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元文化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 要:针对多元文化社会中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其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主观因素体现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文化观念的方式,客观因素有社会转型引发的多种矛盾、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和合力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其对策是整合多元文化、完善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合力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88-02 一、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
2、化程度较弱,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但是接受新观点、新思想的能力很强,同时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全,这导致他们容易针对主导价值观产生逆反心理。综合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虽主流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视。具体表现在下述各方面。 第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呈现出不稳定性的特点。在调查中,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学占多数,他们对此很有信心或基本有信心。还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的执政力和中国特色社会2主义道路感到困惑,甚至丧失信心,这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处于中间游离状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表明高校学生党员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的现象。 第二,大学生党员更多地
3、关注自我,人生理想呈现多层次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关注自我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党员把人生理想首先定位在自我的职业、家庭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上,其次定位在追求真理,再次是为国做贡献。还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党员丧失远大理想,把追求生活安乐这种低位性的生活理想作为人生目标,甚至还有大学生党员明确表示自己没有理想和信念,生活迷茫。 第三,大学生党员学习科学的政治理论认知不足,显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多数大学生党员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态度较端正,能够形成科学认知理解。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既不感兴趣,也了解甚少。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将导致对科学理论认知理解的偏差。对于理论认识的漠视和理解的
4、偏差,已经说明大学生党员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小范围潜伏。 二、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我国学者张虹指出大学生对价值目标追求更加世俗化、功利化;思维发展不成熟,看问题片面、绝对化、静态化、微观化、表面化;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对信仰教育需求不迫切这四个原因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主要自身原因。这也是大学生党员出现信仰危机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党员年龄小,阅历少,从学3校到学校,科学批判能力较弱。他们接受文化观念比较快,很容易通过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实现自身文化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调适。 (二)客观因素 1.社会转型引发多重矛盾
5、导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危机 我国社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情况造成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困惑。 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等多种落后价值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改变了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体系,价值取向开始偏向自我、重视物质性需求、趋向实利。 2.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 (1)学校思政教育力量薄弱,缺乏终极关怀。 (2)课堂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和“空” 。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
6、够。这种认识无形中导致部分思政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加之教育手段单一,理想信念教育时效性不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宣传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 (3)教师素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制约。思政教师身处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置身于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对社会实际、现实国情了解、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他们逐渐对思想政治4理论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逐渐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再“仰望星空” ,理想弱化,信念模糊,人生态度趋于功利,有的把对社会现实的不当认识带到课堂,对大学生党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
7、 3.合力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辅导员仍然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缺乏灵活有效的体制机制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信仰教育,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 三、克服大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对策 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激荡,带来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整合多元文化,实现
8、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与转型 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途径。我们必须利用多元文化的积极因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党员,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第一,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观5念,开展信仰教育。 “一元”即马克思主义, “多元”即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党员客观评价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利弊影响。第二,创新教育工作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首先,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依托网络平台,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
9、。最后,全方位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第三,创新信仰教育的工作方法,增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必须摒弃“训导观” ,倡导“指导观”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指导大学生党员在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系统,让他们通过自己真实的生活来体验与认识这一系统,以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完善 1.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必须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或“灵魂” ,从而努力完成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应有的终极价值关怀。加强
10、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主渠道,主要从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丰富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创新信仰教育的途径方法这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学校对于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重易轻难”的状况,明确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根本。注重“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的方法,把信仰教6育寓于生活中、学习中,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使大学生党员树立起明确而坚定的信仰。 2.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 (1)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把信仰教育融入其中。首先
11、,精选教学内容,并加强教法的研究。其次,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他们身边的实际。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最后,把理论知识、信仰教育与国内国际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结合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分析辨别能力,同时,才能更好地开展信仰教育。 (2)建立民主交流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课堂、网络和其他各种传媒工具,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辩论、对话,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从而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理论讨论和抉择,进而把信仰教育渗透
12、其中。 (3)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切忌流于形式。过去的实践性教学出现了为形式而形式、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面,结果教师应付领导、学生应付老师,效果甚微。克服这种现象就要求思政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精心策划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过程,并进行结果评价。在学生实践的全过程,教师要始终进行有效督导。让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体验知识,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73.直面多元文化现实,建立“精专业”和“强责任”的师资队伍 (1)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重视社会
13、实践,帮助思政教师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第二,尊重思政教师的主体性,使其政治素质达到新高度。第三,强化激励机制,为思政教师发挥才能提供新平台。 (2)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严把“入口”关,并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满怀信心热情,具有极强的责任感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吸引力。 (三)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育人机制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生成非常重要。要想解决好大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不是单靠学校和家庭单一的力量,而应该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三者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四、结语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坚持两个维度,一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二是个体人生的维度,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发展、生活满意度和个人信仰的相关性,在8深层次上开展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体现出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又能满足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从而确立大学生党员科学而坚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