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摘 要】在中国,除了官学之外私学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渠道,并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文章主要阐述了私学兴衰交替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私学兴衰原因的分析,从而探寻出私学兴衰的发展规律。同时浅谈一下私学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借鉴,从而更好地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私学;原因;规律;启示 私学是有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是政教分离的,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是官师分离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不由职官来担任,教师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以自由受教为
2、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从而促进了学术的下移。 一、中国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 (一)私学的产生。春秋时期,中国正处在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时期。伴随着经济所有制变化的是政治上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教育事业亦随之变化而发生了剧烈变化,即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四夷” 。随着官学的日渐衰微,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其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就随之盛行,等到了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即“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而至勃兴。 2(二)私学的发展。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
3、令” ,私学受挫。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政府倡导私学,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止私学。私学内多传授古文经学,私学开始复兴,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更是衰落,私学反而呈现出繁荣景象,有名学者讲学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众多,有得上百人,甚至千人也屡见不鲜。其中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 (三)私学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官学强盛至极,但私学的也发展较好,因而与官学共存共荣。这与当时唐朝政府的宽容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时政府明文鼓励私学的发展,再有当时文化的高度繁荣,人们对文化的渴求,而官学容量毕竟有限,因而私学的发展有广泛的
4、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及其日臻完善,对私学的发展起到刺激作用。在唐代私学和家学作为最早的教育形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四)私学的后期发展。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纵观明代私家教育,可依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将它划分为两类,即蒙学性质的私学可称为家塾或蒙馆和程度较高的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字的高级私学可分为结庐授徒、收徒讲学、官余教学三种形式。但清初的高级私学,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 二、纵观私学的发展轨迹,我国私学的兴衰规律 (一)私学的兴盛一般都出现在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与当时社会3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春秋战
5、国的百家争鸣、到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私学和宋代私学的繁盛来看,私学所涌动的每一次浪潮,均与文化开放、学术争鸣和宗教昌炽相关。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都会同民间财力的积聚,西方文化联袂而来,思想的相对活跃,是近代新式私学兴盛的背景。 (二)私学的兴衰和统治阶级的承认与鼓励相关。汉唐私学的发展都有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有密切的联系。在汉初为休养生息,推崇“黄老之学”和无为而治方略的实施,允许私学的开办,使得各家并存,百家私学复苏并兴盛,是继战国之后私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在唐代采取相对开明和宽松的文教政策,出现不同的私学类型如经学性质的、文史性质的等。而秦朝和清朝私学的发展受挫,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
6、压制的政策。 (三)私学的兴衰与选士制度也具有较大的关系。当考选制度体现公平竞争精神时,官学则相对发达;而考选死板、偏狭、腐败之时,则私学较盛。例如科举制度,它把读书、应考、做官联构一起,刺激了广大士人求学的积极性,因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后来却发展成畸形,学校教育日益失去了主体意识和追求学问的相对独立性。官学失去了活力,私学却焕发了生机。 三、私学的兴衰过程对现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借鉴 (一)正确处理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协调发展的关系。稷下学宫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有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的高等学府;它提倡学术自由。我认为私学在4发展的过程
7、中一般都是针对官学弊端而进行的,从而两者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稷下学宫是官家和私家合作举办的一个典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加强对两者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实现两者保持适当的比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两者之间公平竞争,实现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一种更好地状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促进立法,使民间办学与政府办学享有法律地位上实质性平等。在唐朝私学的发展是和官学共存共荣的,这一反了私学的存在于发展与国运不及、社会动乱关系密切的常规。这主要是同当时统治阶级的采取的开明的文教政策密不可分的。在现代教育事业中,关于民办教育,国家一直主张借助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指导方针。但是,在立法的核心方面,对民办教育的主体地位却没有真正的做到实质,从而影响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唐代的文教政策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对两者的投入与关注均衡一下,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张剑波.正确处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六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牛娜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5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