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06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研究摘 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为视角,根据权力距离、集体-个体主义、长期-短期导向设计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传统价值观的削弱和现代价值观多样性的增强是影响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文化维度、价值取向、和谐 1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感情模式和潜在的行为模式, 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作类比可以把它们称为心理软件(software of the mind) ,这些心理软件习惯上用文化(culture)来称呼(Geert Hofstede,2010) 。 而文化差异最深层次、最稳定的表现就是价

2、值观, “价值观”可视作一常规象征体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准绳,人们根据它而在一定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针中做出自己的抉择(Talcott Parsons, 1959) ,由 Alex Inkeles 和 Daniel Levinson 界定的测量文化的维度在 Geert Hofstede 实证研究下所创设的五个文化维度已经成为”最权威” (William B. Gudykunst) 的解释文化差异的经典理论,分别是: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从低到高) ;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collectivism versus individualism) ; 阴柔气质-阳

3、刚气质(feminity versus masculinity) ;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从弱到强) 。长期取向短期取向(Long- 2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此维度由 Michael Harris Bond 根据中国价值观的调查分析获得) 。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感知方式的主观性造成感知不够准确,形成了定型思维、偏见和歧视,由此导致实际发生的价值观、标准、处理方式、目标上的不相容;沟通失误沟通误解(假性冲突)人际关系的冲突或矛盾由此产生(Carley H. Dodd, 2006) 。我国众多学者基于 Schatz

4、 Values Survey、Hofstede 及 Harris Bond 的理论框架,分析探讨了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集体(collectivism & the interdependent self) (杨国枢,2006) ; 关系(social networking, interrelationships) (陈国明,1997) ; 成就(achievement) (陈国明,2005) ; 和谐(harmony) (黄光国,2005) ; 儒家教育观(Confucia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杜维明,2006)等。著名学者黄希庭基于 Roke

5、ach Value Survey 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进行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格研究,将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别(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05) ,为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框架。 影响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本文仅以霍夫斯尔德(Geert Hofstede)的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collectivism versus individualism) ; 长期取向-短期取向(Long- 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的文化维度为视角,对高职师生之间的深层文化差异给与解释。 2 研

6、究方法 2.1 被试 3本研究被试是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10 级和 2011 级六系十个专业的 20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 1630 人,女生 370 人,年龄 18-21 岁。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由 25 题组成,1-3 题是学生对权力距离倾向的选择;4-21 题是学生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选择;22-25 是学生对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的选择。 由英语任课教师当堂分发问卷,并讲解填写方法,学生填好后由教师统一收回,本研究总共发放 2000 份,收回问卷 1985 份,有效问卷1985 份。 利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理论对权力距离、集体-个体主义

7、和长期-短期导向进行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判断的理论依据 假设检验的理论依据是小概率事件原理。所谓小概率事件原理是:小概率事件(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2.推理的思想方法 当对总体所做的某一假设成立时,事件 A 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则按小概率事件原理在一次试验中事件 A 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进行一次试验,如果在这一试验中事件 A 竟然发生了,则按小概率事件原理这是不合理的,于是拒绝原假设。如果在这一试验中事件 A 没有发生,即没有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这时就不能拒绝原来的假设。这就是假设检验4方法的基本思想。 3.1 学生对权力距离选择的相关分析 权利

8、距离界定为在一个机构或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Mark Mulder, 1977)即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Geert Hofstede,2010) 。 对权力距离的分析是以弱势成员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根据 Hofestede 对 74 个国家的权利距离指数的分析得出中国大陆得分 80,排名第 12-14 位, 说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权利距离国家。在中国的高职教育中,教师不断地把社会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教师-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是家长-孩子不平等的延续,这样就满足了学生业已形成的依赖需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不认为教师传授的是客观真理,而把教师传授的内容视为教师的个

9、人智慧,在课堂上承担所有的主动性,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优秀程度。 1.低权利和高权利的假设检验 中国是典型的高权利距离国家,高权利占优势,低权利距离人数比例少于高权利,即 0.5。因此可以建立假设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取显著性水平 =0.01。显著性水平 表示当原假设为真是拒绝原假设的概率。 (1) 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H0:0.5 (高权利占优势) H1:0.5 (低权利占优势) (2)计算 Z 统计量以及 p 值 Z= (P-)/S=21.7227 5可以计算出 P=0.00000 (3)利用 P 值进行决策 P0.5 (低权利占优势) 。当显著性水平 =0.01,说

10、明高职学生的权力距离已经向低权力距离转变。 根据表 1 可以计算出样本中低权利所占的比例,方差以及标准差,如下表: 由于样本量为 1985,而且 np5,nq5,则可以把二项分布问题变换为正态分布问题。 3.2 学生对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选择的相关分析 个体主义(individulism)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中(ingroup) ,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生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该群体的绝对忠诚(Geert Hofstede, 2010)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深受层次人格(Trian

11、dis)的他者中心主义(allocentrism)和自我中心主义(ideocentrism) 、个人价值观和自我建构的影响,常常会导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中对公平规范和共享规范(William B. Gudykunst,2007)的重视的不同,从而引发冲突或矛盾。集体主义社会里儿童成长在扩展性的家庭(extended family) , 他们把自己定性为内群体的一部分,与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 1980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这种扩展性的家庭逐渐消失,目前的高职学生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 。根据霍夫斯泰德(Geert Hof

12、stede)对674 个国家的个体主义指数研究,中国得分 20,排名 56-61,说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 Herzberg)研究表明,集体主义社会里激励工作的主要因素是外在激励(extrinsic) ;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是粗鲁的、不受欢迎的;使用的人称通常是“我们” ;集体主义社会是基于集体责任感发展起来的耻感文化;“面子”观在集体主义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David You Fai Ho,2007) ,在集体主义社会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能被群体接受的、具备良好技能和品格的人,并因此产生了对传统产物的重视(Geert Hofsted

13、e, 2010) ,文凭对持有者以及他的内群体来说是一种荣誉,其所获得的社会承认远比掌握了一门技术而获得自尊感重要得多。 传统理论认为:中国的价值观中集体主义表现较为突出,个体主义比例小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比例小于等于 0.5,即 0.5。因此可以建立假设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取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H0:0.5 (集体主义突出) H1:0.5 (个体主义突出) 计算出 Z 统计量和 P 值如下表 但根据数据分析利用 P 值进行决策:P0.5 (个体主义突出) 。当显著性水平 =0.01,高职学生中的个体主义有明显上升趋势。 3.3 学生对长期取向

14、和短期取向选择的相关分析 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7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Geert Hofstede,2010) 。Harris Bond 将长期取向描述为“儒家工作动力” (Confusion work dynamism) , 代表着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导向;而短期导向代表着一种静态的、面向过去和当前的导向。长期导向主要表现为:社会的稳定基于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家庭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原型;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炫富是一种禁忌,应该奉行中庸之道。长期导向程度高的文

15、化中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对实用的具体学科有天赋,擅长数学和解决规范的问题(Biggs, 1996) ,并将婚姻视为一种注重实用的安排(Gordon Redding, 1990) 。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的假设检验 中国是传统的长期导向国家,长期导向占优势。短期导向的比例小于等于 0.5,即 0.5。因此可以建立假设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取显著性水平 =0.01。可以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H0:0.5 (长期导向占优势) H1:0.5 (短期导向占优势) 计算出 Z 统计量和 P 值如下表 根据 39 个国家和地区长期导向指数研究,中国得分 118,排名第一。利用 P 值进行决策:

16、P0.5 (短期导向占优势) 。当显著性水平=0.01,分析出长期导向文化维度内短期导向的倾向在高职学生中明显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8一种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 (Clude Lvi-Strauss, 1988) , 但是不同的文化维度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感知和归因过程产生巨大的差异。 在 2001 年,宋健先生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的文明对话中指出:“儒家的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道原则)是中国普世伦理的基础。 ”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某些方面却有向相反维度转变的趋势,印证了 Steve J. Kulich 在 2006 年提出的“Value

17、s clarification in change“假说:社会的快速变化必定带来传统价值观的削弱和现代价值观多样性的增强。 核心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孩子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Erich Fromm,1945):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亲子关系模式,家庭成员独立精神的培养和生活方式互动的频率和强度影响着现代高职学生的性格,使他们不断强化独立意识,在一些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前卫性更多地具备了理智、冷静,而不是情绪化,从人性的角度和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对自身应有权利的重视和自我情感的尊重,而不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压迫和束缚。

18、高职环境下的师生“双向不认同”: 学生对高职院校的选择仅仅是“就业” ;只是满足了马斯洛(Abraham Maslow) 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生理需要,这时占上风的价值观必定是工具主义性的(instrumental value)-遵循直接有利原则;而教学活动是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实现更高层级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老师提倡的是内在的价值观(intrinsic value)-不计得失而均予遵9循。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 高职教师要尊重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包容价值观的多样性,挖掘和鼓励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认同

19、,形成共识。 (2) 高职教师要具有跨越不同思维方式的能力,避免由于期望值的违背(violation of expectation ) (Stella Tingtoomy, 2008)而带来对外群体(outgroup)所产生的刻板(stereotype)引发的歧视与偏见。 (3)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将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5. 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 pps 统计软件的分析,得出了高职学生在某些方面偏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维度的结论,并对其偏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

20、究属于探索性,在样本规模、问卷内容、测量工具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今后宜对高职教师进行价值观调查以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参考书目 1 楚 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 人民出版社 2010. 75-89, 127-147 2 杜维明.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 M 人民出版社 2010. 90-1093, 221-229 3 Edward T. Hall. Beyond Culture M The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0. 52-137 4Edward T. Hall. Silent Language M The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

21、p 2010. 48-104 5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M SDA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146-160 6 Geert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 中国人民大学 2010. 6 P43-73;P131-134P176-179;P222-224, P384-385 7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

22、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41, 79-370 8 Jonathan Friedman. Culture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 M SAGE Publication 1994. 26-66 9 Judith N. Martin Thomas K. Nakayam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66-227; 10Richard E. Nisbett.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M Free Press 2004. 7-13, 26-38. 48-123 11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M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03. 19-72, 183-2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