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博问政”研究综述摘 要:“微博问政”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从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意义、作用、特点、优势、劣势、优化、途径、完善方式等微观角度入手开展研究,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对当前“微博问政”的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概述,并从哲学视角加以评价。 关键词:微博问政;逻辑建构;哲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03-02 一、 “微博问政”的意义、作用、价值 (一)促进政府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开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政府在微博问政中所处的地位、微博问政对于政府的影响及对政府职能履行等角度审视“微博问政” 。微博问政有利于政
2、府有效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在集纳民意、体察民情、发挥民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1;“微博问证可以有效实现问计于民,成为政府的新闻发布渠道,可以用来宣传政策法规”2,推动政府工作的高效性。 (二)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克服“政治冷漠” 微博问政提升民众政治参与热情, “微博问政改善了公共政策过程的2信息渠道和议程参考,推动着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3,这有利于民众参与公共决策,满足民众的政治需求和政治价值,激发民众参与热情,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属于人民;有助于激
3、发民众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民众通过微博问政参与政治、行使权力,还需要制度保障。 “如何通过制度化推动,使微博成为公民问政的一种自然渠道,这对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有积极作用。 ”4 (三)推动党的执政建设和执政创新,彰显党的执政理念 微博问政有助于党的执政建设。 “微博问政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应发挥激发广大网友参政热情、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作用”5。 “微博问政”有助于推动党的执政创新,彰显党的执政理念。 “微博问政成为执政党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成为执政党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载体。 ”6 二、基于“微博问政”特征的评判研究 (一)微博问政的特点 从微博问政的
4、主体来看,不同主体参与的微博问政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民众作为主体,微博问政具有多向性和多样性、利益诉求性和非制度性(非正式性) ;其次,政府作为主体,微博问政具有公开性、正式性、广受民主监督性和权力性。最后,组织作为主体,微博问政具有利益诉求性、群体集中性和公开性。另外,从微博问政的技术支持即微博来看,微博问政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高度开放性和彰显群体利益诉求的特点。 (二)微博问政的优势与劣势 3首先,在加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方面,微博问政“快速了解民意、掌握危机事件中的主动权、与民众有效沟通和增强官民互信的优势”7,能够使政府树立权威,塑造政府良好形象,融洽政府与民众关系。但也存在运
5、用不当“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损、下降;伤害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关系;造成不安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国家发展与民众自由的实现的问题。 ”8 其次,技术支撑层面,微博问政有助于推动公民参与政治,增强了普通民众话语权,有力的推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微博的低门槛准入方式,其参与者广泛性可以使特定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但“市民社会薄弱,与政治国家的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加之微博的便捷性也使负面信息的传播异常迅速,信息的真假难辨,会影响到公民参与积极性。 ”9 最后,信息传播层面,微博问政节奏强、交流容易,能够强化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效果,低门槛,低成本能够打破政府与媒体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微
6、博问政“表情达意无压力、传播效果无限量、思想传递零距离的优势,同时又存在着网民素质良莠不齐、政府形式主义,官员官僚作风等隐患”10。微博问政“显示了巨大的政治号召力、信息传播力、舆论扩散力和社会动员力四种现实力量”11。 三、对“微博问政”优化方法和完善途径的探讨 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微博问政的优化方法和完善途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制度层面入手寻找微博问政体制保障 4“微博问政要建立其制度基础,这些基础包括渐进发展制度、实名验证制度、跟踪考核制度、表达自由保障制度”12。 (二)从机制建设角度入手寻求微博问政合理性 在公民时代,微博问政不只是技术手进步,更强调一种问政机制。要合
7、理设置、利用网络问政机制,兴利除弊,科学引导,加以规范。要加强对微博问政的有效监管,建立监管机制, “包括建立舆情评判机制、微博言论审核机制、追踪问责机制、引导机制。 ”10“要为微博问政建立多中心治理框架,形成微情绪的评判机制,建立微博问政的对接机制。 ”13 (三)从公民参与角度入手巩固微博问政的社会基础 关注微博问政背后的群体利益诉求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问题,要重视“沉没的声音” ,通过“微博问政”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重视。要警惕和打破微博问政中“精英政治”的垄断,建构公共领域、空间,构建合理的舆论结构。加强和培育公民以人文价值的超越性为核心的公共意识,增强微博用
8、户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四)从党与政府参与角度入手提高微博问政的高效性 要注重理性参与和制度建设、要走群众路线,要主动搭建公共意见平台,建立党、政府与公众间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党和政府要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适应微博问政的新变化,防范微博问政消极力量介入的政治风险,在“微时代”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微素质” ,积极有效应对意识形态的变化带来网上颠覆渗透加剧的风险。 (五)从网5络、传媒角度入手提升微博问政的影响力 政府应及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方式,学会使用微博,直面强势主流舆论弱化、负面舆论逐渐增多、网络舆论引导失效的风险,积极回应民众,做微博意见领袖。传
9、统媒体要适应新形势,突出特色,丰富报道方式,推动微博问政的高效性。 (六)从法律建构角度入手探索微博问政的规范化 微博问政要实现阳光化、规范化法制化。对微博问政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研究亟待加强和深入。针对微博问政的法律建构,要探寻微博问政的合法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四、 “微博问政”学术研究的哲学审视 纵观微博问政相关学术研究,微博问政研究的逻辑结构呈现为“微博问政实然是什么,应然是什么” 。微博问政的实然,一般被理解为:微博问政的发展状况、特点、优劣势,作用等。微博问政的应然,在一般被理解为:在我们的价值评判下,微博问政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应该满足我们的何种目的、需要,进行价值评判。 把握本质
10、,全面展开。微博问政不仅要从实然与应然角度出发还要结合其他学科,形成总体性的研究态势。微博问政研究应继续与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领域结合研究,探析微博问政对于社会管理体制、民主政治发展,公民参与政治、公共关系治理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从伦理学、管理学、沟通学等学科角度探索微博问政优化和完善的路径和方法,规范化,伦理约束等。 “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应该与其他学科加以融合研究:一是要着重研究保留“微博问6政”特色即相对稳固的性质,从不同学科加以解读;二是要从不同学科视角诠释“微博问政”具备的属性。 微博问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带有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手段性(方法性)的“
11、存在” (存在物) 。应着重研究微博问政相对带有的人的价值色彩,以及其自身对于人和人组成的社会的价值的影响。 “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一个立场问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微博问政”这一社会现象,引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其作全面、客观把握。 “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手段(方法) ,是人们在信息技术时代所创造的“物” (存在) 。要深入了解微博问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研究。微博问政可能对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社会关系,甚至政治价值产生“控制”效用,譬如“微博暴力” ,蕴藏着一种“物化”趋势,应该予以重视、批判。 参考文献: 1姜胜洪.我国微博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完善路径J.中
12、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8). 2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J.领导科学,2010, (23). 3陈潭,王烂辉.微博问政与公众政治J.人民论坛,2011, (34). 4朔风.微博问政与公共意识的培育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12). 5程婧.微博问政: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J.理论与改革,2011, (5). 76陈文胜.“微博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J.兰州学刊,2011, (12). 7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的优势极其有效开展途径J.人民论坛,2011, (34). 8李志飞.微博问政的利弊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2, (1). 9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J.社会主义研究,2011, (3). 10王庆.略论微博问政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4). 11张鸫.微博问政的力量与风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12). 12杨守涛.“微博问政”出实效的理念前提与制度基础J.领导科学,2011, (36). 13张沭宁.“微博问政”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与策略探讨J.新闻界,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