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155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看中国君主制政权的变易【摘 要】文章以日本“万世一系”的君主制为参照物,以政权的合法性期限为视角,先通过对日本“君神合一”文化和中国“君圣”分离文化的分析,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缺乏政权合法性期限无限性的精神保证。又通过对易经 “革卦” 、 “天命思想”以及“民本思想”的分析,揭示出中国文化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从而在文化层面上寻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政权不断变易的原因。 【关键词】政权;合法性期限;君主制;变易 在元首制度上,中国在宣统皇帝退位之前,实行的一直是君主制。君主制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从世界范围看,将君主制延续至今并有两千年左右历史的国家只有日本一个。

2、然而,在比较日本的君主制和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时,我们会发现两国在君主制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区别:日本的君主制从未有过政权的变易,而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则经历了众多的政权变易。我们不禁要发问: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试图以从未发生过政权变易的日本君主制为参照物,从政权合法性期限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君主制政权何以会不断地变易。政权的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政权合法性期限是指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所维持的时间。政权从不变易说明政权的合法性期限长,政权不断变易说明政权的合法性期限短。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期限2不如日本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期限长呢?要想解开这么谜团,我们就得从两国不

3、同的文化进行分析。因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民众的认同,而认同作为一种意识又往往和特定的文化有关。 一、中国文化中缺乏政权合法性期限无限性的精神保证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由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十分微弱,人们对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具有不安全感,渴望得到某种强大力量的庇护和指导。人们头脑中能庇护和指导自己的强大力量主要有三类:一、超自然的神;二、智慧超凡的圣人;三、统治万民的君主。人们对这三类强大力量都存在着认同。在人们的观念中,神作为超自然的力量庇护着人们,圣人作为智慧的化身指导着人们。无论神还是圣人都不会侵害人们,所以神和圣人都受到人们的绝对认同。而君主则不同,君主可能庇护和指导人们,也可能

4、侵害人们,所以人们对君主缺乏绝对的认同。然而,君主如果能做到“君神合一”或“君圣合一” ,就能通过人们对神或圣人的绝对认同来保证对君主的绝对认同。同样道理,如果君主与神或圣人是分离的,那么君主就无法保证人们对自己的绝对认同。 (一)日本对神的绝对认同和中国对圣人的绝对认同 在日本,神的观念比较浓厚。在日本从古延续至今的神道教中, “天照大神”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日本的“天照大神”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绝对认同。在中国,神的观念相对比较单薄。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在中国,民众绝对认同的是圣人。因为,在中国民众的观念中,圣人是“生而知之者” ,是真理的化身。所以,圣人虽不是神,但

5、却在漫长的君主制时代一直受到人们的绝对认同。 3(二)对君主的相对认同 人们相信神会庇护自己,圣人会指导自己。所以对神和圣人,人们是绝对的认同和信赖。而人们对统治自己的君主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君主庇护自己时才对其认同;当君主侵害自己时,认同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所以,民众对君主的认同是相对的认同。 (三)日本的“君神合一” 在日本文化中,天皇不仅仅是君主,还被认为是现世的神。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所以是具有神性的。虽然人们对君主的认同是相对的,但人们对“天照大神”的认同却是绝对了。日本的“君神合一”使得人们对神的认同与对君主的认同完全统一化了。由于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6、,所以“君神合一”的天皇可以“万世一系”地传承下去。对神的绝对认同和“君神合一”使得日本文化无法孕育出变易政权的思想,从而保证了日本君主制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无限性,保证了天皇的“万世一系” 。 (四)中国的君圣分离 中国的君主既不是“君神合一” ,也不是“君圣合一” 。虽然中国的君主也宣称“君权神授” ,自称“天子” ,但在民众的心里,君主并不具有神性。虽然中国的君主被民众称为“圣上” ,但是民众内心里并不认可其“圣人”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君主与神、圣是分离的。中国的君主仅仅是世俗的统治者,缺乏“神”与“圣”的绝对庇护。所以,中国文化中缺乏保证政权“万世一系的”的精神力量。 (五)合法

7、性期限无限性的精神保证 4民众“君神一体”的观念为日本的君主制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无限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证;在中国,虽然民众对圣人有着绝对的认同。但由于君主与圣人是分离的,所以民众对圣人的绝对认同并不能为中国的君主制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无限性提供精神保证。 二、中国文化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 中国文化中不但缺乏保证君主制政权合法性期限无限性的精神保证,还预设有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从文化层面看,正是中国文化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造成了中国君主制政权的不断变易。 (一) 周易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 最为中华文化总源头的周易包含着丰富的变易思想。而且在政权变易问题上, 周易把政

8、权的变易看成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就有一个专门论述变革的“革卦” 。 “革卦”的彖辞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的作者把政权变易看得和四季更替一样正常。 周易的作者认为一年中的四季都是有期限的,超过一定期限,季节就会发生变化。同样道理,每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也是有期限的,超过一定期限,政权就会变易。 周易的“革卦”将四季的期限和政权合法性的期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把政权变易的意识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脑海之中。 (二)天命观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 1. 周公的天命观。周灭殷之后,周公为了论证新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天命靡常” 、 “敬德” “保民”的观点。

9、周公认为周之所以能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是因为天命不是固定的,上天不会一直眷顾某一政权。5如果某一政权不能“敬德”和“保民” ,天命就会转移到能“敬德”和“保民”的人那里。也就是说,天命以君主是否有德为转移。天命思想将君德、民心、天命、合法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失了君德就会失民心、失了民心就失了天命、失了天命就会失去政权的合法性。而君德又是无法被保证的,任何政权都无法保证其每一代君主都是仁德的。所以建立在天命观基础上的合法性是有期限的。只要君主失德,天命就会转移。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并不能为所欲为,而必须兢兢业业。 论语中记载了尧将帝位禅让给舜时对舜的谆谆教诲:“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10、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2.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 “五德终始说”是天命思想在解释政权变易方面的进一步系统化。它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邹衍的社会历史观。 “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 “五德终始”指这五种德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以五德的循环运动解释政权的变易。 “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在很长的时间内是解释新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五德终始说”在解释某一政权兴起原因的同时也为该政权的衰亡埋下了伏笔。“五德终始说”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任何政权的合法性都是有限,这个期限多长要看自己的“德运” 。 (三)民本思想中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

11、民主思想,但却存在有民本思想。所有君主制政权都不是民众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君主要想进行稳固的统治,必须将民众看做统治的基石。 荀子.哀公中记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战国时期的孟6子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得哪些不知体恤民众的政权很容易就丧失合法性。在孟子的眼里,任何政权都无法永久保证其合法性。君主要想保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就始终要兢兢业业地躬行仁义。明代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看到了孟子“民本”思想对其政权合法性的维持有着极大的

12、威胁,所以曾将孟子从文庙中请出来。后来又下令将孟子中体现民本思想的许多篇幅加以删除,删除的部分科举考试不得从中出题,目的就在于钳制民众的思想,减少造成政权合法性危机的因素,以达到无限期延长其政权合法性期限的目的。朱元璋的做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本”思想所预设的政权合法性期限是有限的。因为君主只要失去仁德就失去了民众的认同,就会出现合法行危机,就会出现政权的变易。 中国的君主不具有神性,不像日本那样是“君神合一”的。圣人在君主制时代一直被民众绝对认同,但是“君圣分离”又使得君主无法从人们对圣人的绝对认同中使自己的政权获得永久的合法性。加之,中国文化中又预设着政权合法性期限的有限性。所以,与日本“万世一系”的君主制相比,中国的君主制政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出现了不断变易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温梦.论语通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 2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4. 7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4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