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六祖惠能到孙悟空【摘 要】 六祖慧能和孙悟空形象,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两个典型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代表形象的解读,探索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和意义。认为佛教中国化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是佛教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六祖惠能;孙悟空;佛教中国化;文化意义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大师,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代表。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亦佛亦道的神猴。虽然他们一个是现实中的人物,一个是神话小说中的形象,但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和中国佛教的特点。他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是有较为相同的求佛过程,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惠能提出的顿悟成佛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
2、标志,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是中国化佛教长期发展的代表。 一、佛教的中国化溯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 ,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 ,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佛教徒数量越来越多。2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魏晋时期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佛经译家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
3、的名词,使佛教开始中国化。由于东晋长期战乱,民间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思想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二、佛教的中国化神秀与惠能之争 神秀与惠能之争,是大家熟知的禅宗故事。神秀少遍览经史,是五代禅师弘忍大师深为器重的徒弟,为“教授师” 。六祖惠能是唐代岭南新州(今新兴县)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困,未读诗书,靠打柴养母为生。惠能偶然听到金刚经 ,便闻经开悟,感悟佛法,随后赴黄梅见五祖弘忍,以俗身做苦工。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传弘忍大
4、师亲自到碓坊,问他米舂了没有?他答道:“舂了,只是没有筛。 ”(师筛同音,如此师生问答,都是双关语) 。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惠能便在三更入室,五祖传给他禅宗的心传和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 六祖之争的思想意义在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转化,是印度禅宗中国化的转折点。神秀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关照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惠能偈子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是一种出世的态度,这是禅3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
5、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方禅宗主张渐修,而以惠能代表的南方禅宗主张顿悟。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字的下层民众,他们往往度日艰难 ,整天为衣食奔波,因而根本不会注意那些玄奥的哲理和繁琐的礼仪规矩,他们只是想求得丰年、子女平安、祛灾疗病等。下层群众多少也接受了“因果报应” 、 “生死轮回”等观念,但复杂难懂的佛学道理却很少能够为他们接受。六祖惠能所代表的禅宗,主张“世人性本自净” 、无念无相无住、不立文字和顿悟,使佛教基本理念简单易懂,深入民间。尤其是六祖出身于下层社会,又长期匿居在四会的猎人队中,熟悉下层民众的生活和
6、接受能力,所以主张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单刀直入求得开悟,用下层民众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教教义,对于一向认为“人性本善” ,重视主体和个人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处在极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同时拉近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应直接向自己内心加功用行,明自心,见自性,方法简捷而明快,使佛国的终极存在对现实苦难中的民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有亲切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禅宗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直觉顿悟法门或思想,使信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其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又给信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佛解脱之路,同时也为禅宗吸收其他宗派的思想
7、和融合各宗提供了方便。至此,禅宗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禅宗南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代表。六祖惠能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陈寅恪称:“特提出4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三、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孙悟空 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亦佛亦道的神猴。他由补天奇石孕育而生,师承菩提祖师学习七十二般变化和长生不老的法门。菩提教授的东西儒释道都有,如“术字门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流字门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之类、静字门是清静无为之类、 “动”字门采阴补阳之类” 。菩提祖师被描写为一个既精通道教也精
8、通佛教的大仙形象:法力高深,弟子众多,教化广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 孙悟空的学艺过程也和惠能相似。 西游记中这样记述:“祖师手持戒尺,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去,秘处传他道也。 ”于是在三更夜静之时,学得了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变之法。 宋明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宗的开发自性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宋以后儒家理学思想的源头。许多大儒,如朱熹、王阳明
9、等人都从禅宗那里找灵感,以帮助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禅宗与道教的思想沟通更是明显。如禅宗讲顿悟、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道教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到了明代以后,社会上盛行亦佛亦5道的思想,谈禅论道已成为时尚。此时,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它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在祖师儒释道思想的熏陶下,因禅宗的“顿悟”而学得本领。而他思想中所体现的不畏自然艰险、疾恶如仇、抱打不平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四、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外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1、佛教中国化是佛
10、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意“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自觉发挥自身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积极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可以说,带着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民族文化印记的佛教一进入中土,就与中国宗教和文化形成了一种相异互补、相斥互融的复杂关系。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衰命运。因此,外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自身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乃至改变自己,在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
11、化的相适应过程中最终演变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风貌与特征的“中国佛教” 。从思想理论上看,佛教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的儒学化和老庄玄学化。正是在与儒、道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文化最终得以与中国传统的儒、6道文化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佛教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所决定的 中国人有句古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原本位文化不断包容、同化其他文化的历史。从炎黄集团的形成,到汉武帝时期强势进取,再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民族融合。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
12、气度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吐蕃(今西藏) ,曾经是一个彪悍好战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时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几次战胜吐蕃以后,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将农业和佛教传播到吐蕃。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正是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加上对各少数民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还有对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一时间四夷宾服,诸国来朝,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在文化上,中华民族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对佛教的同化和包容过程。东汉末年,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东汉两晋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在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借用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使儒学化和老庄化。老百姓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开始把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惠能的禅宗用简单的修行方式、简单的民间俗语来阐述佛家思想,下层人民也广泛接受了佛教。此后,在政府的提倡下,佛教事业日渐兴盛,佛教完成了由印度宗教到中国宗教的转变。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惠能和7孙悟空,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 2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南京大学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