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72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摘要在分析中国道路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哲学视界阐释了中国道路所内含的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传统成分与新因素相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发展目标确定性与发展理念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发展目的唯一性与发展手段多样性相统一等方法论意蕴。 关键词中国道路;内涵;特征;方法论;意蕴 作者简介刘灵光,广西师范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志诚,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51-05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社会取得全面

2、进步,综合国力得以大幅提升,中国道路问题由此引发世界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面临全面困境的当前背景下。有关中国道路的热议更是日趋升温。从哲学视界深入探究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对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国道路,以及继续拓新发展中国道路,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中国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2004 年。美国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乔舒亚库2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该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循序渐进的积蓄能量,独立自主地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北京共识

3、”的提出,代表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迅速崛起的一种回应。在国内。学界为区别“华盛顿共识” ,通常以“中国道路”的概念来代替“北京共识” 。 “中国道路”提出后,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就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内容,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是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政治改革的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体系。

4、政治上的分权化改革与经济上的市场化改革的良性循环。渐进主义改革策略,经济发展优先策略与政治稳定的优先策略的有机结合以及务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 ”三是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化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既不要求别国按照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走,也不屈从于大国的压力,而是探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 我们认为,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第三种更为科学全面。即中国道路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3化进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先进

5、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发展策略,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开辟出的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建设道路。它是一条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是作为后发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拒绝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立足国情,通过自主创新,勇于探索,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的

6、鲜明特征。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它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共同建构起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一独具特色的理论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使中国道路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又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形成自身的鲜明特征。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4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

7、主政治模式。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百姓生活富裕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要求,正确地把握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到全社会、全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政治模式,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协商为标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民族平等为标志的民

8、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直接民主为标志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道路的重要政治内涵,也是其根本特色。 (三)在发展理念方面,它坚持科学发展、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中国道路是一条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发展道路。为了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统一,它在发展理念上自觉地坚持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形成了包括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三个代表” 、建设和谐社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丰富的思想理论。另一方面,中国道路是一条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9、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和平之路,积极地融入到世界整体中去。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包容世界的胸怀,充分利用、吸收、借鉴5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它形成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建设和谐世界等战略思想,在发展理念上自觉地坚持了和平发展。二、中国道路的方法论意蕴 时至今日,中国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公认。可是,中国道路何以成功?其包含的方法论意蕴十分值得我们探究。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世界” ,深化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与把握,也有助于我们“改造世界” ,推进中国道路的继续拓新发展。 (一)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

10、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深刻启示我们,实践与认识是一对辩证统一关系,即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坚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即是要求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获得成功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 毛泽东同志在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时曾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

11、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同时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6的理论。 ”的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人对此作出过具体的论述,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因而我们只能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即坚持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推进理论的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探索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打破了中外教科书式的理论。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概言之,中国道路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现实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之结晶;是在“摸论” “猫论”中成功开辟;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实事求是过程。 (二)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换句话说,我们毫无疑问地需要始终坚持马克

13、思主义理论。但决不能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对的时代和任务不同了,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摒弃僵化的思维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唯有如此,我们7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事实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较好地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具体表现在: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历史的、具体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的经典论述: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创新,取得了毛泽

14、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创新、不断完善的重要思想保证,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总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不迷信教条,拒绝本本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道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坚持传统成分

15、与新因素的统一 人类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在既有历史条件下开展的,而任何企图割裂历史传统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虽然“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中国道路是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后逐步形成的,有自己的特征和自我意识;固有的传统因素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因此决8不能急于求成,丢掉传统成分而单纯的追求新因素来谋求发展。不过,继承传统成分并非等于可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要坚持传统成分与新因素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传统成分与新因素的统一尤为重要

16、。 “在改革过程中,代价较低的方法就是。在基本不触动旧秩序的同时创造条件让新的因素成长起来,待他站稳脚并充分显示其优越性的时候,它就会更有力地促进对秩序的改革。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丢弃传统因素中的有益成分,反而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把传统成分中的积极因素与新的发展因素作有益的结合。如,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开放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均是在继承传统成分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因素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创新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同于以私有化为标志的西方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17、;比较成功地进行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方面得到科学划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下、实现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道路上。走一条在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渐次推进的对外开放之路,并且根据对外开放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既引进了必需的资金、技术,又有效地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能力;在分配问题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创造性地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9本分配制度。概言之,中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坚持传统成分与新因素的统一,

18、在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后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四)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强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 。这就是说,中国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既包含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不仅是对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描述和总结,也是世界文明中优秀成果与民族传统的有益结合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现实体现。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在

19、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时不能抽象地站在普遍主义的立场,盲目地复制别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否则,终将使国家的发展陷入困境;也不能抽象地站在特殊主义的立场,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建设,也终将会走向死胡同。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苏联由于盲目的照抄照搬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现代货币主义政策,带来了剧烈的社会震荡,使其的发展陷入灾难性的境地;拉美国家先后出现危机,有力地证明单一的普遍主义和单一的特殊主义是片面的、失败的。而中国正是坚持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借鉴国外科学的发展理念,来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

20、新道路。综观之,中国道路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的发展道10路,是针对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它具有中国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特征;是结合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道路中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中国道路的成功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五)坚持发展目标确定性与发展理念创新性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确定性目标的大框架下,我国党和国家坚

21、持发展目标确定性与发展理念创新性的统一,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适时地调整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当然,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总体形成是一个不断摸索中发展的历史过程。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发展是硬道理”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在新形势、新时期“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基于这一判断中国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坚决不走“血与火”的发展道路。随后,江泽民同志提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