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19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与转型。这种深度变化一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会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和加剧,进而引发公众社会认知、群体情绪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这些新的局面给社会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群体心理层面看,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导致公众社会心理失衡和心理震荡,必然会带来社会心理的嬗变。可以说,社会心理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因此,社会心理变化对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社会心理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特征尤其不容忽视:当个人集合成群时,往往表现出一些

2、不同于个人固有特征的群体性特征,从而使得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观念和情绪逐渐趋同,而个人意识和精神受群体感染而被群体的意志和精神取代。 如果社会心理表现为一种理性、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社会机制的顺畅运行和社会肌理的平稳构造无疑将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力。反之,一种失衡、失态、失控的社会心理状态,显然将成为社会平稳转型的阻滞因素。 信访,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往往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剧烈反映。信访人,则是公众社会心理状况的集中镜像反映,他们往2往代表着负面社会情绪尤其是群体负面社会情绪爆发的火山口。事实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应该是整个社会矛盾和社会心态的冰山一角。 从社会管理实践来看,

3、如果我们能持续关注公众的社会心理状态,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并加强相关的制度和软环境建设,那么对于完善现阶段的社会管理机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升公众的社会满意度和幸福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握公众中的不满情绪与不稳定因素、监测转型期社会心理变化、未雨绸缪地对社会矛盾与风险进行适时预警,那么对于防范和化解潜在社会矛盾、有效规避社会风险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充分体现了“十二五”规划关于“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的理念和思路。 “十二五”规划对于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大文

4、化理念来看,营造健康、理性的社会心理,为普通公众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心理管理与服务也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我们针对北京市近 600 位普通公众和 120 位信访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些一手数据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心理管理实践提出了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公众社会心态特征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喜怒哀乐所体验到的自身所处的社会情绪基调,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态度汇聚而成的共识,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可以称为共享的现实性的社会存在。它来自于社3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因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社

5、会心态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 (一)从总体看,公众自评的心理状态处于中等水平之上,但远未达到“良好”水平。 约六成的公众认为自己的心态比较好,仅有约一成的公众认为自己的心态较差,表明当前公众自评心态比较正向。其中六成的公众对自身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从评分来看,却仅是基本及格,还未达到“良好”的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年龄越大,自我评价的心态越好。 (二)公众的社会评价与感受处于中等水平。 公众对于贫富差距的评价最低,其次是腐败和食品安全;对于政府和社会整体的评价相对较高;对于百姓心态的认知评价处于中间状态;相对于外地居民而言,北京居民对于社会的评价更为负面和悲观。 公众往往更关注负面效应较多的社会现

6、象。贫富差距、腐败和食品安全仍然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百姓对社会的期望和诉求的提高,尤其是各种与贫富差距、官员腐败、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在网络大量传播,公众越来越倾向于给予更多负面的社会评价。 统计数据表明,年龄越大,对于腐败问题越忧心忡忡。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于百姓的心态评价越悲观。公务员相对于其他被试而言,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小一些。 就城乡比较而言,北京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对于百姓心态的评价更为乐观。此外,农村居民对于环境问题也更为乐观,而城市居民则充4满忧虑。 有关上述的社会评价得分,北京居民与外地居民(包括外地常住人员和外地短期

7、来京人员)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总体来看,北京居民对于社会的评价更为负面和悲观。 在对于社会矛盾的认知与预期方面,公众普遍认为,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未来 5 年内依然是热点和焦点问题。位列前 5 位的依次是:住房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物价问题和腐败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于大多数问题的未来预期均略有下降,但是对于分配问题、拆迁问题、物价问题和就业问题的预期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对于分配问题而言,公众认为未来的分配不公将越来越严重。 (三)公众对于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高于量表中值,尤其非常信任政府,对政府工作也愿意给予支持和配合。 针对公共服务的感知质量,我们通过询问被试对于政府部门办

8、事程序是否规范、工作流程设计是否合理、服务态度如何、服务专业性如何、表达民意渠道是否通畅等 7 个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公众对于政府办事程序、服务态度和服务专业性比较认可,但对于民情、民意表达渠道方面相对评价较低。 (四)公众的自我心态评价显著高于其对于他人心态的评价,但仍未达到“良好”水平。其中,对于自身婚姻家庭的评价最高,其次是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评价;阶层归属认知评价存在大比例的底层认同;公众同时感受到了中间水平的相对被剥夺感。 1.自我评价 5当问及“您自己目前的心态如何”时,有 20.9%的人选择了评价的最高值“非常好” ,只有 2.7%的人认为自己心态“非常不好” 。同前面关

9、于“您认为当前百姓的心态如何”的回答相比,这一评价显著为高。只有7.9%的人认为当前百姓心态“非常好” ,而有 8.9%的人认为当前百姓心态“非常不好”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自我评价的其他问题而言,公众除对自身心态评价较高外,对于工作满意度和未来预期也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而对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自我评价则较低。 此外,公众的自我评价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 同上面的结论一致的是,年龄越大的人认为自己的心态更好,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尽管男性和女性在实际收入方面并未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性认为自己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一个更低的水平。另一方面,收入在 3000 元及以上组较3000 元以下组对于自身

10、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评价更高,但在工作满意度、未来预期和自我心态评价方面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同前面的结论一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自身心态的评价越低。 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往往具有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的心态更好,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 2.人际关系认知 公众的人际关系认知是比较正向积极的。大多数百姓对于自身人际关系的评价缺乏足够的自信。 统计数据表明,公众自身的人际关系评价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变量并未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如果我们考察人际关系评价同自我心态认知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6呈正相关关系。自认为心态好的人,自我评价的人际关系也更好,也表示更容易借到钱

11、。 3.婚姻家庭关系认知 在家庭关系测量中,公众对“您的家庭生活幸福吗?”和“您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满意吗?”的认知评价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也是公众认知评价最高的方面。如果与人际关系认知相比较可以发现,两组数据呈正相关关系,人际认知评价高的群体,其家庭认知评价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数据显示,年龄大的人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更为满意,但是就家庭幸福的评价并未存在年龄差异。不过,年龄大的人对婚姻、家庭同样满意,而年轻人对于家庭幸福的感受要高于对婚姻关系的评价。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收入的人群对此问题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4.阶层归属认知 我们从弱势群体认同、贫富认同和城乡认同角度考察了公众的阶层归属

12、倾向。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高达 38.2%的人认为自己“很可能不是”富人,为所有问题中的最低得分,呈现出了较大比例的底层认同。 进一步考察这一认同的群体差异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的人群都一致认为自己不是富人,各个群体均未表现出差异。 如果按照收入分类,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即无论收入高低,大家都认为自己不是富人。这同其他问题类似于正态分布的回答具有显著7的不同。 第二,当问及“您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吗” ,无论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大家普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这表明,几乎所有群体都具有“向下认同”的群体归属评价,而这种共同的底层认同无疑将逐渐形成一种底层群体的群体心态

13、。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公众对于自身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安和惶恐。 第三,就城乡认同而言,各个群体之间也并未存在显著差异。除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是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认为自己是农村居民外,没有北京户籍的外地人则更多地将自己认同为“不是城里人” 。 5.相对被剥夺感认知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现实与期待的负面差距” ,是一种典型的“忿忿不平” 。当人们发现自己远不如参照群体,自己的现实生活远不如原来预想得那么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而且,自己与参照群体、现实生活与预期生活的差距越大,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剥夺”得越多、越厉害。 当被问及“您过得怎么样的时候,您回答问题时最可能和谁相比” ,55.

14、4%的人选择与朋友和同事相比,其中选择与同事相比占 22.9%居第一位。这说明人们在生活比较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身份、地位、收入等相近的群体进行比较,而不是与相差悬殊的群体相比。 在“与周围相比您觉得自己的生活状况与他们相比怎样;您觉得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自我归因诸如归因在“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够、选错行、自己身心状态不佳”的占 36.1%,社会归因中认为是8“社会不公正”造成的占 19.2%, “社会提供的机会不足”占到 12.8%,加起来占到了 32%。这一数据表明公众在自己的社会状况归因中主要还是个人归因和社会归因,在所有归因中对“社会不公正”的归因为 19.2%,是比例最高

15、的,表明老百姓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导致他们社会状态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与同龄人相比您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他们如何” ,均值为 3.99,处于中等位置;“您认为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别是不是合理” ,54.6%的人认为不太合理或非常不合理;“您觉得那些人比您的社会地位高的原因是” ,23.4%的人认为是家庭和门路造成的。 “与 5 年前相比您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和“您觉得再过五年的您的社会地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两题的均值分别为 4.23 和 4.59,这说明在现在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生活状态的对比中,公众呈现的是正向评价,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积极的心态和希望,对未来生活有着较好的预期。 如果考察不同

16、群体的相对被剥夺感,可以发现,相对被剥夺感同收入密切相关:收入越低,相对被剥夺感越强烈。然而问及 5 年后的社会地位预期时,收入低的人群却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认为虽然目前收入较低,但是未来会变得更好。此外,年龄小的人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好一些:40 岁以下者认为未来 5 年自己的社会地位会更高。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公务员群体虽然认为当前的状况大家比较类似,但对未来自身社会地位的预期却更为悲观。 6.自评心理健康 9限于调查问卷的篇幅和调查目的,我们从 90 项症状清单中选取了焦虑、忧郁、敌对、偏执四种最常见的心理健康症状,每一方面选取了两个问题来简单测试了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看出,公众对于各

17、个问题的自我评价得分都高于 4 分的中间值,尤其在敌对和偏执方面的得分普遍较好,表明大多数百姓自评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的人群中并未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公务员的心理状况却值得忧虑,其在四类心理症状中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其他职业人群。 (五)从情绪状况看,公众持有较为正向的情绪状态,并且内心怀有较高的希望;不愉快、不安和怨恨等负面情绪体验程度不高;多数公众持有平和的心态。 社会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它的情绪性。这种情绪性虽然表现为个体的情绪体验或情绪基调,但最终可能汇聚成为普遍大众的一种情绪表现,从而像粘合剂一样将整个社会整

18、合起来。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对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可外显表现出来,有时却极其的内隐,甚至具有自动化的倾向。而情绪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受具体的情绪类别的影响,不同的情绪类别将导致人们采用不同的行为倾向,如愤怒的情绪唤醒会激发人们的反抗倾向,而难过的情绪唤醒却导致人们的退缩行为,内疚的情绪会促使人们采用补偿行动。作为连接着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阶层、个体与政府以及个体与社会的社会心理状态,它最终将对人们的态度、认知和行为产生深入的影响。 10调查表明,公众持有较为正向的情绪状态,并且内心怀有较高的希望。公众的不愉快、不安和怨恨的体验程度不高。多数居民持有平和的

19、心态。 通过分析不同情绪类型与市民家庭生活幸福程度、人际关系情况、工作满意、婚姻满意状况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公众负向情绪同认知评价呈显著的负相关(“不愉快”除外)关系。当公众感到家庭幸福、人际和谐、工作和婚姻满意、心理压力较小时,他们体验到了更为积极的情绪情感,更少体验到怨恨与不安等消极情绪,心态也更加平和,内心更充满着希望并对自身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群体差异来看,不同情绪水平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收入水平与正向情绪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月收入 4000 元及以上者比 4000 元以下者显示出更为满意、平和和怀有希望的积极情绪倾向。公务员和大专以上人群的怨恨情绪更少。 二、信访人员社会心态特征 为了更为进一步了解特殊群体与普通公众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状态差异,我们选择了 120 名信访人员(来政府部门上访过或给政府部门写过信或电子邮件的人员)来作为信访群体的抽样对象进行社会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显示,作为社会心理的特定镜像反映,信访人员的社会心理水平在总体上低于普通公众。 (一)信访人员的心态自评显著低于普通公众。 高达 20.9%的公众认为自己心态“非常好” ,而只有 7.3%的信任人员认为自己心态“非常好” 。统计显示,两类人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