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与地区经济增长摘要:以衡量地区禀赋结构的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相关的 8 个核心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建立要素禀赋结构指标体系。选取1991、2001、2011 年三个时间点我国省际数据,分析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地区发展战略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变化。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点的推进,各要素对经济贡献发生变化,人力资本超过固定资本存量,成为最关键因素,同时地区经济之间依存度增高;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经济促进作用显现;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选择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禀赋结构差异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波动。 关键词: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空间
2、计量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2-0019-10;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决定产业结构的是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是指地区所拥有的各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某一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得到改善,会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如果一个地区或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得不到改善,则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使其偏离发展阶段的最优结构状态,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新结构经济学中把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认定为最重要的变量1。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要素禀赋的界2定范围所包含的要素不断增多,由起初的自然资源、劳动、
3、资本,逐渐加入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新结构经济学指出基础设施也应属于经济的禀赋的一种,产业升级要伴随其相应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否则会产生 x-低效率,而使得产业偏离其同时期最优的产业结构2。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需要通过各省份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来实现。而一些地区选择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或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发展战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所忽视,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本文建立要素禀赋结构指标体系,通过 1991、2001、2011 年三个时间点的全国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4、以研究地区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与发展战略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时间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结果证明,随着时间点的推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阻碍因素是不同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结构趋向于复杂化和高级化。 二、文献综述 对于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早期集中在对外贸易、专业分工方面,后逐渐转向国内产业与经济增长方面。鞠建东、林毅夫、王勇3(2004)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贸易结构的决定在于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徐康宁,王剑4(2006)以要素禀赋及地理因素为视角,通过双边贸易引力模型,证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的贸易格局。刘修岩、何玉梅5(2011)通过我国制造业行
5、业数据,分析要素禀赋与产业空间集聚的关系。而覃成林6(2011) 、李超73(2011)等研究了黄河流域要素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指出要素禀赋不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分异。徐春华8(2011)通过研究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三者关系,证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决定产业、贸易结构的升级。张纪9(2013)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要素禀赋,分析产业内分工的动因。2012年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全面阐述了要素禀赋和禀赋结构的最新定义,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吴勇基于 2006-2011 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要素成本对地区招商引资的影响。
6、10 关于发展战略选择问题,巴拉萨11(Balassa,1981)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说明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国家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贸易出口,但是随着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加、技术创新等使得比较优势增加,会推动整个经济体的产业不断升级。在我国,以林毅夫(2003) 、孙希芳12、李永军13(2003)等学者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战略,认为经济发展要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并内生于决定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来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转变,同时在外部冲击下,产业政策的取向必须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减少金融风险。林毅
7、夫、陈斌开14、刘培林15研究了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城市化、收入差距以及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经济因素影响。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2012)中指出采取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地区或国家比其他地区表现要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失败的原因4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Anselin16(1988)认为空间单元之间存在相关性,必须在估计过程中考虑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进而更有效地进行复杂经济系统的计量分析。在我国,林光平17(2005)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 1978-2002 年我国 28 个省区的人均 GDP 的收敛情况进行了测度,发现地区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对各地区的影响是越来
8、越明显的。吴玉鸣18(2004)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表明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空间依赖型。潘文卿19(2012)研究了 1988-2009 年我国各省人均 GDP 空间分布情况,发现省际人均 GDP 相关性越来越明显,且地区经济空间溢出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视角分析地区经济增长问题,并认为短期可变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解释变量。除了资本存量、劳动力禀赋、科技禀赋,还应考虑基础设施和制度影响。其中制度禀赋的测度方面,相比较以往大多数使用的财政支出规模作为测度标准,以衡量地区是否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技术选择指数(TCI)作为测度指标更准确。本文把
9、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与发展战略同时作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发展战略选择关系到地区要素配置效率以及科技创新性,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升级,需要合理的发展战略进行战略定位与引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成为主要经济调控手段,市场外部性问题增多,这需要地区不断完善自身要素禀赋结构,以保证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发展。 三、变量测度 (一)要素禀赋测度 5在要素禀赋指标建立方面,结合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理论,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方面的禀赋类别,由于本文研究禀赋结构的动态演进过程,而自然禀赋在中短期处于相对静态,因而没有涉及。各禀赋指标测度方法如下:
10、1.物质资本禀赋。由于流动资本很难测度,本文通过永续盘存法20,对 1990-2011 年间各省的固定资本存量进行计算,计算1991、2001、2011 年三个时间点各省人均资本存量,作为物质资本禀赋的测度标准。 2.劳动力禀赋。从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两方面对劳动力禀赋进行测度。借鉴何枫和陈荣20的方法,通过计算年初从业人数和年末从业人数的平均值作为年劳动力投入量。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测度方面,通过年均受教育年限,引用国内广泛认同的 Psaeharopoulos (2004)对中国教育回报率的估计数据,设定小学教育阶段回报率为0.18,中学教育阶段为 0.134,高等教育阶段为 0.1
11、51,以此计算人均人力资本存量。 3.技术禀赋。技术禀赋可以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规模三方面进行测度,但由于全国各省级相关统计数据不全,现用万人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职工数作为技术禀赋的测度标准,因为该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地区科研投入、产出和规模。 (二)基础设施测度 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国内学者多以研究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来研究其经济的外溢效应。基础设施越完备的地区其投资环境6越优越,本文把基础设施作为投资环境禀赋。基础设施通过外溢效应,起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劳动力及技术传播、联通和扩张地区市场、促进地区经济集聚等作用,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基础设施的测度方面,本文借鉴刘生龙、胡鞍
12、钢21(2010)的方法,通过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三个核心设施的量化计算对基础设施进行测度。交通基础设施的测度,加总铁路、公路两大基础设施长度除以各省国土面积;能源基础设施以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为标准;信息基础设施以各地区邮电业务总量为标准。 (三)发展战略选择测度 通过技术选择指数1(TCI)对地区发展战略进行测度。一个地区的制度决定该地区产业发展是否违背比较优势战略,是否以市场为基础制度。如果地区产业发展不能与同一时期本身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产业相符合,那么 TCI 将比其他情况更高。因为如果违背比较优势,忽视要素禀赋结构,那么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相对于其他情况下由于
13、垄断价格导致的垄断利润,同时政府提供补贴贷款和优惠政策以降低扶持产业的运营成本,使得增加值上升,但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导致 TCI 计算公式中分子变大,TCI 值增加。该值越大,说明地区发展偏离现阶段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越大,违背比较优势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下,影响产业发展。 从现阶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成为主要阻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这种发展战略容易使地区忽视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资源过渡投入被选择产业,配置效率低下,7同时技术创新受到阻碍,使其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作用减弱。另外,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方式可能导致业结构向单一化方向发展,产
14、业结构偏离,结果是经济发展滞后。地区长期要素禀赋结构无法得到优化,非选择性产业面临更多的市场外部性问题。未来落后地区发展应以市场为主要基础制度,注重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充分发挥制造业先发带动优势,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等制造业配套产业扶持力度,增强制造业与配套产业的依存度,同时通过深加工、制造业服务化等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对于资源垄断行业应该适当地进行管制,合理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要素的投入,促使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以减少经济运行的外部性问题。地区应施行人力资本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产业升级的加快,这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以降低结构性失业,使经济吸纳更多的就
15、业人口,社会总财富增加;对于基础设施,不应盲目投资,盲目投资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发生,最后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性增大。应重点建设经济效益快、对产业发展作用明显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保障产品与要素流转与经济运行流畅,减少地区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加大地方企业外部性补偿;当前发展阶段,提高整体要素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171.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82013(3):234. 3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
16、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 ,2004(10):28. 4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67. 5刘修岩,何玉梅. 集聚经济、要素禀赋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自制造业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 2011(3):16. 6李敏纳,蔡舒,张慧蓉,覃成林.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1):20. 7李超,覃成林.要素禀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现代产业空间分布J南开经济研究,2011(4):33. 8徐春华.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走出“比较优势陷阱”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83. 9张纪
17、.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5):9. 10吴勇.要素成本与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研究基于 2006-2011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92. 11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 : 99-123. 12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13(12
18、):16. 913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30. 14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91. 15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7):25. 16 Anselin, L,1988a,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 17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空间收敛的计量实证分析;197
19、8-2002J”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4). 18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6):18. 19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1):130. 20何枫,陈荣,何林. 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31. 21李海峥,等. 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J.经济研究,2010(8):53. 22刘生龙,胡鞍钢.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J.经济研究,2010(3):14. 23Tebaldi,Edinaldo and Bruce 10Elmslie,2008,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ung-An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33(2):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