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48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摘要:郑珍古本序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大学如何从古本到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再到后世诸改本“纷纷益不可胜记” ,以至成为笑柄。然见邻水甘秩斋大学说 ,不仅赞叹,以为虽“又一新异本” ,实与王守仁大学古本序 “大义复不相乖忤” 。郑珍遂表彰王守仁“复古之功不可没” 。守仁复古本之思萌自龙场,经多年思考和反复论证,于正德十三年刻古本大学序 ,正式公布了他表彰古本正当性的观点。 关键词:王守仁 朱熹 郑珍 大学古本 改本 章句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78-85 郑、莫、黎三人及其思想,曾被人称之为黔中王门最后

2、的余波,虽然他们未能如黔中王门发展的高潮期之孙、李、马那样,为后世留下高深厚重的哲学著述,但亦并非如人们通常所了解的那样,仅仅游历于“辞章之习” 。作为黔中王门最后的余波,郑珍的几篇小文章,如甘秩斋序 、 跋 、 阳明祠观释奠记 ,尤其是古本序 ,似有超乎“辞章之习” ,而近于心性论之意蕴的倾向。郑珍在古本序中,开宗明义,明确了称为古本的大学所据本,描述了如何由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 ,乃至其后“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之乱象,如何又有王守仁挺而表彰古本大学 ,继而发出“是故王文成、李文贞复古之功不可没也”的感叹。 2一、从二程到朱子:大学改本到大学章句 大学本

3、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其原文如郑珍所指,系“汉河间献王后苍所传、郑康成所注” ,人称古本,辑于唐孔颖达礼记正义 。此古本由汉至唐千余年,到了北宋,掀起一疑古之风。疑古的内容实质是疑经,而疑经则是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欧阳修是提出疑经问题的第一人。 大学原文面貌如何,汉唐所传古本字里行间,有否脱文错简,遂成为有宋以来儒家经典文献学中一个聚讼不已的著名公案。针对大学原文的疑古之风先起于二程,虽说对儒家经典学 、 庸 、论 、 孟的重视是从韩愈时代就开始了的,这几部经典的逐渐凸显的确经历了一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到了北宋,它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单独拈出,也越来越多地被尊崇,并被竭力解释出其中的深刻新意。针对

4、大学 ,程颢就曾说过:“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程颐也说:“入德之门,无如大学 ”,他们的学生“程门立雪”的杨时也指出“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 ,视大学为学者之门。 大学中有很重要的“三纲八目” ,即“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三项基本原则和“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八项方法,以及围绕“三纲八条目”而展开的诸多文字。因为意识到大学对于士子的重要性,二程兄弟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同时遂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发见,即认为大学古本存在错简。 先看程颢对古本大学的具体态度,诚如郑氏所言: 后明道程

5、子以诚意章有错简,遂移康诰四条、汤盤四3条、 “邦畿”三条次“则近道矣”后,移“瞻彼” 、 “於戏” 、 “听讼”三条次“节彼南山”后。 记录在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中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算得上是首开“大学改本”之先例。接下来是他的兄弟程颐的态度,反映在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郑先生阅后概述道: 伊川程子则移“康诰曰至止于信”至“知之至也”后,移“诗云瞻彼”至“没世不忘也” ,下接“康诰曰惟命”至“则失之矣” ,次“为天下矣”后;而以“听讼”条次“未之有也”后, “此谓知之至也”之前。谓“此谓知本”为衍。 除上述改正外,值得注意的是,伊川于“在亲民”的“亲”字下注有“当作新”三字,欲把“亲”释作

6、“新” ,而并没有把“亲”直接迳改为“新” ,可视为朱熹直改“亲”作“新”的铺垫。仅论程氏兄弟二人之改,有所不同,但所改基本只在错简,而不认为有重要脱衍,至少明道一如是。伊川有指个别地方,如“此谓知本”四字之衍,实乃因“以听讼条次未之有也后”而生之句读感所致,或者疑为刻工之误。二程的改本的确较早,故郑氏认为, “大学之有改本,自是始”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面对大学古本 ,朱熹在二程改本基础上,作了更大更系统动作。 首先,他把大学内容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三纲领”即“明明德” 、 “新民” 、 “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 、 “致知” 、 “诚意” 、“正心” 、 “修身” 、 “齐

7、家” 、 “治国” 、 “平天下” ,他把这一部分称之为“经” ;二是余下所有文字,即对三纲领八条目的解说和论证,他把这一4部分称之为“传” ,且章分为十。于是“经”一章, “传”十章,朱熹把大学章分十一,乃为大学章句 。 章句对“三纲领”的理解是:“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关于“八目” ,朱的解释是:“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

8、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经过朱熹的这一整理, 大学更显出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的特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模是个大问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里面的许多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而入,不能超越。 其次,他认为大学古本不仅有错简,而且有阙文。朱熹在研究他认为的所谓“传”的时候,发现它们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次序逐条解释三纲领八条目的。但在分配大学古本原文时,无论怎么分配,都只能分为十一章,不多也不少。按朱熹的分法,第一章从“大学之道”到“未之有

9、也” ,朱熹称之为“经一章” ,其余为“传十章” ,是对“三纲领”“八条目”的依次逐一解释。按说“三纲”加“八条”共十一目,就应有十一“传” ,现在只有十“传” ,的确是个问题。而十传中唯独缺少对“致知在格物”的解释,朱熹发现了这一阙文,遂补作了“致知在格物”5一章。他又发现对“正心在诚其意”的解释也没有按照八条目应有的次序,而是出现在所谓“传”开头的地方,这就又是一处错简。 “于是,朱子继承北宋儒学对大学本文面貌的怀疑传统,认为,解释诚意的传文没有出现在八条目中应在的位置上,这是因为错简造成的;而全文中没有出现对诚意在致知 、 致知在格物的解释则是由阙文造成的。 ”既然如此,要纠正大学本文上

10、的错简和阙文的错误,朱熹认为有两方面的重要工作需要去做,即“移其文”和“补其传” 。所谓“移其文” ,朱熹同二程一样,通过“移文”以补本文所谓“错简”之误;其“创新”在“补其传” ,以弥补古本“阙文”之失。 大学由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新本,诚如郑珍先生所云:“朱子因之,更考经文,别为序次,以作章句,是为今本。 ” 再次,在朱熹看来,导致古本大学存在缺陷的另一个隐含着十分充足理由的原因是,他认为所谓“经”是孔子之言,而所谓“传”则是曾子的释语。这样一来,他就很聪明地在“经”和“传”之间划分出了优劣等差,从而强化了“经”对“传”的决定性。 最后一个区别具有颠覆的性质,朱把大学 “三纲领”中“在亲民”

11、一条直接迳改为“在新民” 。这样一来,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具有“养民” 、 “惠民”之民本主义浓厚色彩的“亲民” ,一下子成了“敦化” 、“教化” 、 “革新” 、 “革命”等多少有些强权意义下的“新民”政策。一般认为朱熹改“亲民”为“新民”仅仅是误作,与政治立场无关,现在看来,需要重新认识。 宋季之后,朱熹的大学章句因具有普遍的权威性而成为最流行6的本子,元代更奉其为科举功令。郑氏对这种现象作了描述:“世之童子启口即读之,于是汉传古本变而为朱子之大学 ”。虽然如此,南宋以后的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学本子的文献学讨论, “而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 ,加

12、入讨论的学者很多,与朱熹意见相左的学者亦不在少数,也有与二程意见相近者。一时间大学异本多见,遂成为一道风景。郑氏认为:“其最著者董文靖本,退知止 、 近道二条合听讼二条为格致传 。”董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一段为“致知在格物”的解释,主张勿须补传;郑济主张把经文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与“子曰听讼吾犹人也”一段合起来,作为致知格物的解释,故亦认为勿须补传;刘渍则主张把原传文第二章“诗云瞻彼淇澳”一节与“子日听讼吾犹人”一段加在一起,作为格物致知之传,自然也认为勿须补传;还有以“诗云瞻彼淇澳”一段独立

13、作格致之传,移于诚意章之前的。这些改本基本上与二程接近,在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改本,林林总总,正如郑珍先生所读一过的,有“宋叶丞相、王鲁斋,明车清臣、方正学、宋濂溪、蔡虚斋、王守溪、徐师曾、刘念台诸公” ,真是热闹得很。郑氏也曾认为,上面提到的郑济本, “至篆书刻本行之,几几与朱子章句相伯仲” ,确有代表性。其余改本在郑氏眼中,就未必有什么好感了, “以外崔后渠、高忠宪、李见罗、季彭山、郁文初诸改本,咸自惊独见,哄然一时,馀纷纷益不可胜记” 。更有甚者, “至王顺渠古本,删而改大学之祸极。至7丰考功伪石经出,而转成笑柄矣” 。所有这些,无论以错简为由,抑或以阙文为因

14、,或是主阙、错兼具者,皆主张对古本大学施以改造。 二、王守仁古本立场之大意 批评了宋以降诸多改本之乱象后,郑珍笔锋一转,对与王守仁古本立场“不相乖忤”的邻水甘秩斋家斌大学说进行了评说,指出“其书不别经传,分为十章。移瞻彼 、 於戏二条於此谓之至也后;移所谓诚其意至必诚其意於此谓知本后;所谓修身以下章次并同朱子。又一新异本也” 。郑珍对甘氏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认为其与“文成、文贞之书,大义复不相乖忤” ,他说甘氏之书“详其说,直切明易,无穿凿纠缠之私。而文颇繁冗,节裁十之五六,付其族侄两施大令刊本,成一家之言。顾念汉传古本旧矣,如先生之说,使仍就古本故次,则既不蹈董文靖后诸儒欲复古而反乱古之讥,而

15、于文成、文贞之书,大义复不相乖忤,不尤善欤!焉得起先生而质之” 。评判有褒有贬,态度较为客观。指其“大义不相乖忤” ,应视为基本肯定的评价。重要的是,如何了解王守仁复古立场之“大义” 。 “复古之功不可没” ,是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亦公示了其对守仁古本立场的支持。在章句本成为权威和各式各样改本“哄然一时”的背景下,守仁一反潮流,独以古本为正,视其文本自平正、无不可通,除坚持以为古本无错简,无阙文的基本立场外,对文义的解释也作出返本归源的努力。 传习录记载了阳明与门人徐爱讨论大学宗旨的一段话。先是徐爱序日: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8爱始闻而骇,既而

16、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 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所闻,私示同志 n,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正德八年之前对守仁恢复古本立场持怀疑态度的,也不仅仅徐爱一人,爱初所表现之“始闻而骇,既而疑”的状态,也是阳明返古疑朱之论甫一披露时,学界所作之正常反映。时与阳明交往密切的,还有两位学者,一是湛若水,一位方献夫。湛、方二位最初接触阳明大学

17、古本观点时,据资料分析,他们并未理解更未支持阳明的立场。正德六年到七年,阳明于北京遇甘泉,很可能在此期间向甘泉流露了自己的古本观点。这段时期,守仁多半只是口头表达己见,并未将之付诸文字。直到正德十三年七月,他发表了古本大学旁释 ,才首次将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公之于世。 为何说湛、方与徐爱一样,都经历了一对阳明大学古本立场由怀疑到相信、再到支持的过程呢?这从湛、方二人后来分别发表的有关文字可以看出。若水发表有古本大学测 ,献夫发表有大学原 。据水野实先生考查,认为古本大学测的成书时间应在正德十三年八月(经义考卷 159) ,比守仁古本大学旁释的发表仅仅只晚一个月。9由此可推,甘泉的这一动作可被看成是

18、对阳明再次表明古本态度的一个回应。如果说在北京表明态度效果不明显的话,后来在江西阳明再次向甘泉阐明自己观点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同徐日仁一样,甘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正德十年,甘泉在奔母丧返回故乡广东增城途中路经江西龙江,与南赣汀彰任上的王守仁相与论学, 大学宗旨必然又成了其中重要话题。这次会晤,阳明在四年以后给甘泉的一封书简中谈道:“向在龙江舟次,亦尝进其大学旧本及格物诸说。兄时未以为然,而仆亦遂置不复强聒者,知兄之不久自当释然于此也。乃今果获所愿,喜跃何可言。 ”根据这段话可以见出,甘泉当时对阳明的格物说和古本态度是“不以为然”的。但甘泉的确在他的古本大学测序中有“甘泉子读书西樵山。于十三经,

19、得大学古本焉”这一相信古本大学立场的言论。正德十二年十月七日,甘泉服丧之后于这一天前往西樵,他在后来给阳明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个日子。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相信古本的正当性,尽管他采取了与阳明完全不同的理解方法。时隔不久,他确信了古本大学的正当性并发表了他的古本大学测 。他在大科训规中说道:“大学古本好处全在以修身释格物致知,使人知所谓格物者,至其理,必身至之,而非闻见想象之粗而已。 ”在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中则有“于古本下节,以修身说格致,为无取” 、 “考之古本下文,以修身申格致,为于学者极有力” 、 “正合古本以修身申格致之旨”等等表白;在圣学格物通序中又说:“大学古本以修身释格致,曰此谓

20、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与此几乎同时,献夫发表了他的大学原 ,由此可推测他们二人的态度都已经开始倾向于阳明对古本大学10的表彰立场。由于资料的散佚,故关于方献夫的具体言谈已无从引征。 三、王守仁古本立场的发端在龙场 传习录中记载徐爱的那段话,虽说回忆的是正德七年十二月,“与先生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一事,其中却透露了几年前的一个重要信息:守仁古本立场的发端在龙场。徐爱说: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

21、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居夷三载” ,指的是阳明被贬贵州龙场的那段时间,其“处困养静”,中夜大悟,参透本体的同时,功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当时有一十分关键的细节,务必不能忽略,就是阳明将其中夜所悟证诸五经,结果莫不吻合。古本大学为小戴礼记之一章,必为阳明所“臆”无疑。这当中,是否由此对朱子章句本产生过怀疑则不得而知,但有一种情况是让人能够理解的,那就是迫于当时客观情形,阳明就算有此想法,也断然不愿将它说出。原因无外有二,一是除朱子权威性在当时尚不易摇动,二是阳明自己思想的成熟度也还有待时日。将瞬间的直觉体悟牢牢抓住,并使之由悟性上升到理性,的确需要功夫的渐次深入,达到功夫与本体的一致性,方能进入澄明之境。在当时,因为不到火候,就连良知这样的词汇都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