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扎实推进中国当代史研究摘要: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学术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制度化的读书,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写作锻炼、预答辩、修改定稿五个环节上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得到十个方面的提高。要正确认识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划清它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与现实社会若即若离,与现实课题亲密接触,不断提高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公信力。要正确理解社会史的学术内涵,科学设计选题,从资料工作开始,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中国当代史;历史知识;学术公信力;社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671-6604(2013)04-0024-10 李文:李良玉老师是我们研究所非常熟悉的一位老师,应当说是我们当代史研究的前辈。您不单做民国史,还向下延伸到了中国当代,在当代史方面卓有建树。更重要的是,您培养了一批人。您的学生很多我们也很熟悉。比如,叶扬兵,当初我负责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时候,小叶就给了很多支持。 (李良玉老师:他现在是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今天晚上来见您)我们注意到您带着学生一起研究社会史,所以我一直有个心愿,能够当面向您请教。 2我们这个研究室是 2010 年才成立的。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来有 4 个研究室,现在扩大到 6 个,把社会史单列出来了。这次来的这几位都是研
3、究室的成员。还有一位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是室里唯一的女士。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受了点伤,就没能出来。 这次机会非常难得。相隔这么远,能抽出时间,能碰到面,有这么个机会,非常不容易。我们到上海做国情调研,是结束之后特意过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您请教。 您知道,当代社会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在构建之中,比起古代和近代社会史还差得很远。即便在当代史或者说国史研究领域中,它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而且,我们研究室多数人都是半路出家。比如,我原来是做经济史的,现在可以说是硬着头皮承担任务,明年年底就要拿出社会史的简史,这还是很有难度的。我们研究所“规定动作”比较多,不像您带学生可以自选题目、按
4、部就班。有时候,我们还是要搞一点速成,这就更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 李良玉:我先介绍一下。这位是尹涛,是我的博士生。王小平,博士生,你们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位是周倩倩,博士生。这位是史星宇,硕士研究生,她的硕士论文做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春节前,有一篇文章提交江苏省社科联的学术会议交流,得了一等奖。 (李文老师:您的学生都很不错。您以前给过我书,有的书也给同事们看过。我发自内心特别崇拜您的一点,就是您带学生的方式。这很难复制)这是由于同学天赋好。 (李文老师:我在当代所曾经说过,怎么当好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一定要看李老师的书) 3李良玉:李文老师和你们几位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有点诚惶诚恐。
5、李文老师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准备一下。我实在不知道能谈些什么,就结合我们这里的一些情况,说四个问题:第一,系统训练是推进学术进步的基本方法;第二,认识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第三,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第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这是最近两天粗粗地列的几个要点。现在是答辩高峰,从明天起直到 26 日,我有三场答辩会。还要评审国家规划办的一个课题、教育部的两本论文,加上这些答辩的论文,工作量很大。所以,准备很仓促。另外,我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有点班门弄斧。说出来的话,可能错误很多,请你们多包涵。 第一个问题,系统训练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方法。 我把这里同学的学
6、习情况,总结为制度化读书。什么叫制度化读书呢?这是一种紧紧围绕完成博士论文,通过基本实践环节上的系统训练,实现史学素养明显提高的读书方式。读书有许多类型、许多方式,制度化读书是一种类型或者方式。对这种方式,我想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读书应该是一种自主的行为,不应该有制度化的约束。在博士生的教育中,制度化读书,学术界、教育界似乎没有这样的提法。这是根据我们十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我在柳叶集?序中曾提到过。这里所说的基本的实践环节,根据做博士论文的情况,包括确定选题、开题报告、写作锻炼、预答辩、修改定稿,实际上是做博士论文的 5 个关键。学术训练就围绕这 5 个环节进行。史学素养的明显提高,是训练的结
7、果,而不是4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要落实到博士论文上去,训练的全部成果都要在博士论文的质量上体现出来。 在这里,要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说我们这儿的博士论文怎么好。和一些好的论文相比,我们的论文还有很大差距,但同学有收获。是作者自己纵向比较,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造成了比较好的状态,这就够了。至于同学论文的水平,作为导师我不能评价。 我曾经说过,衡量博士论文初稿有 3 个标准:成熟度、水平度、满意度。我们只采取一个标准,即成熟度。成熟度是指初稿成熟的程度,也就是说,收集到的材料有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通过材料和作者的解释有没有把主题揭示出来,初稿的整体面貌有没有基本达标。水平度是指初稿达
8、到的学术水平。这不作为考核标准,因为不好衡量。作者自己觉得很好,李老师觉得很好,但学术界认可吗?别人认可吗?同时,导师评价学生的论文,也要实事求是,不适宜只说好。进一步说,同样的材料,拿给李老师来写,也许还达不到同学的水平。水平度应该由别人去考虑,由后人去考虑。但是成熟度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它只是一个相对于材料、相对于选题的指标。满意度是指李老师对初稿满意的程度。这也不作为考核指标。有的论文李老师可能不是十分满意,但是当初开题报告、提纲是李老师认可的,凡是这种情况,一律算数,不会赖账。只要开题报告和提纲是我认可的,做出来大差不差,七不离八,一定会让同学答辩。老师要讲信用。当然,要李老师点头很不容
9、易。有的提纲修改了一年,最长的花了 14 个月。这些材料收在我们的参考资料里,各位可以看看。资料收全了、核心概念出来了,开题报告写好了。最后就5是反复磨提纲,直到我觉得可以了,才能开始写作。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文章,李老师不太满意,短期又改不出来,当然要给他答辩。因为同学等着拿学位,找工作,领工资养家。 (王小平拿来七本参考资料给专家)否则,出尔反尔,让同学承担责任,这不合当老师的规矩。 这些资料,是同学读书期间的读书报告会记录、开题报告、学习笔记、通信等材料汇编起来的。我们对外不提供,也不散发。过去发给同学之后,同室其他同学一般能看到,所以有些影响。近两年有个别赠送。去年中央党校高中华教授要跟
10、我做博士后,过来的时候看到了,要去一本,后来又打电话要了一本。他是钟霞的硕士研究生同学,曾经读过钟霞的“博士论文札记” ,知道一些我们这里的情况。今天提供给你们看一下。 对论文的初稿,我们有 6 个评价标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文字简练、使用材料正确、论点恰当、注释准确。如果论文能达到这个水平,同学的学术素养当然有提高。具体说来,通过训练,要使同学在十个方面得到锻炼。 第一,怎样树立学术研究的质量标准。博士论文要具有标志性、样本性和不可逾越性。标志性是说论文要在它所研究的领域内有代表性,经常被人提到,为人所注意,不会自生自灭。如果作品写出来没有人看,甚至自己都不愿意看,那就没有写的意义了。样本
11、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术界很少有人注意。样本性,就是选题、资料、阐释是统一的,是一个完整的个案,不东拉西扯。这一点必须坚持。现在很多所谓论著,内容庞杂,东一榔头西一棒。送给各位的城郊农民的现代化:扬州市何村调查和当代中国农民办学研究:大别山区宣村小学考察两本6书,使用了一个村的档案和一个小学的文书,把问题讲透了。这就是样本性。这三个“性”是很高的要求,很难达到,但必须作为目标提出来。第二,怎样选择课题。不会选课题,就做不出有价值的论文。课题有很多种,比如,重大课题,热点课题,前瞻性课题,等等。同一批材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不同的切面,提炼不同的课题。具体做法上,有的是大题小做,有的是小题大做
12、。选题不同,做法不同。 第三,怎样找材料。同学要花大量时间泡档案馆,或者进行田野调查。同学在档案馆要待一年,甚至一年半,天天过去看资料。我们和档案馆有十几年合作关系,并且有很高的信誉度。凡是用档案写的论文,都严格遵循学院化的方法,坚持学术化的路线。利用档案写论文最好不要引起纠纷,否则,以后永远不要想再进档案馆查资料。周倩倩的博士论文,做 20 世纪 50 年代江苏盐业的公有化过程。她在档案馆看了大量档案,最近又让她到淮北盐场去了一趟,目的是找点实地感觉,帮助理解材料,把论文做实。有个同学做苏南土地改革,材料很丰富,别人恐怕很难找到新材料再做,可见找材料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找材料有两个基本的方
13、法:一是先有思路后有材料,一是先有材料后有思路。先有思路后有材料就是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很熟悉,知道怎么解决。那就可以根据需要,估计什么地方有什么材料,去把它们找来,再把思路理出来。后者比较容易理解。把材料弄到手了,然后分析材料,形成思路。两个方法都可以用。但是,第一个方法对年轻同志来说有难度,因为他们常常知识背景不够,不知道要研究的课题需要7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的来源可能在哪里。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同学和我接触比较多,所以这个方法可以用。 第四,怎样确定主题。材料到手之后,就要分析它们有什么用,从中可以确定的主题是什么,论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有明确的主题,才知道材料往哪里用。
14、光把材料铺开来并不是论文,要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 第五,怎样列提纲。主题确定之后,要把提纲完整地列出来。列提纲是把要讨论的全部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并且合理分布这些知识点,形成文章的完整的论述体系。 第六,怎样提高写作水平。现在学校规定读博士必须发表论文,而且要发在指定的刊物上。这样的规定很荒谬,我从来不赞成。但是,同学练习写文章很重要,入学之后一般都要抓。有的是把原来的硕士论文拿来修改、提炼论文,有的是指定专门写一篇文章,有的是博士论文动笔之后抽取初稿内容形成文章,等等。 写作锻炼很管用。这一关顺利过去的,博士论文初稿的成熟度就可能好一点;写作关没有过好的,论文初稿的成熟度有可
15、能就差一点。 第七,怎样修改博士论文初稿。论文初稿写成后,如何修改很有讲究。这一点,要有完整的规范。我的李良玉史学文稿一书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如何修改论文初稿。这是经验的积累。 第八,怎样分析评论别人的作品。所谓会分析评论作品,是指能看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能提出改变缺陷的适当办法。拿到一篇文章,能否讲出它的价值和问题在哪里,是一种水平,经过训练才能得到提高。 8第九,怎样选择参考文献。做博士论文要参考现有成果。参考什么是有讲究的,甚至列举参考文献都有讲究。对此要有严格的规定。参考文献要筛选,有学术劣迹的专家的作品,不容许列入参考书目;著名专家的意见要推敲,如果不对也不能引用。 第十,怎样开展学
16、术批评。要非常重视学术批评的作用。论文初稿写成后举行预答辩,不准表扬,不准说好话,只能开门见山地谈问题。同学提出任何意见都不准当场反驳。只有批评的自由,没有反批评的自由。当然,事后要甄别,正确的采纳,不正确的不考虑。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挑毛病的人畅所欲言。这种“挑刺” 、 “批判”很有用。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好的风气形成了,辨别能力提高了,问题找出来了,改起来也就容易了。一开始有面子问题,后来慢慢习惯。这样的风气很宝贵,很难养成,但不能到处套。 这些训练方法,是博士生教育应当注意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我想,不仅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其实,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本科生的教育,这些方法也可以借鉴。
17、当然,由于硕士生、本科生的专业目标不同,训练方法也要有分别地简单一些。 第二个问题,认识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 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考虑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问题,也就是说,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当代史。我认为,历史本身是一种知识,它分为三个层次:客观历史知识、国家知识性质的历史、民间知识性质的历史。客观历史知识是专业研究人员按照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阐述历史形成的知识。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尽可能纯粹的客观知识。国家知识性质的历9史,是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或功能的,或者说,与国家意识形态有联系的历史。不仅历史学,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学等学科,都跟国家意识形态有联系,或者说,国家意识形态都要从这些学科吸收
18、一些内容,来构成国家的知识体系。国家不是抽象的,有自己的政治意志,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且必然要在社会生活中贯彻下去。所有国家都有,西方国家也一样。民间知识性质的历史是普通大众对历史的了解,它与地方文化、地方传统、地方教育、地方民俗有关。 客观历史知识和国家知识性质的历史,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就是一致性,区别就是差异性。某种意义上,一致性在于真实性,差异性在于政治性。纳入国家知识的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当然有一些反动政权,伪造历史,抹杀历史,篡改历史,那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希特勒论证日耳曼民族如何优越,犹太人如何应当被消灭,那是反动理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一般说来,国家宣扬的历史必须真实,否则没有公
19、信力。 它们不一致的地方,我认为有三条: 一是专业性与政治性。历史研究是一种专业工作,但国家知识只从历史吸收那些政治性的内容,以服从构建意识形态的需要。这里说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正面的概念,任何国家都有意识形态。 二是完整性和选择性。专业的历史研究追求完整性。比如,研究中华民国史,民国历史范围内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研究,没有任何限制,但是国家知识吸收的中国当代史内容,不要求完整性。它只需要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内容。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去年报道美国一个海豹突击队队员出版回忆录,美国政府表示批评,认为泄露了国家机密。突击队员退10役前的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什么时候可以披露,涉及国家利益。前苏联的历史很长时期
20、是在意识形态控制之下的。比如有材料证明,列宁早期在俄国发动革命,接受了德国的资助,这个材料在前苏联时期是不可能公布的,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沙皇一家被处决的情况,也一直到20 世纪 90 年代才公布。斯大林实行独裁的情况也是他死后才逐步得到揭发。中国也是如此,党的历史上很多事情,也是“文革”结束之后才慢慢披露。这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选择性。 三是探秘性和禁止性。专业的历史研究,对于历史的奥秘,鼓励探究,说明越多越好。但国家意识形态会设立禁区,有禁止项,很多问题不允许讲。越是专制的国家,禁止项越多。 历史知识和国家知识的历史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它体现在:第一,历史知识是国家知识和民间知识进步的基础。专业的历史研究越深越透,给国家提供的有用的东西也就越多。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进步很大,历史知识更新很快,这就推动了历史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专业教育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各界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了解的进步。第二,历史知识是国家意识形态进步的前提。社会的进步,要求意识形态不断进步。国家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转型,现在,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有落后性,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历史研究应该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进步和民间知识的进步提供条件。 第三,历史知识是检验国家政治现代化、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