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及启示摘要: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贸竞争优势削弱等现象,与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情况相似,引发了对我国是否也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及如何跨越该陷阱的讨论。日本和韩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即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教育,提供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保障收入分配公平。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并优化经济结构,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内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关键词:经济转型;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
2、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103-04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如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创新难度增大、工业规模扩张难以持续、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举措对我国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世界银行把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类别。纵观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 50 年中,只有少数国家完成了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等收入水平的跨越,
3、大多数国家在迈进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世界银行将这一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果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将会出现经济增速回落或停滞、社会秩序混乱、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诚信缺失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坠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已经成功跨越陷阱的 72 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所花费的时间各不相同,如美国用了 16 年(19621978 年)完成了人均 GDP 从 3000 美元到 10000 美元的跨越;加拿大用了 14 年(19661980 年) ,日本
4、用了8 年(19731981 年) ,韩国用了 13 年(19872000 年) 。而伊朗和马来西亚虽然人均 GDP 分别于 1983 年和 1992 年达到 3000 美元,但至今仍未突破 10 000 美元。阿根廷、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四国分别于1986 年、1990 年、1994 年、1996 年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但之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攀升、社会矛盾激化、群众抗争此起彼伏,沦为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 目前,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在未来发展中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 2010
5、年人均 GDP 就已达 4396 美元,但近年出现了产业结构低端化、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地方政府负债率攀升等现象。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向型经济遭到重挫,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亟待调整,改革前期积累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基尼系数已突破现有经济学理论中的合理界限。如果不能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任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则有引起经济发展停滞而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因此,借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深刻吸取跨越失败国家的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 二战后,日本和韩国抓住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
6、时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迅速扩大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产业(重点是高端制造业)的质量和结构,并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提高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在保持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及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仅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 。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做法有: (一)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各产业的发展都有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不断从新兴产业衰变为夕阳产业。2
7、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缩短了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后进国家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通产省大致每十年就推出一个产业结构升级方案。上世纪 70 年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日本提出“发展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构想,主动改变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形成的石化、钢铁等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通过公共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额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大力扶植以电子业为主导的加工产业,通过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升级。上世纪 70 年代末,日本已形成数控机床、计算机耗材、家电制造、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较大优势
8、,使其产品迅速进入欧美市场,并占据了东南亚和中东北非市场的主要份额。上世纪 80年代,日本已在许多尖端领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尖端技术产品输出国。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如出一辙,也走过了一条“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路径。1983 年以后,韩国把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由重工业转到第三产业。至 1988 年,韩国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 1l%,第三产业升至 58%;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工业产品占 97%,农副产品占比不足 3%。此外,韩国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产业政策,确定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至上世纪 9
9、0 年代中期,韩国已形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二)优先发展教育,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是推动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突破的重要因素。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日本从实用主义出发,大力发展与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至上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在校工科大学生是理科大学生人数的 6 倍,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只占总数的 13.9%。日本实施了偏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这种教育制度安排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在这一人力资本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在19651985 年间,其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由 7%上升到 19%。 韩国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把终身教育
10、原则写入宪法之中,并把教育改革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定长期综合教育计划 (1971 年) 、面向 2000 年国家长期发展构想 (1985 年)等政策,从制度上提高基础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快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韩国的私立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私立学校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韩国鼓励大企业、大财团出资兴办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和高等研究院,世界知名品牌三星、大宇、金龙、现代等都自办学校,形成了产、学、研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韩国还在航海、精密仪器、机械制造、金融服务等
11、行业中划定了 20 多所重点私立院校,在图书购置、实验耗材、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与公立大学展开竞争、走出国门,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合作办学。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收入分配公平 中等收入阶段既是一个经济转型期和爬坡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各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换,此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往往不能延续,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而前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等往往会乘势爆发。因此,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陷阱,更是一个社会发展陷阱甚至是综合陷阱。日本、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特别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好地消化了前期社会发展积淀的矛盾,保证了
12、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 日本强调按照个体能力和社会贡献作为主导分配的原则,但日本对年老、失业、残疾和经济活动能力较差的特殊群体,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保证他们的最低生活权利,最大限度确保收入分配公平。日本早在 1958 年就推出面向一般国民的医疗保险,1961 年又实行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国民养老金制度。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这些制度使数千万日本中下层阶级受益。日本通过累进制税率等税收政策、年金制和社会保险等二次分配措施,抑制了两极分化问题的恶化。日本基尼系数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一直维持在合理区间,1972 年为0,314,1975 年为 0.346,1978 年为 0.338
13、,1981 年为 0.314。 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也较为合理,基尼系数多处于 0.350.40 之间,1980 年为 0.39,1985 年为 0.36,1993 年为 0.31,2000 年为 0.32。 由此可见,日本和韩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共同经验。 三、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并借鉴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并
14、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工业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 71.3%,铁矿石进口量达世界铁矿石贸易总额的 70%,原油进口量超过一半,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 60%,能源消耗增速多次超越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增长质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充分表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传统的 GDP 本位增长观亟需变革,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直接
15、关系到未来几十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未来能否主动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变为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淘汰机电、水泥、印染化纤、电解铝等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级医疗器械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要充分重视金融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以金融为龙头的
16、产业集群高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第四,要优先发展具有高端竞争力的产业,如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和提升空间的产业、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等。 (二)扩大内需,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两驾马车拉动。人世十年后,我国已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占 GDP 比重高达25%30%,远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也有较大提升。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投资和出口均遭到重大打击,国内经济下行风险或滑坡风险不断增大,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成为目前的重要议题。据世界银行预测,欧、美、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都面临经济放缓、需求低迷、复苏乏力的问
17、题,我国出口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转向以投资、出口、消费协同带动。 要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在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将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文化产品等新兴消费热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 3G 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拓展消费领域,延长消费链条,挖掘消费潜力。同时,要扩大对外投资行业范围,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扶持重点企业、企业集团和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开设生产和研发基地
18、,扩大优势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升出口产品工艺设计经营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行业间差距、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差距及最高收入人群与最低收入人群问的差距,都比 30 年前扩大了许多倍。基尼系数 1988 年为 0.382,1995 年为 0.455,2002 年为 0.454,2007 年为0.48,2010 年高达 0.5。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也是全社会形成的改革共识之一。这就要求必须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以推动更加注重公平的再分配为切入点,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要加快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重点行业和垄断部门的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破除阻碍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公平竞争的体制障碍。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种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人群,优先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张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