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基于使用的视角谈语法化【摘要】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来源于语言运用,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特殊性,现存的语言结构是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使用的视角解释语法化过程,说明语言使用频率对语法化的作用,从而为语言结构生成提出更好的解释。 【关键词】基于使用的理论;语法化;频率 关于语言结构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乔姆斯基则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提出普遍语法,认为大脑中存在一些抽象的、固定不变的、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则,而基于使用的理论认为语言生成于使用过程中。语法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Bybee(1985)认为语法化是在人类使用和体验语言的过程中逐步组织和建构的。语言使用频率或语言的重复使用对对语法
2、化起着关键作用,是整个语法化过程的刺激因子,与范畴化、类推、重新分析、语用推理等共同发挥作用促进语法化进程。 一、基于使用的理论 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为人类的语言知识源自对语言实际使用的认知体验,语言使用中的各种要素都会对语言结构的产生、变异及其在心智中的表征产生影响。基于使用的视角是一个非常广的研究范式,旨在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语言场景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用例来揭示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该用例既可以是符合语法规律的中心现象,也可以是习语、习惯用语等边缘现象。 2二、语言使用频率 作为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使用频率或语言重复使用对语言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Bybee(2006)
3、把语言使用频率分为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形符频率是计算某一特定的、具体的语言表达在某一特定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类符频率则指的是在一个构式的开放语法槽内出现的、可以互相替代的词汇项目的数量。形符频率主要对语言产生三种作用语音弱化、形态句法保持和自主性。使用频率的增加会促使语言表达发生语音上的弱化;高频词项比低频词项更能抵制新的形态句法手段的影响,而保持原有的形态句法结构,而且更易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新词。高频词或构式更易被作为整体来表征和提取,其语义会发生变化,在特定语境下获得新的语用意。类符频率和构式的能产性密切相关,出现在某一构式空槽中的范畴成员数量越多,该构式的能产性越大。 三、语法化 语法化是一
4、个新兴的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马壮寰(2000)进一步说明语法化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语法化有如下特征:一个词语一旦语法化,就倾向于成为一种附着成分;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涉及到两个成分的重新分析,会改变原来词语的词汇边界;语法化往往会导致词或词组语音形式的弱化;语法化常常会促使其原来意义的抽象化、泛化,从而适用于更多的语境;语法化促使词语或构式使用频率急剧增加。 3构式与语法化紧密相关,构式是该语素或词所处的形态句法环境,发生语法化的是整个构式而非其中的某个词素或
5、词。Noel(2006)认为,语法化过程的起点就是一个具有能产性的构式,该构式的某个或某些词素频繁出现,出现次数明显多于了其他词素,就促使该构式整体语法化了,这些词素往往意义较为宽泛,因而能运用在多种语境中。比如对于“be+移动性动词+ing+目的状语”构式可以用于表示将来或意图,但是be going to 后面接名词时就不具有该语法意义,不表示计划或意图,只有后面接动词时才具有语法意义。 四、语法化与语言使用频率 词汇的使用频率对语法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组块”是语法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两个或多个词项经常放在一起使用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某种序列关系,这种关系重复发生促使其表征为一个独立的
6、单位,作为整体被加工提取,共现频率越高,内部各语项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容易作为整体被表征和提取,可以说,重复是“组块”认知机制的刺激因子。 高频共现的多个词汇倾向于被重新分析。Hopper、Traugott(1993)认为最典型、最常见的重新分析现象是两个成分的融合。汉语中的动补结构的建立就是动词和补语由原来的两个独立单位融合而成,原来可插入其间的词语必须移到其他位置,从而衍生出了处置式、动词拷贝结构、话题结构或动补宾结构;典型的融合还有复合词化,原来两个或更多的词凝固成了一个,比如汉语中的“不要”融合成“甭” ;“不好”融合成“孬” 。 4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必须能够判断听话者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
7、息,从而据此组织自己的话语,听话者也必须能够推断说话者没有明说的信息。如果某种意义在同样的语境中被多次推断出来,该推断义就成为了该构式意义的一部分,适用于更多的语境。 “be going to”被多次用于谈论意图时,意图义就固化为了它的一部分含义了。 五、结语 基于使用的理论强调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过程,是心理认知、文化社会因素和使用频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法化过程,更是显示了语言使用频率的作用,重复使用促使多个语言单位作为整体被表征,继而发生语音弱化,在特殊语境中衍生新的语义,进而固化。 参考文献 1 马壮寰,语法的认知基础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0 2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3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