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5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初探【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对国家发展乃至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基本界定为“爱国主义的唯物论”和“爱国主义的辩证法” ,借以对爱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做出基本的阐释。其意义在于对理论上错误,实践上有害的爱国观进行批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消解爱国主义的民粹主义进行理论上的清算。 【关键词】爱国主义;唯物论;辩证法;民粹主义 一、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问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上的

2、重要意义。 但是,就笔者的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即使并非失败,却也很难说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于民族情感的培养和典型人物的宣教,缺乏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辨,教化意味明显,极易被民粹主义所解构。由于民粹主义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偏感性的情况下,一部分国人被其裹挟。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问题,正是由于旧的爱国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下社会的失语。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问题既是为了对爱国主义这一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哲学的、社会学的说明,也是为了能够在2实践中对抗错误理论,让爱国主义真正地发挥精神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

3、想做出贡献。 二、爱国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结构进行了一个基本的二分。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社会结构主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上层建筑构成:“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说明,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是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而上层建筑是“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 。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应该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且是属于 “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马克思又十分清楚地谈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可

4、见,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绝非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纯然内省的民族情结。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为了保障社会秩序而从社会中分化的一种力量,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但是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那种有意无意把爱国主义“神圣化” 、 “抽象化” 、 “超历史化” ,甚至把爱国主义讲成宗教般的超验情感的说法、做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那种抛

5、开社会历史空谈作为道德3的爱国主义的说法和做法犯了唯心论的错误,也是值得批判的。 以上的论述,或可总结为“爱国主义的唯物论” 。所谓“爱国主义的唯物论”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看待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中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而作为社会意识,爱国主义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存在,也必然是随历史而改变、消亡的。 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的唯物主义立场上,西方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对自身所处阶级的社会历史状况的能动反映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主观原因。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不能完全化约成政治和经济问题。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制于物质条件,但不

6、代表它本身是一个物质问题,物质问题不是一切问题。 前文中我们提出了“爱国主义的唯物论” ,而现在论点或可被称作“爱国主义的辩证法” 。经济对政治,政治对文化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不表明它们之间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极为简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线性逻辑把爱国主义政治目的诉求化,甚至经济利益表达化,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中,有不少学者借马克思主义反思文化现象,将一切文化现象“政治化” ,揭示其政治语境。但是,这种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反思是不可以“越位”进行的,不能以语境的、边缘的研究取代本体的研究。那种有意无意将爱国主义“去圣化” 、 “还原化” 、 “狭

7、隘化”的理解和阐释,犯了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论的错误,贬低甚至消解了爱国主义。 4三、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反民粹主义 2012 年,人民论坛调查中心针对中国民众的民粹化倾向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活动。调查最终做出了“中国近半受访者有民粹化倾向”的结论。同时,该调查对内涵复杂而外延不确定的民粹主义作出了如下的基本界定:(1)回避代议制政治的复杂性,主张直接民主;(2)把所偏爱的群体进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辨视自身的依据;(3)缺乏核心价值观;(4)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5)民粹主义既可能从民众中产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导;既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潮,又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对于马克思来说

8、,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 , “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部分的纯政治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 ”中国的民粹主义最多对一种对现实的片面反映,而非从一种现实需求中发生的进步思想。而且,中国的民粹思潮普遍带有“去政治化”色彩,是对现实生活的过度浪漫化,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革命武器。消解民粹主义的根本是要推进改革。通过推行改革,对内发展民生,对外对抗霸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外矛盾,消解民粹主义。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可以对民粹主义置之不理。必须对它加以正视。否则,

9、在某些政治事件的刺激下,或者在某种有意的引导下,这种民粹主义很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而且,中国的既有极端民族主义的民粹主义,它主要表现出事件性(即在某些政治事件中被刺激) 、排外性、极端性的特点;也有反5体制的民粹主义,它主要表现为反精英、去政治化、浪漫化的特点。文宣和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多样的,更需要立场坚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能为了反对一方而站到另一方的队伍里。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反民粹主义,是为了正确理解国家的内涵、作用,批判国家并最终实现远大理想,防止民粹主义消解爱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反民粹主义,有助于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的话语规则,即包含“主权高于人权” 、 “

10、四项基本原则” 、 “五不搞”等话语的一套政治规则。言必称“自由民主” ,装“开明绅士” ,只会助长民粹,危害极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 年 10 月 27 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6 中国网.中国近半受访者有民粹化倾向 学历越高愤青越少EB/OL.http:/ 7 马克思.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作者简介:程全伟(1986- ) ,助教,西安文理学院学生处干部,西安邮电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唐鹏远(1994- ) ,男,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