些具体问题的错误理解进行了澄清。不过,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仅是严羽复古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质应是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的浑然美学传统。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2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

3、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1(252?253)严羽将苏黄之诗与盛唐之诗作比较,指出盛唐诗胜出宋诗之处正在于一个“浑”字,而“浑”字不仅是他论诗的脚跟点地之处,也是他推尊盛唐的“使人知所趋向处” 。以“浑”易“健”正体现了他扭转宋人“以文为诗”的错误倾向,试图恢复汉魏盛唐以兴起情、妙悟天成、气象浑厚的诗歌传统的愿望。 一 严羽主张浑然之美的回归,首先表现为对诗歌浑厚气象的提倡。 沧浪诗话论气象,尚朴拙之格而黜尖巧之风,这是其推崇高、古二品的内在要求。严羽推尊汉魏之诗,实是推崇其浑然一气、整一无间的混沌美。 对汉魏盛唐诗浑朴古拙之格的提倡是

4、沧浪诗话论气象之浑的首要表现。从字源上看, “浑”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的混沌状态。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淮南子亦云:“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可见“朴”是万物未蒙,淳朴自然的元初状态。因此诗歌浑然之美必然表现一种朴拙之格。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作诗惟拙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天全,工巧不足言矣。 ”2(288)明人侯方域亦云:“浑朴之气,惟拙者全之,巧则或凿之矣。 ”3(515)严羽既想恢复古诗的浑然之美,推崇朴拙之格,反对尖巧之风就在情理之中了。他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31(144)又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陶

5、明浚诗说杂记释:“粗之反面曰精,拙之反面曰工。拙则近于古朴,粗则合于自然。 ”1(140)汉魏古诗气象混沌,以质为美;而盛唐诗虽已有人为精工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粗拙与工巧完美结合的人工浑成直追汉魏之天然,虽工而不失拙的一面,这也是严羽区分“不假悟”与“透彻之悟”的关键所在。对此,王运熙先生指出:“盛唐诗歌的浑成,不是对汉魏古诗浑成的简单回归。比起汉魏古诗来,大抵语句比较工致,音韵更为和谐流畅,在浑成中往往包含着精工的因素。 ”4(402)可见严羽这“似”与“非”下得极好,将盛唐诗特有的工拙相参的浑然之美十分准确地展现出来。 严羽提倡诗歌气象的浑朴古拙,意在批判宋人“以文为诗”和过于追求精工的诗

6、学倾向,确立诗歌的高古本色。 “以文为诗”自杜甫开其端,由韩愈壮其大,到宋代则由苏黄继其衣钵,形成了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主要特征。而江西末流更是因聱牙的音节、迫切的意象,加上过多的论议,丧失了诗歌吟咏性情之功能,因而遭到南宋诗坛的批判,较为激烈者如张戒岁寒堂诗话等。严羽也是批判潮流中的一员,他针对宋诗不讲兴趣而“作奇特解会” 、专务文字、议论与学问的错误倾向,指出“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1( 114?116)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1(116)可谓直击宋诗要害。严羽对扭转宋诗错误倾向的贡献在于为宋诗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标准。他在诗辨中提出:“夫诗有别材,

7、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26)关于“别材”与“别趣”之意历来见仁见智,结合当时的诗学4话语主流来看,问题即迎刃而解。时人刘克庄将诗分为两类:“余尝谓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 ”5(415)他认为以比兴手法描绘自然生活中的鸟兽草木、讲究幽微意趣的风人之诗才是诗歌本色,这与严羽的观点十分相似。联系观之, “别材”当指作诗的材料,是针对宋人“以书为本,以事为料”而发;“别趣”当指作诗时诗人所依本的兴趣或曰情趣,是对宋诗出于学问竞技之趣而发,均是对风人之诗的提倡。在之前,陈师道论及韩愈诗歌时也认为虽工而非诗之本色。可见江西诗派早期已经在

8、有意规避这种误区,奈何他们还是陷入其中而受到后人诟病。文人诗或雕琢尚巧刻意精工,或逞才使学以笔墨为戏,均背离了古诗浑朴平拙的自然本色,与工拙相济的盛唐诗相比,在严羽诗评中就难免处于下风。虽说风人诗与文人诗的根本区别在于材与趣的不同,但最终表现为诗歌气象的差异。因此为恢复诗的浑厚古拙之美,严羽极力提倡高古之格。 诗辩推尊高、古为诗九品中的前两品,足见他对高古诗风的重视。他虽认为韩愈之诗妙悟不及孟浩然诗,然又极为推崇韩诗的高古本色。 诗评曰:“韩退之琴操极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贤所及。 ”1(187)而高古正是汉魏诗之气象:“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1(155)又说苏武黄鹄一远别一

9、诗:“今人观之,必以为一篇重复之甚,岂特如兰亭 丝竹管弦之语耶!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1(199)汉诗语言难当精工,但高古浑朴、一唱三叹正是其本色气象。周裕锴先生指出,这类极高古的作品,以严羽的评价标准来看正是极本色之诗。严羽还在自己的创作中多次拟作乐府古题,戴复古祝二严称5严羽“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此时诗坛盛行晚唐体,严羽独标汉魏盛唐可谓独辟蹊径,张毅先生指出:“他对当时江湖诗人效法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并不以为然,对刻意苦吟以求工巧的创作倾向是不满意的。 ”6(225)何以如此?正因晚唐体“局促于一题,拘挛于律切,风容色泽,清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7(32) 。 沧浪诗话论气象之浑

10、还表现在对汉魏盛唐诗浑沦一气、整一无间的混沌美的推崇。诗评曰:“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1(151)混沌到底是一种什么气象呢?庄子中有“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其中的“混沌”用来比喻事物元初状态的和谐完整,而倏与忽破坏了这种完整以致其死。庄子思想是承继老子而来,老子言“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即指一种浑的状态。曹顺庆先生指出:“老子所说的大,不但是永恒的,无限的,而且还是浑成的。它是全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一的,而不是杂乱的;是一般的,而不是个别的,这是中国雄浑这一范畴中浑字的重要内涵。所谓大音 、 大象正是这浑成整一的境界。 ”8(18)混沌”又类于周易中的太极,孔颖达周易

11、正义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王夫之云:“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9(15)诗学批评中的“浑”范畴也具有整一无间的涵义,清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云:“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为浑。 ”郭绍虞诗品集解也指出:“浑,全也,浑成自然也。 ”严羽认为汉魏诗具有混沌之气象,其结构浑然整一、血脉贯穿一体。正如诗薮所言:“汉人诗不可句摘者,章法浑成,句意联属,通篇高妙,无一芜蔓,不着浮靡故耳。6”10(32)严羽把诗歌分为词、理、意兴三个要素,并指出:“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12、”1(148)他认为这三个因素在汉魏古诗中完全融合为一,浑沦无间而不相悖害;唐诗有所偏尚但并不极端,亦属可贵;而南朝与宋则词理意兴互相剥离,破坏了意脉的完整性。因此他说:“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1(158)又说:“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1(151)谢灵运作为南朝的代表诗人,被严羽视为“无一篇不佳” ,然而仅指其词胜,有佳句无佳篇,着意精工即驱散了浑然一体之元气,故而不及渊明。正可谓:“浑然不露者,元气也。而有句可摘,则元气渐泄矣。 ”11(750) 以气象论诗是对诗歌风格的把握,本身即是一种整体性思维。

13、严羽自称“辨家数如辨苍白” ,并自诩为“参诗精子” ,其评诗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气象是否完整。 考证言:“太白集中少年行 ,只有数句类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必误入也。 ”1(226)又说陶诗问来使一篇“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集尔”1(222) 。均是用宏观的眼光,从整体气象入手去辨别真伪。篇中部分语句破坏了整篇气象的浑成整一是值得怀疑的。依照此种批评标准,为使诗的整体气象浑然一体,严羽仿效东坡删柳宗元渔翁诗之做法,对谢?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一诗进行了删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一联删去,只用八句,方为浑然,不知识者以为何如。 ”1(249)严羽删去后一联其用

14、意何在?正是“从诗的含蓄浑成7的艺术效果立论,这与他追求气象雄浑的诗歌境界有关”4(376) 。 二 严羽谈诗之五法曰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这五法应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气象的浑然之美在其它几个方面亦有体现,接下来就以兴趣与音节为例参之妙悟来综合考察严羽对汉魏盛唐诗浑之美的追求。 “兴趣”说是严羽诗学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诗出于兴趣无意而发方能自得天成浑然无迹。 沧浪诗话中论“兴趣”集中体现在下面一段话: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

15、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1(26) 。 “不涉理路”与“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相映射;“不落言筌”与宋人“以文为诗” “多务使事”相照应。最终诗的根源均着到“兴”这一点上,或曰“兴趣” “兴致” “意兴” 。用王士祯的话说则是“兴会”:“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 、 雅以导其源,溯之楚骚 、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 、 三史 、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8性 情。 ”12

16、(78)这段话正可作严羽“兴趣”说之注脚。严羽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正是对作诗根柢的重视, “吟咏情性”“惟在兴趣”则与“兴会发于性情”同意。可见严羽的“兴趣”就是触景所兴发之情趣,是一种直寻式的自然兴感。由兴起情,因情满于诗而形成一唱三叹之余味,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诗须即兴而作,妙手偶得,唯此才能不为文字句法所累,达到浑然天成之境。汉魏古诗由兴会发之,天籁自鸣,故“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胡应麟说:“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 ”10(24)严羽在论及十九首时云:“青青河畔草,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1(200)汉人

17、叠字或出自口语,或乘兴而出,总之非有意为之,而今人以句法格律相缚,自难能欣赏其浑然天成之美。 无意发之的汉魏古诗,浑然天成自不待言。而盛唐诗已有用力处,杜甫则是全面用力的分水岭。从严羽对李杜二公诗歌风格的评价中亦可看出端倪:“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 师。”1(170)有节制已然是用力为诗的表现。而在严羽的诗学体系中,李杜之诗是唯一可“入神”的,是被奉为至尊,须朝夕讽咏枕藉观之的。那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浑然美在杜诗中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此时, “妙悟”便出场了。 诗辩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

18、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9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1(12)他认为孟浩然诗能超越韩愈依靠的正是“妙悟” ,历代诗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创作主体悟之深浅。“不假悟”和“透彻之悟”才是“第一义之悟” ,即“指对诗歌原初本质的理解, 透彻之悟指这种理解的程度,是对同一等级诗歌的不同表达”。而“第一义之悟”等级内其实又包括“不假悟”和“透彻之悟”两种诗歌类型,严羽之所以由推崇汉魏古诗转而提倡以盛唐为法,其原因正如周裕锴先生所言:“对于严羽所处时代的诗人来说,经历了千百年的诗歌演进之后,再想不假悟是根本

19、不可能的,因此从方法论上讲,汉魏古诗虽是第一义,却不具备实际仿效的可行性。这样,若要获得诗歌的正法眼藏,便只有晋盛唐提供的透彻之悟的路子值得遵循。 ”因此,可以说从汉魏的“不假悟”到盛唐的“透彻之悟”实则是一种诗歌由无意发之到着力为之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也是严羽诗史意识的体现。有人力即有悟加入进来,悟的等级决定着词理意兴的浑然程度。 “不假悟”的汉魏诗可谓天成浑然;通过熟参妙悟诗法,从而达到创作技法的出神入化无斧凿痕的盛唐诗,可谓之人工浑然。许学夷谓:“汉魏古诗,盛唐律诗,其妙处皆无迹可求。但汉魏无迹,本乎天成;而盛唐无迹,乃造诣而入也。 ”13(48)正是此意。李白诗虽飘逸无迹,也并非完全无法

20、可寻,朱熹曾言:“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14(3326)有法而不为法所缚,达到浑然无法的地步正是“透彻之悟”的体现,所谓“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1(131) 。宋人亦有一二透彻之悟者,如严羽盛赞王安石:“集句唯荆公最长, 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1(189)叶10梦得也曾指出:“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15(406)可见虽用力精工,只要妙悟浑成,亦是第一等级之作。 严羽的“入神”说又是以入情为前提的,因此他十分注重诗歌“吟咏性情”的功能。他极为欣赏那

21、些含蓄蕴藉地表情达意的诗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198) “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满襟,然后为识离骚 。 ”1(184)因此他要求诗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 促。 ”1(122)意脉深入含蓄,诗味深远醇美,音韵优游不迫,此即“入神”之境也。这与苏轼“美在咸酸之外” ,杨万里“以味论诗”有诸多相似之处。古诗之一唱三叹,非仅叹其韵也,亦叹其情也。入神的作品其主客观世界在情感的包蕴中浑融一体,正所谓“诗之道,出于情性则浑为一”18。如果将一首诗看作一个由情充溢着的实体,那么物与我畅游其中,不分彼此的浑然状态即为入神。唯有读这种诗才可使人感慨,一唱三叹,不能自己。因此,意境浑融是指诗人的情思浑然无迹地融入诗歌的物境之中所达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 四 严羽推尊汉魏盛唐诗因其具有浑厚古朴、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以及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严羽作沧浪诗话的动机是“说宋诗之病” ,而在他眼里,苏黄为代表的宋诗是不乏劲健之笔力的,所输于唐诗的正在于一个“浑”字。全面恢复古诗浑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