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18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用模糊分类新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语用模糊分类新解摘 要:语用模糊现象在言语交际中越来越普遍,并逐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前人关于语用模糊分类问题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主客观双重角度出发,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语用模糊进行全新的理论分类,希望能够扩大语用模糊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开展实践应用和沟通交流。 关键词:语用模糊 客观 主观 一、引言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言语交际过程中十分普遍的语用模糊现象也值得语言研究者们深入探讨。最早对模糊性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 Charles S. Perce 在 1902 年对模糊性下的定义。他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

2、对这些状态进行很认真地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某个命题,这个时候这个命题是模糊的。 ”(Ballmer & Pinkal,1983:2)到了 20 世纪中期,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沙夫(转引自石安石,1993:57)提出:“在客观现象中,在语词所代表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交界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所谓的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 。20 世纪末,中国语言学家伍铁平(1993:1315)在其著作模糊语言学中谈到:“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2谓的模糊概念 。 ”同时期陈治安(1997)和何自然(2000)也

3、分别对模糊做出了界定:“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符号与它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不确定性。 ”;“模糊概念就是表达命题真假之间存在界限不明的延伸。 ” 上述学者给模糊性或词语模糊下定义时,都仅仅考虑到的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或词语本身由于有限而造成的模糊性,没有考虑主体人参与而造成的模糊性。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最大区别一样,考虑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人的参与,一切都活了起来,不仅仅因为人本身的因素,还因为交际中动态具体的语用过程。本文在对前人关于语用模糊分析的基础上,从主客观双重角度出发,有机地结合两者的关系,对语用模糊的成因和分类进行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对

4、读者在语用模糊的分类认知上起到一些作用。 二、语用模糊的前期分类 国内关于语用模糊的分类研究时间不长,语言学研究者们也是在各自领域内各展所长,主要的学术分类有:消极模糊和积极模糊;故意模糊和非故意模糊;客体模糊和主体模糊;自然语言模糊和语用目的模糊等等(翟学凤,2007;赖小玉,2006;谢福霞,2005;范武邱,2007) 。这些分类是从自然语言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解释语用模糊,虽然内容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领域内具有很强的解释性,但是也有可以完善的地方。下面介绍语用模糊的三大主要分类情况,其它各种分类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一)积极语用模糊和消极语用模糊 3从认知语用的视角来看,关联性

5、可以对语用模糊交际起指导和解释作用,但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Sperber&Wilson(1995)认为人们在说话和理解话语时,总是在遵守关联原则。对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1.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产生,是否意味着交际方违背了关联原则?2.如果说语用模糊并不排斥交际的关联原则的话,那么其关联性又是如何来解释语用模糊的呢? 在此问题基础上,翟学凤(2007)把语用模糊分为两种: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前者主要源于认知、表达及意义映射的模糊性。后者则主要是出于交际策略和语境效果的需要。 人类的交际存在着可变性,也就是说交际具有不可预测性。从关联理论来看,推理机制只能使交际成为可能,但却无法保证交际成

6、功(熊学亮,1999:90) ,因为说话并不等于直接传递交际意图,意图从源认知域到目的认知域的意义转化,需借助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调整、意义显现及关联推理等思维机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语用模糊。这一类情况被归为消极语用模糊。它主要源自认知机制和思维机制的模糊性,也源自语用化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可变性。 积极语用模糊是交际人的一种语用策略,即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传递某种或数种言外之力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Sperber & Wilson(1995)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言语交际是生成现象和解释现象的过程,符号只是提供某种信息方向,协助调整交际

7、双方的互有认知环境,以便在双方的心理表征(认识)之间产生某种相似性,从而带来交际效果。可见,言语交际实4际上是意图的交际。积极语用模糊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交际的这一特点,让交际双方通过语境的信息补缺和推理修正作用,在推理中建立起语境关联,使意义得到显现。积极语用模糊调节了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凸显了语境效果,大大增加了交际的动态性和丰富性。 积极语用模糊和消极语用模糊的分类是从人的认知机制和主观意图出发,强调了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但是这种分类忽略了大千世界本身存在的客观模糊性,因而无法对语用模糊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 (二)客观实体模糊、自然语言模糊和主体参与模糊 谢福霞(2005)从语用模糊存在

8、的原因出发,把模糊分为三大类:客观实体模糊、自然语言模糊和人为参与模糊。她认为客观世界中有些事物本身缺乏明确的界限,是构成模糊性的一大根源;语言模糊是由于词语的相对数量相对大千世界的绝对数量,是符号和所指之间的比例失衡造成的,而人类自身认知模糊性造成的无意识模糊和人类为达到某种语用效果在特定语境中故意采取的有意识模糊是语用模糊的灵魂。 谢福霞(2005)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方面存在的模糊性出发,对语用模糊进行了全面分类和分析,是语用模糊研究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三大类语用模糊在具有明确界限的同时,也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因此,语用模糊在分类时要注重分类依据,不能割裂彼此之间的互相关

9、系。 (三)自然语言模糊性和语用目的模糊性 范武邱(2007)认为,模糊语言研究应该涵盖自然语言模糊性和语用目的模糊性两大板块。自然语言模糊性是指事物本身(符号所指对象)就模糊,不能用数字或二值逻辑来表示;语用目的模糊性则指符号使用5者对所指对象有意识地模糊处理,即无论是表达情感抑或状人写景,并不把着眼点落到实处,而是有意识的用模糊手法去追求贴切、绵渺、传神的表达效果。 范武邱先生从符号和符号使用者入手对模糊性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和分类。但是符号本身具有的模糊性没有在分类中得到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语用模糊分类新解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语用模糊做出了全新的分类,从成因上可以

10、分为三大类:客观语用模糊?主观语用模糊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模糊,并利用下张图表对语用模糊分类和各类别之间的关系作出阐释。 语用模糊分类图 注:图中的、四个箭头指的是符号使用者通过模糊客体中的符号(或所指)或者模糊主体中的符号(或所指)四种方式来达到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模糊。 (一)客观语用模糊 客观语用模糊包括客体语用模糊和主体语用模糊。客体语用模糊可以分为客观实体本身的模糊性相对应的信息模糊(即符号所指模糊性)和语义层面上的语言模糊(即符号模糊性) 。 1.客体语用模糊 客观世界有些事物本身就缺乏明确的界线,是由连续体组成的。古希腊麦加拉学派(Megarian)的欧布里德(Eublidies)

11、提出的“连锁连6理悖论”中的“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就是经典的例子。他问:如果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谷粒同样不能成为谷堆,如此反复递加,谷堆仍然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谷堆是由谷粒一粒一粒地堆积起来的,到底堆到第多少颗谷粒才算是变成谷堆了呢? 欧布里德以此来证明人们在常识中所作出的“多”与“少”的区别是没有界限的。因此,客体本身的这种模糊性对应了相关信息的模糊性,即语言符号所指模糊,是构成语用模糊的一大根源。 语义层面上的语言模糊指的是词语的有限数量对于大千世界的无限数量,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指之间比例失衡造成的。语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客观实体是无限的,用有

12、限指无限就需要把客体归类?划定范畴,所以语言模糊就是语言能指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例如我们经常使用“a little,a bit,somewhat”或是“about,approximately,at least”等限制范围或限制程度的模糊语来表达语义。 客观实体本身的模糊性相对应的信息模糊和语义层面上的语言模糊表明客体语用模糊的产生不依赖于语境的产生,不管是否有语境,它都不能产生确切的意义。 2.主体语用模糊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长和发展都存在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每个时代都有认知领域的进步和扩展,也有局限和不足,对于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体上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个体的人类之间由于年龄和教育

13、背景的不同也存在着认知差异,而概念和经验也是不完整的。所以,人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机制对于具体的符号所指信息有其固有的模糊7性。 同时,人类在将自己的意图进行语用转化过程中,需要将意图信息呈现为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也因受到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机制的不同呈现模糊性和差异性,也就是说,人类在语言符号表达上也因其认知上的局限性而具有模糊性。例如:“Peter is bald.”说话人知道 Peter是一个全秃,可当他随意用“bald”这个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去追究)词的确定含义,所以当他将“bald”这个概念投射到目的认知域时,就引起了语用模糊:Peter 的头发到底是全脱还是稀少?可见

14、,由于语言表达的随意性和局限性,语用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模糊,它不受交际意图的制约。 本类别下的主体语用模糊有别与下面提到的主观语用模糊,这种模糊不是有意的行为,也不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意图和目的,而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个体思维中或在意图语用转化过程中的无意识行为。 (二)主观语用模糊 这里提到的主观语用模糊是建立在客体信息(即符号所指)明确,语言表达(即符号)清晰且个人认知充分的基础上,是个人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话语或避免准确陈述信息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借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前提条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种主观意识行为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 第一,个人是特定

15、语言沟通效果的追求者。 第二,在特定语境下有不同的语言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第三,个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8第四,个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沟通效果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符号使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的沟通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沟通效果。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常使用:“I think,I wonder,probably,seem”等表猜测的词来模糊语义,以达到委婉含蓄、缓和语气的功能。此外,说话人还会使用“according to,it is said that,somebody says”等非人称结构或第三人称结构的词组使话语更具客观

16、性,同时降低承担自我风险责任,取得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诉:个体人类使用主观语用模糊是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一种有效沟通策略。这种策略是从保护或获取自身利益出发,以安全性为原则,降低风险责任,谋求沟通效果最大化。 (三)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沟通中一种动态具体的语用过程。在很多语境下,它都不是单一的客观模糊或主观模糊,而是两者的结合体和交融体。吴涌涛(1993)说:“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模糊性应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正好说明模糊产生的根源不仅存在于客观(符号所指对象) 、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 、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 ,而是客体和主体在语言中相碰撞的结果。

17、 ”个体人类(符号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有意地模糊客体中的符号信息或符号所指信息,或者在语用化过程中模糊自身的认知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沟通目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模糊通常会有三种情况:a.客体信息模糊,主体认知充分和主观语用模糊结合;b.客体信息明确,主体认知缺失和9主观语用模糊结合;c.客体信息模糊,主体认知缺失和主观语用模糊结合。这三种情况可以通过图表加以说明。 上图中的 a 指的是客体语用模糊和主观语用模糊两个椭圆相交集的部分;b 指的是主体语用模糊和主观语用模糊两个椭圆相交集的部分;c点是三个椭圆相交的部分,笔者认为此种情况较为罕见。下面举例说明:(1)As you will und

18、erstand this will take some time,but we are confident that we should be able to get our materials and deliver consignments to our customers by next month.(你方可以理解这将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是我们相信能够得到原材料并在下月之前把货物运到客户。 ) 例(1)中,说话人在对交货延期充分认知的情况下,主观上希望淡化延期交货的不良后果,同时客观上准备原材料的具体时间也不明确,造成了客体语用模糊和主观语用模糊相结合的情况。 (2)I understan

19、d that you placed an unusually large order with us yesterday, and I am writing personally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of your continued confidence in us. (我了解到你方昨日下了一份巨额订单。我个人要特别感谢你方对我们一直以来的信任。) 例(2)中,说话人事实上已经很明确了解到订单的具体数量,但是由于在信函中不方便透露商业信息,所以在语用化过程中自然地使用了“unusually large”这类词,完成主体语用模糊和主观语用模糊相结合10的过程。 (3

20、)We think that a slight alteration in our proposal may meet with your approval. (我方觉得对这个提议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可能就会得到你方的认可.) 例(3)中,说话人对“slight”的具体程度心里也没有底,由于客体信息(alteration)的具体内容不明,主体认知上又有缺失,所以说话人主观上有很强烈的语用模糊愿望,导致他采用“think,may”等模糊词语来缓和气氛,维护自身利益,以达到安全沟通的目的。 与客体语用模糊不同的是,主观语用模糊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模糊非常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模糊会产

21、生不同的含义,达到不同的沟通效果。 四、结语 这些年来,语用模糊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学者对这本领域的研究各有所长。本文在借鉴语言学界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之前的语用模糊分类做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从主客观的双重角度出发,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语用模糊作出一个全新的分类,希望能够扩展读者对语用模糊分类的认知水平,促进交流和沟通。 本文只是对语用模糊做了理论性的分类研究,没有深入具体的语料分析和归纳,对于主客观相结合语用模糊的程度也需要进一步量化和阐释,希望在今后的学术工作中能够进一步研究语用模糊各个类别中具体语料的应用,以此修正和完善语用模糊的分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具身认知方式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