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46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的意义 1.国家教育战略转型期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时期转为大众化时期。如何让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挖掘自身内涵、强化质量关,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各实施高等教育的高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十二五”时期,对于研究生这样一个高层次受教育群体,国家教育战略作了明确规定,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支撑研究生教育。由此可见,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必要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呼唤。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是点燃人类激情的火

2、种。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更需要无数次的实践挣扎和经验总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语道出我们很多教育者不愿面对的事实: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有较大的发展。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1 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至今已经培养了很多研究生,但有多少研究生能够站在创新的前沿、为世界和国家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呢?其实还是有相当多2的研究生具备创新的潜力,但因为缺乏行业前沿的指导和实践的历练,后来也淹没于茫茫人海当中。通过将有一定

3、理论基础的研究生送到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实践,与优秀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的直接接触,展望业界最前沿,激发创新的动力,找到前进和研究的方向,为创新埋下饱满的种子,在适合的“土壤”里也许就能够“生根发芽” ,成为祖国的创新人才和栋梁。 3.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最根本特点是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眼高手低”在当今的研究生群体里显见。满腹经纶却在实际应用中捉襟见肘,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头脑和胆识,权变意识淡薄。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给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平台,给予其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凸显“应用型”这一特征大有裨益。 4.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4、量的需要 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研究生培养也不例外。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涉及到很多因素,外因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等大环境的影响,内因则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学科建设层次、导师队伍、实验设备等软硬件条件的支撑。根据内外因的原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而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当中,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将学校和行业相对接的培养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建使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得到扩大和充实;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在校研究生和校内导师开阔3了行业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研究生在行业实践中和知识交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自身

5、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国内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现状 近些年来,应社会需求,各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中,都对实践环节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而且基本上都把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修环节之一。但很多高校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是在一种非正式组织熟人,如导师或学长甚或亲朋好友的介绍下进入某单位完成的。这种状况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研究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的加强,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实践单位对于研究生实践评价的真实性是否可靠;没有关系的研究生面临着寻找实践单位的困难;在校外实践的研究生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学校对于研究生在外实践期间有可能出现管理“空档” ;校内普通导师接触杰出优秀企业的机会相对稀少等

6、。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熟人介绍式的参与社会或行业实践已经不适于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情况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基于学校对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考虑,抑或出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都必须建立一种组织或纽带,促使研究生和校内导师与行业接轨,研究生培养基地于是应运而生。 国内一些具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率先开始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并且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良好反馈。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多,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纷纷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一时间,研究生培养基地似乎成为新形势下培养高层次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和环节,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知名4度和多寡甚至

7、成为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力体现。从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创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无论是从政策实施上,还是从效果的评估上,都值得肯定和借鉴。这三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分别是:一是政府主导型,以上海最为典型;二是服务县域发展型,以安徽最为典型;三是特色管理型,以湖南最为典型。而无论是上海,还是安徽或湖南,这些区域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呈现出以下特点: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建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上海、安徽和湖南等地的高校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过程中,政府的不同部门均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上参与和支持。上海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尤

8、为明显。2005 年,上海市学位办提出建立“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在市级层面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的设想1。为了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上海市教委以“产学研联盟实施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研究”为题专门进行研究;2005 年 7月,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科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和市知识产权局 9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见 (沪教委高200555 号) ;2007 年,9 部门又就进一步推进“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含“上海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 )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沪教委高200722 号)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9、给地方高校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高校积极主动走进地方政府或各行业著名企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5新途径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支持下,上海、安徽和湖南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层次和办学定位,纷纷“选择合作伙伴,积极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和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2,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工作效果明显。具体说来,华东师范大学代表了现在全国各地高校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主要模式依托自身实际,与行业、有关地区及单位签订协议,建立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增强本校研究生的竞争力;而安徽大学则主要是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如怀宁县人民政

10、府、太湖、舒城、巢湖等地方政府联合培养、共建创新基地的方式,将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使研究生在深入基层和服务县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湖南科技大学来说,它的特色在于其在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重视过程管理,强调建设理念的形成、培养过程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无论哪一所高校,通过哪一种形式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都在诠释着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 3.企业热烈响应,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企业、高校共赢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建,除政府的支持外,关键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是否强烈。随着各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校有关研究生培养基地政策的推出,一

11、些企业逐渐改变了以往被动地等待高校找上门合作的态度,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积极为高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企业、高校共赢。以上海为例,截至 2008 年底,有 25 家企业单位递6交了建立“联合基地”的申请报告。这些企业中已有 73 名副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被高校聘为研究生导师,他们申请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分别达到 900 名和 180 名;培养研究生的学科领域涉及冶金、材料、数字化、计算机、汽车工程、微系统、生物、分子学、食品加工、养殖与种植、管理、物流、教育、文学与传媒、新闻学、电影、中药学等文、理、医、工、农、管理各门类的 50 余个学科领域。3 4.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高层

12、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效较为卓著 研究生培养基地一经建立,与行业相对接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即初步搭建成功,并在学校和基地的共同管理、协作下,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卓著功能通过实施“双导师制” ,学校和基地(企业)导师共同为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并组织论文答辩,使研究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互补,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研究生培养基地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我国教育战略转型期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在我们的目光一直投向它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光

13、环效应和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进一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保证。 1.研究生培养基地良莠不齐,部分基地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转型的情况下,各高校为增强本校人才的竞争7力,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使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很多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对于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985 工程” “211 工程”等学校来说,与大企业强强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相当于给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插上”了一双翱翔的翅膀,无疑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活力。但是,对于一些普通高校来

14、说,由于定位于教学型和其他某些因素的局限,如果不能依托于特定行业的话,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是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学校有不少数量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却不能够和那些基地深度合作,甚至个别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对外宣传的影响力而在名义上存在,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各地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良莠不齐,部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统一和有效的管理不足,各地各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资源缺乏共享 由于意识到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各高校竭尽所能,寻找和创建能够属于自己的基地。从全国各高校创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总数量来看,也许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15、。但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唯我性”和“排他性”日显突出。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和有效的管理、调度,与其他高校之间缺乏共享,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3.重前期联合,缺后期沟通 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前期,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企业,都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但在研究生进入培养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磨炼8和培养时,基地和高校的沟通相对显得较为匮乏。一方面,基地领导层和高校相关领导层对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的权限也不是很明确;另一方面,基地导师和高校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彼此对共同指导的研究生在思想、科研、实践等各方面进展的信息掌握不对称。由此出现从管理层

16、到基层沟通的欠缺,违背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的初衷,最终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预期目标的落空。 4.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师资管理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导师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更好地推进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部分高校都会聘请与本校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高职称技术人员或领军人物充实到本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当中,实行“双导师制” 。然而一般情况下,培养基地的人事制度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存在根本的区别。因此,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基地导师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和考核、提高基地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成为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所发

17、挥作用的评估机制不到位 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对于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究竟发挥着或者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而言,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没有高校制定过相应的评估机制,一般均是泛泛地评论或者笼统地概括总结,没有从相应的观测点或者评价维度来对每一个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作用进行详尽的解剖和阐释。最终的结果是一般情况下,只要和某个单位建立了培养基地关系,就基本上会一直维持下去,至于在这个培养基地上的产出是否大于投入、这个培养基地在本9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原本应该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多少人去追究。 对策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建,是我国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

18、量的需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的新途径,是响应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育人环境适度转变的呼唤。针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如何从政策、经费和人力等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支撑,将关系到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 1.由教育部牵头,在政策上提供支持 目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相关政策或者管理办法大部分都是从各个高校的层面出台的。一方面,各个高校情况不一样,所出台的政策多从自身出发;另一方面,各自为政创建起来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参差不齐,而且无法在更为广阔的层面共享。如果能由教育部牵头,在宏观层面上出台一些关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的指

19、导性政策或战略性方案,如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根据本省市行业、高校各学科发展情况, “合并同类项” ,成立以学科分类或以行业划分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统一调配相关资源,使各高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相应的资源;同时,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到同一个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学习,有助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改变单纯依靠学校自身推动研究生培养基地创建和运行情况。 2.由各省市财政部门,在经费上提供保障 近几年,国家一致呼吁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但由于各种原10因,目前各省市在教育方面投资的经费不均衡。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建,除了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外,也需要经费的投入。有些高校由于经费原因,研究生培养基地迟

20、迟不能建设到位。因此,各省市财政部门应在经费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高校有较为充足的经费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中。 3.由基地和高校共同努力,在管理上寻求突破 管理体制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研究生培养基地也不例外。在研究生培养基地中,主要涉及基地和高校两个利益主体。如何从管理制度上入手,促进基地和高校双方之间的沟通,提高双方彼此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充分联合和共赢” ,需要基地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基地和高校管理层之间的对话。针对基地和高校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对话,促进合作。比如,对于企业、高校的高层领导,可以通过高峰论坛等形式,从而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层,可以定期召开“培养基地”范围的工作研讨会,通过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帮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思考联合培养工作;对于从事实际操作的企业导师,可以组织统一的上岗培训,使他们熟悉和了解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切实履行职责。 第二,加强对基地导师上岗的培训和后期考核。基地的导师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指导和管理研究生方面,需要高校在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