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84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海长云》,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青海长云 ,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时代造英雄,时代也造就对英雄的礼赞。萧根胜的长篇纪实青海长云 ,就是这样礼赞当代英雄的诗篇。这部长达 40 万字,满怀激情地歌颂铁道兵群体的作品,大气磅礴,铿锵有力,表达着一个曾经的铁道兵战士对英雄和崇高境界的追求、热爱与敬仰。 实事求是地说,要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历数铁道兵官兵的业绩,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难的是要独具慧眼地发掘出他们身上的时代光芒、精神光芒、智慧光芒。萧根胜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是一支由无数个钢铁战士组成的神密之旅,不论是在血与火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功勋卓著。但因为其特殊性和国家战略的机密性,虽然如今已撤消了建制,至今还没有从历史的屏风后面完全地

2、走出来。如果不吃透这支部队的精神实质,要想把他们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如果不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抒情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我从作者手中接过这部沉甸甸的青海长云时,我首先对萧根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的精神和为此默默做出的巨大努力,感到非常钦佩。当然,我也为他这部长篇纪实是否能成功,是否能让我和所有关注这部作品的朋友接受,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 读完青海长云后,我如释重负,长长地为它同时也为它的作者松了一口气。我认为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证实我这一判断的,是我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是我读着读着,心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它的主人2公跳动,眼睛会不知不觉地湿润。 史诗般的英雄画卷 作品以修筑青

3、藏铁路上的关角隧道为平台,展示了一群铁道兵官兵为了国家神圣使命,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作者从自己上学参军一直写到部队撤消建制,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叙事,让我们从清晰的脉络里看到了一幅史诗般的英雄画卷。 今天当我们从首都北京或是祖国其他地方乘座列车走向西宁、直向拉萨时,无不为雪域高原的壮美而惊叹。可是又很少有人知道修筑青藏铁路的残酷和艰难,不能说这是由多少白骨堆成的路,但沿途散落着不少当年筑路官兵的坟墓却是不争的实事。修筑连接内地与西藏铁路的人是孙中山,他在 1919 年发表的建国方略就有“高原铁路”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就把修筑青藏铁路列入重要议事日

4、程。1958 年 8 月,青藏铁路西格段分别在西宁和关角隧道开工。但因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得不于1961 年 3 月停工。1974 年春,铁道兵十师 47 团带着修筑襄渝铁路的尘土又移师关角隧道,开始了我国第一座海拔最高隧道的复工建设。新兵4 月 1 日才投入施工,4 月 5 日就赶上大塌方。127 名指战员被围堵在洞里,险情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最终还是被无畏的官兵们征服了。 青海长云对当代英雄主义的诠释,最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曾经高呼过“人定胜天”的口号,而现实生活中,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脆弱,自然灾害永远是不可抗拒的,正如作者书中说

5、的那样“死人的事经常发生” 。班长胡立才,3结婚仅仅一个星期,二十天假期在家只待了十五天,上班第三天在撬“牙石”时不幸被一块重一吨多的“牙石”砸中,胸部以下砸得像散了架,血如断了的自来水管一样流,人肯定是没命了。阎金成上工地前战友孔繁友说等他回来吃包子,等来的却是他被飞石砸死的消息这样的事在当年的工地上经常发生。可以说,每一个死亡事件就是一个震憾人心的故事。 铁道兵,这个在和平时期军队里唯一随时面临着死亡考验的群体,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和生生不息的欲望,他们常常战斗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他们灰头土脸一身泥水,但他们却始终昂扬着精神,从他们的歌声和表情中,你甚至找不到一丝一点的遗憾。他们始终在

6、关注着山外的物欲社会,却从来不被金钱所击倒。从每个工程开工就面临着缺氧、塌方、泥石流、废气、超负荷体力透支等死亡因素的威胁,可是他们没有眼泪,他们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他们没有因为误解而委屈,他们没有因为贫困而懊恼,他们唯一追求的,就是忘记一切困难、痛苦和烦恼,以钢铁般的意志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作品并没有把他们表现得悲悲切切。从他们的生活中,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威武雄壮,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的幽默与欢乐,他们身上永远充满朝气,他们身上永远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关角沟的夏季很美丽,能在这时的草原上留个影,官兵们就很知足了。很多官兵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使“喊山”成了一道风景,这一切的一切,

7、使人真切感受到了当代英雄的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基层官兵的奉献精神 4作品中大气磅礴的场面并不多,作者是将视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写一群普通官兵的生活,写他们的真情实感。但我感觉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心田;又如苦酒,让我们品出了其中的苦涩。这本书不只是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集合,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再现。 青海长云中的事件关联都是从铁道兵部队生活素材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事迹完全来源于官兵的真实。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该作品的情节,一个个真实的铁道兵形象在书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刻画和塑造完善。付海哥,车在荒山野地抛锚,他让新司机回去报信,自己冒着被狼吃掉的风

8、险等待。为了不让汽车发动机冻坏,他脱掉皮大衣包在发动机上。凌晨两点多,连长带人赶到时,他已被冻昏过去,抢救过来后,连长说:“你咋这样糊涂,发动机坏了可以再买,咱的命可只有一条啊!”从付海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神的高尚。我们从书中看到了官兵们的无畏表现,也看到了死亡面前的无奈和真情。47 团年龄最大的王连清副团长,曾为团里牺牲的十三名战士洗脸换衣、入殓培土,他深情地对身边人员说:“我们干这些活仅仅是一时,而烈士的父母将会伤心一辈子,我们做得再好仍愧对他们啊!”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看着昔日生龙活虎和自己朝夕相伴的战友转瞬就阴阳相隔,王连清副团长和萧根胜他们这些当事人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9、。壮怀激烈西风长,送别战友之后,还要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这是一种悲壮的负重前行。 看着电影就有人昏睡过去了,这是劳累和缺氧造成的,甚至还有两人被送到卫生队抢救。这里别说施5工,首先要战胜的就是狂风、沙尘、严寒、缺氧。切肉要用锯子,切冻白菜要用斧子,水只能烧到 80 度,蒸的馒头像“牛粪饼” ,煮的面条黏糊糊的,很少有青菜,整天吃海带皮和压缩菜、煮豆子,养个猪很难成活。可是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官兵们进行着一个个大会战。看似这是官兵们的日常生活,可是要战胜这些生存的困难就是一种勇气。他们施工的地方多是无人区,是被世界上筑路专家认定的不可施工区,如果他们不是有着超人的勇气,如果不是有着让世界震惊的

10、志气,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精神,也许今天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条让世界惊叹的“天路” 。 战友就这样离开部队了,没有任何要求,况且好多人还是带着一身伤痛回去的,而指挥员却心怀愧疚,连长能做的也不过是给每个退伍的战友多发二斤白糖,还把自己来年要发的新帽子给了孤儿张舍娃。作者自己因为是给养员,也利用手中这一点小权力,多给了要回去的一个战友两双新手套,心里还觉着不安。看似小情节,报国军人的献身精神和战友们的情感却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珍贵。 铁道兵的悲壮人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作者笔下的文字又都是取材于真人真事,因而就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教育意义,在新时代更能焕发出璀璨的光辉。 排长李文生长期在施工一线

11、,得了严重的矽肺病,发现时已是晚期。他休养的地方说是休养所,也不过是茫茫戈壁上几座土坯房。在这里只有从四川赶来的妻子陪护他,吃的水是从很远的地方送来的,冻成冰块后放在一间空房子里,吃时再化开。去看望他的战友见他瘦骨嶙峋,又是在这样的恶劣艰难的环境里疗养,心里很沉重,而他却很直爽地说:6“当铁道兵就是生死一线牵,提干之前就有不可能活着回去的预料,只是没想到会把这一把骨头留在高原上。 ”他还让来的人给老连队首长捎话:“不会给三连丢脸!”没多久他就去世了,长眠在了柴达木盆地,与他相伴的是永远的风沙和孤寂。 郭国法营长参加过抗美援朝,修建过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转业后任一个乡的副书记。作者去看望他时,他

12、已过早地患上了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硬化等疾病。三个孩子因为从小在高原生活,脑子受到影响,连个中专都没有考上。他对作者说:“我郭国法一辈子无愧于国家,无愧于铁道兵,却有愧于老婆,有愧于孩子!” 据作者统计,他们全团在高原上生长的那一代、那一批人,一百多个家庭,三四百个子女没有一个考上本科的,多数是初中、高中毕业。可以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铁道兵的真实写照。 部队一度从山东曹县、单县招了很多兵,他们曾在各连唱主角、扛大梁,被人们戏称“曹单兵”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部队精减,三百多名“曹单兵”转业,因为这些地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这些转业干部家庭困难居多,都要求去了商业、供销、物

13、资、外贸、粮食等商品流通部门。上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下岗成了他们的必由之路。他们的子女由于学无所成、没有关系,基本上全部随父母安排在了“自负盈亏” “自收自支”单位,又随着父母下岗下海,自食其力,这种现象被称为“曹单现象” 。在一百三十多位曹县转业干部中,有六十多人在六十岁左右就死于各种疾病。 当年体力透支、大脑缺氧不仅给他们自身造成伤害,而且生育的子7女在智力等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年随军的子女在高原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以后甚至一生的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今铁道兵群体早已不复存在,他们今天的生活又很少有人关注、关心。看到这样的结局,连我这样的局外人也深感痛心,我想作者写作这些内容时一定是泪水长流,心似刀割。作者自己对铁道兵的热爱、对自己战友的一片深情可见一斑。 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趋向于“实惠” ,回望这样一群人,他们心甘情愿地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离开大山,在铁道兵已不存在的现实社会中,奉献带给他们的伤痛还在他们的身体上和心灵上延续,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的牺牲与奉献,青春和梦想从作者的解读里,我们似乎看不到埋怨、后悔,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动力之源来自何方?我们只能说来自于那个英雄时代,他们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他们的青春无悔被记在了共和国光辉的史册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