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61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实事求是”与“不实新闻”【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条件出发,从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出发,只有尊重事实,才不会本末倒置,才能使事物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实事求是”就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四个字历史悠远,意味深长,频频在文件报告中被提及,似乎已成了老生常谈,可在实际生活中,实事求是往往只停留在嘴角舌尖,有意无意地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实。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物质 一、形而上学者崇尚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意识可以决定物质,思想意念大于一切

2、 他们不顾现实情况,完全按照头脑中的想法先行,使得所行之事没有根基,往往跟事实背道而驰。反映到新闻工作中,体现为少数记者职业素质修养欠缺,为了应付交稿或是博取名利,在从未深入调查实地探访的情况下便修改或捏造事实,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甚至为了报道的轰动效果而徒手编造子虚乌有的新闻,误导受众。2007 年北京电视台某记者自导自演暗访视频,虚构了“纸馅包子”事件,最后在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当我们回顾这个事件时,细想如果当时节目组接到这个选题后实地2再进行一次核实,纸包子就不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了,进而社会上也就不会因此引起市民恐慌和行业受损的严重后果了

3、。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违背事实和发展规律,妄想用主观意愿左右事态发展,只会逐渐失去支撑,显露原形。 二、世界万物均处在普遍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在新闻业务中,这种观念往往实践为所谓的“刻板印象”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即使随着时代变迁,某个群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依然使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新变化视而不见。在实际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和受众受一定时期的突出事件或长期固有印象的影响,会对于某国的形象和作为做出预判断,刻板印象先入为主,限制了思维。即便新闻事件有着新特征和新动态,也难以再改变人们对它

4、的印象。长久以来,西方媒体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且这个刻板印象大多以负面为主。刻板印象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事例有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西藏 314 事件的不实报道最为明显。这种报道思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始终以旧观念老眼光判断一切。我们要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在新闻报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摈弃刻板印象的牵制和局限,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报道,使国际传播真正发挥作用。 三、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实事求是之难也有其深刻原因 如何准确地把握“事实” , 就要靠实事求是的主体。但实事求是的3主体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 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真正把握“事

5、实” 。主体所受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就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但就某一具体阶段的认识主体来言, 由于主客观情况的限制,他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则是相对有限的。认识主体能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因此个人认识能力的强弱决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程度。认识能力的构成包含知识和经验两方面,二者不可或缺。现实中,有的人满足于现状,忽视再学习,造成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有的人既不愿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也不善于学习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当面对复杂矛盾和具体问题,要么凭主观臆断,要么凭经验武断。 二是客体对主体的限

6、制。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意识、思维活动实现出来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但由于客体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规定和关系, 并且客体又是无限发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体对“ 事实” 的把握。所以主体需要对客体的认识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做到实事求是。 三是来自中介方面的约束。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中间环节来实现。中介主要指一定的工具、手段和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是主体对事实进行把握的重要手段。当中介匮乏、落后或运用不当时, 就会制约主体对“事实”的把握。 认识论上这些问题映射到新闻实务中,

7、体现为个别新闻工作者基础4知识匮乏,业务素质较低,面对事物不能明辨是非,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表面问题当作实质来分析研究,不能触及事物的根本,甚至可能被假象所蒙蔽,将不实新闻传播给受众。新闻事实错综复杂,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具有迷惑性,需要记者极高的甄别能力。更不可忽视的是,现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布新闻的自由空间,网络的交互性又使得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体,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可观的影响力。同时网络不设门槛,任何人都有权随时随地散播信息,而有些刻意造谣者或无事生非者会利用网络的非实名特点发布虚假新闻,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好事者或是追求曝光和名誉之人便可能刻意编造爆炸式新闻,博得海量关注,从

8、而实现个人私利。如近期流传于网络的“最美女孩给乞丐喂饭”的照片便被证实是可以摆拍的炒作。2013 年 4 月 20 日雅安地震发生后,竟也有人在微博上发布假照片,制造恐慌,实应唾弃。这些虚假新闻有的误导群众,有的引起社会紧张情绪,却又屡禁不止,成为网络新闻“实事求是”的一大隐患。 “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不仅过去、现在甚至将来,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说, “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是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做好一切事情,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要求。尤其在新闻工作中,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做实事求是的新闻是对受众的负责,也是对事实本身的敬畏。虚假不实新闻一经传播,轻则成为街头巷尾之议论,重则引发社会混乱恐慌损失巨大。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恪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