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47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筑摘要: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模式,如何开展其创业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其创新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阐述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同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探寻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筑。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独立学院 创业教育 1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是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

2、制和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办学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是更好更快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发展归根需靠创新因子等内部力量的拉动。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摒弃过去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道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中艰巨却充满希望的使命。 2 我国当代主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反思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 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2了六省市布点研究。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以 1999 年在清华大

3、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标志。到现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双课堂结合”式创业教育。该模式提倡将第一课堂(教育教学主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团学活动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筑创业所需知识体系,养成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视角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第一课堂做专业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创业教育”实践客体。 第二种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该模

4、式认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良好途径,故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通过商业化运作的形式,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并辅助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咨询服务。北航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了 300 万创业基金,对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第三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 “综合式”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3的基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

5、生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上海交大共投入 8000 多万建立了若干个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由该校研究生成立的学子创业有限公司,已经入驻上海“慧谷”科技创业基地。 纵览以上三种典型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纵横两个方向都获得了初步发展,在普通本科类院校中已经初具成效,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更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定位在对企业家的培养,应该把向独立学院大学生普及创业精神、教授创新途径作为目标。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还应

6、培养学生具有组合创新、结构创新的意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体系尚不完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我国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上升至理论学科层面,形式上以上述三种典型模式为基础,大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导致培养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三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发展举步维艰、官产学研发展模式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孵化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活动没有实质性进展,产学研发展模式尚未建立有效的“政府、社会、独立学院、企业”四方互溶体制机制。 3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筑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 3.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厘清教育思路 4独立学

7、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梳理科学的教育理念。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体应体现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创业。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有相对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此,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针对学院中精英分子,而且考虑到所有在校学生,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开发为依据,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在做到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彰显出学院办学特色,把培养目标定位养成“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在这种科

8、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够把学生塑造成拥有合理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精神的社会个体。为此,滨江学院将创业教育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普及到对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中。 3.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层次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在主教学方面需跨学科地进行课程的设置,通过学科的互补性完备地教授创业综合素质相关知识,通过强化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滨江学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创业活动与组织”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课程设置上“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

9、分别为16 学时,分别计 1 个学分。在通修课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课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已经连续开展三年,合计招收创业组织 31 个、5创业人员 150 人,成效显著(包括注册实体公司、参与校企共研项目等形式) 。同时,组建有“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 、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等组织,定期开展专题创业讲座,与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开设SIYB 创业培训课程。 3.3 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孵化基地是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能够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中的重要一环。独立学院应充分借助企业资源,发挥办学优势,

10、将企业引进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滨江学院结合学校特色,先后与昆山市气象局、镇江市气象局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同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博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协同通过引进师资力量、合作创新项目、加强创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项目(成果)的孵化提供实践平台,为创业型、实战型教育师资力量的深入化和常态化提供保障。 4 结论与展望 由于当前我国具体的、历史的因素制约,独立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院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与问题,比如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制度不健全、孵化基地双向沟通渠道缺乏高层次保障

11、等。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应该在“创新驱动”的整体框架下,充分利用大校母体资源、借助丰厚的企业资源优势,立足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不断树立创业教育的理念、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探寻出一条符合自6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安建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5. 3张敏.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4. 4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教育与职业,2013.5. 5曹巍,宋冰,王晓琳.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

12、状况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04.7. 基金支持:2012 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cyyb12006) ;江苏省 2011 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高教强省”视阈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CXZZ11_0013) ;2013 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大学与产业战略联盟研究 ;2013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流动”理论视阈下大学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项目编号:2013SJB880057) ;2013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基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2013SJB88056) ;2013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知识流动”场域下的大学-产业战略联盟研究 ;南京信息工7程大学滨江学院二期教改重中之重项目校企合作:独立学院与社会资源实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项目编号为:2011JY0018) 。 作者简介:李艳艳(1982-) ,女,山东烟台人,副科长,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中杰(1993-) ,男,河南信阳人,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