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研究述评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效应以及思路与对策等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区域与对象较为狭窄、证据不够充分尤其是带有实证性质的案例研究欠缺、实际应用价值尚需验证等不完善之处,研究广度与深度亟须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121-04 本文对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效应以及思路与对策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对于国内区域产
2、业转移的动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区域间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是引致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戴宏伟(2008)认为,导致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以及区域间实现经济合作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推动了不同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赵峰、姜德波(2011)指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转移的主要诱因是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卢根鑫(1997)认为,不同区域重合产业的价值构成相异而其产品技术构成相似是促使其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因;就重合产业而言,发达地区该产业的产品生产绝对成本大于欠发达地区,导致产业从高成本发达地
3、区向低成本欠发达地区转移。彭连清等(2007)指出,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制度成本等方面显现出来的差异性是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因。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转移是转移区产业分工及产品内分工的推力与承接地市场化推进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陈建军(2002)指出,市场扩张、产业结构调整、追求经济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是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余慧倩(2007)认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推动产业由高势能地区向低势能地区转移的最直接动因。穆建新(2009)认为,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升级规律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易鸣、张伟(2009
4、)认为,发达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丧失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与欠发达地区为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拉力是发达地区衰退性产业发生转移的主要动因。刘友金、胡黎明(2011)认为,区域产业转移是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模式解析 对于发达地区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将已不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落后”产业转移出去?欠发达地区又是如何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产业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学者提出多种区域产业转移模式。如,马海霞(2001)认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与中心辐射模式,前者强调传递的梯度指向,后者则强调传递的空间邻近性,
5、两种模式相结合是我国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赵张耀、汪斌(2005)提出了国际网络型产业转移模式,并将其细分为垂直顺梯度模式、垂直逆梯度模式以及水平工序型模式。对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的具体形式而言,马子红、胡洪斌(2009)提出如政策导向、市场开发、规模经济、成本导向、多元化经营、参与竞争等多种类型。张少军、刘志彪(2009)指出,当今产业转移最主要形式应当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结合全球价值链模式发展国内价值链,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新途径。 目前,国内学者已对具体区域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黄钟仪、吴良亚(2009)指出,重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主要有直接投资、企业一体化、产
6、业集群与转移园区等;毛广雄(2009)指出,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的模式主要有成本节约型、市场开拓型、资源利用型、园区对接型等;陶良虎(2010)认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低成本型、资源型、市场开拓型、产业链集群型等;路红艳、宋则(2011)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呈现“轴向式转移”和“圈层式转移”两种具体模式,例如该地区产业沿交通干线地区和长江岸线地区发生转移就属于“轴向式”转移,向苏北、浙西等地区发生转移就属于“圈层式转移” 。 三、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必然伴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达地区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出
7、,而新产业的成长则推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加速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进程。王先庆(1998)指出,产业转移不仅会使转移区自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也会促使承接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彭连清、詹向阳(2007)认为,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级转移,能够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市场扩张,为其致力于生产型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谯薇(2008)指出,中西部地区通过产业承接,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戴宏伟、王云平(2008)认为,产业转移有助于产业承接地吸收自身稀缺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钟劲松(2
8、011)认为,区域产业转移对调整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间产业分工格局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刚、陈江儿(2001)指出,区域产业转移能为承接地带来如下几方面经济效应:由产业替代带来的产业“优化效应” 、承接产业所引致的就业“扩大效应”以及承接产业关联带动所导致的产业“发展效应” 。同时,产业转移可以加快转移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种实现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法。苏华(2001)也指出,产业转移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会引起一系列积极效应。陈建军(2002)认为,产业转移将通
9、过市场扩张、产业分工、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重组等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当某个产业从一个地区大规模转移出去,会造成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降低和就业率降低,这就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来填补;同时,对于承接地而言,产业承接会增加其就业和产出量,但如果选择的承接产业不能适应本地区的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聂华林等(2000)指出,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提高其产业科技水平,缓解其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四、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如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区
10、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选择更贴近实际的产业承接模式。吕政、杨丹辉(2006)认为,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对项目进行筛选,技术先进的项目优先承接。谢丽霜(2009)认为,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注重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竞争优势,注重整合西部企业的产业链,跳跃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设计好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从而实现节约型产业转移以及转移产业的节约型发展。李新安(2013)指出,中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应立足现有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本着“筑巢引凤”的理念,在积极搞好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
11、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罗云毅、周汉麒(2010)指出,中西部地区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应扩大产业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何龙斌(2009)认为,中西部地区应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移。李达球(2009)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推进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完善产业承接规划,强化园区载体平台和产业承接示范基地建设,贯彻执行产业承接相关政策,搭建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等。 目前,国内学界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仍显不足,这类研究成果较为鲜见,更多研究的是该地区如何“腾笼换鸟” ,积极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如,邓利方(2003
12、)提出,广东省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要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张琴、蒋瑛(2009)指出,我国在迎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主动承接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自我发展为主、承接为辅,等等。 五、述评与展望 近年来,尽管国内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通过现有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对此问题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区域和对象较为狭窄,亟待进一步拓展。尽管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已形成显著的区域经济技术梯度以及东部传统产业向处于低梯度中西部地区发生转移之势,并且以皖江示范区、长株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研究
13、对象,研究这些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案例文献日渐增多,但现有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具体区域内(包括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问题。实际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因而具体区域内城乡之间产业转移问题的对策研究仍须深化。 第二,研究成果需要补充新的证据进行修正,实际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验证。从研究区域和内容看,现有研究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对象的成果少,以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对象的成果相对较多;深入研究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出问题的成果少,研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多。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研究更多采用比较静态的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未能很好地揭示区域产业
14、转移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及其深层次原因。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形势看,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力度都在不断提升。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现有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新形势下的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问题显然不足,需要进一步补充新的证据加以修正,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究竟如何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三,研究内容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广度与深度亟须进一步深化。目前,对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备的内容框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社会和行业等宏观或中观视角探讨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如何从具体行业或企业等微观视角界定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如何规范有序地实施区域产业转
15、移以实现产业升级?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通过何种方式选择承接产业?产业承接的机理是什么?如何从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企业行为方式、地域空间特征等视角选择产业承接的路径及模式?产业承接的社会福利效应有哪些?如何规避产业承接引致的社会福利负效应?如何以计量分析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社会福利效应?等等问题仍待解决。 第四,区域性产业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亟待加强。众所周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意图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入研究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问题,不仅是解析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所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也是加快推进实施我国中西部经济圈以及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带有实证性质的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案例研究仍然非常薄弱,这方面研究亟待加强。 (责任编辑:闫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