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723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摘要:积极主动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是欠发达的省际边缘区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适应。但从辐射通道上看,省际边缘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从辐射流上看,省际边缘区自然条件较差,要素匮乏;从辐射动力上看,省际边缘区接受辐射的动力不足。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在分析其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难点的基础上,利用断裂点理论计算出周边五大中心城市对陕南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并提出陕南地区要争取特殊政策倾斜,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制定差别化经济辐射接受策略,以及积极宣传优势特色产业以吸引经济辐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辐射;区域中心城市;省际边缘区

2、;断裂点理论;陕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12-05 边缘地区是指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欠发达地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要完成的主要目标。而国内外大量理论与实践证明,积极主动接受发达中心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互动发展,是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以布代维尔(J.R.Boudeville,1966)和拉塞(J.R.Lasuen,1973)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以弗里德曼(J.R.P.Friedmann,1972)为代表的核心边缘理论等,都强调增长

3、极和中心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与辐射作用,一度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对经济辐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性、经济辐射力的指标体系以及经济辐射效应等方面。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大多以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强调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关注辐射源的强化和辐射范围的扩大,而较少考虑从边缘地区这一接受方的角度研究经济辐射问题。因此,本文从省际边缘地区入手,以陕南地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省际边缘区主动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意义 (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主动突破 根据 20

4、12 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名单,我国 14 个特困连片地区,有 10 个处于省际边缘区。这些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缺少自然资源优势,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生态制约较大,经济依靠自己内生增长非常困难。如,地处我国特困连片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陕南地区,早在 2006 年陕西省政府就提出“陕南要突破发展”以跟上陕西其他地区发展步伐的战略,但至今陕南经济不但没有“突破” ,而且与关中、陕北的差距更加拉大。2005 年,面积占陕西全省36.9%、人口占全省 27.7%的陕南三市,GDP 总量仅占全省 12.4%,人均GDP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53.1%,城镇居民收入为全省平

5、均水平的78.2%。到 2011 年,GDP 总量进一步降为全省的 10.9%,人均 GDP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4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8%。实践证明,省际边缘地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很难突破发展的,要突破必须借“外力” 。这一外力就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就是对区域经济传统发展思路的主动突破。 (二)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照国外经济辐射理论制定了很多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到新世纪内地一些经济区的设置与规划,无不体现对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等经济辐射

6、理论的准确运用。但根据缪尔达尔(1957)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不同的辐射效应,前者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而后者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完成建立经济增长极的阶段而进入对外扩散辐射阶段,很多中心城市回流效应逐渐减弱而扩散效应逐渐增强,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京津唐地区的北京和天津等,都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辐射扩散效应,许多中西部地区也正在逐步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此,

7、此时省际边缘地区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积极融入其经济辐射圈,就是审时度势,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适应。 二、省际边缘区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难点 (一)从辐射通道上看,省际边缘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省际边缘地区,首先是地理位置远离中心城市,处于相对边远地区。我国远离省会以上中心城市的典型边缘地是省际边缘区。一些落后的三省省际边缘区交接点距离省会城市距离,最近 200 公里左右,最远超过500 公里。如,渝湘鄂边缘区,以三省市交接点为起点,距离省会城市(重庆市区)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280 公里,距离省会城市(长沙)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374 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武汉)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8、 513公里。如果考虑到地形条件,其实际交通距离远大于上述数字。由于经济辐射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可见,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妨碍省际边缘地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难点之一。 本文中的陕南处于陕川渝边缘区,以三省市交接点为起点,距离省会城市(西安)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238 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成都)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435 公里,距离省会城市(重庆市区)中心的直线距离为 336 公里。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 90%的面积被山体覆盖,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故又称秦巴山区。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海拔多为 1500 至2500 米。大巴山是汉水和

9、嘉陵江的分水岭,平均海拔在 13002000 米之间。由于北有秦岭南有巴山阻隔,陕南不仅与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省会城市距离遥远,而且交通不便,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对接受这些城市的经济辐射造成了很大障碍。 (二)从辐射流上看,省际边缘区自然条件较差,要素匮乏 除华东、东北及中部部分地区外,我国的省际边缘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这些边缘地自然条件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地理条件差。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高原区,地形地貌复杂。如,乌蒙山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太行山区、三江源地区及西部大部分省际边缘地区都是地理条件恶劣的省际边缘区。二是自然灾害多。这些地区泥石流、滑坡、石

10、漠化、水土流失、涝灾、旱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如,位于青藏川边缘区的三江源地区,2010 年的玉树大地震就发生在那里。三是生态条件弱。这些地区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草原湿地保护区、沙漠化治理区、石漠化治理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各类生态功能区,也属于限制开发区。显然,此类区域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林、牧业的生产效益非常低下,以及部分工业的限制,地区经济难以内生发展,与外界可交换的生产要素不多。 陕南自然条件较差。首先,地质灾害较严重。1949 年以来,平均每隔 4 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其次,资源禀赋不足。与关中相比,陕南土地资源

11、相对稀缺。由于地处大山之中,山高坡陡,不仅人均耕地少,而且机械化、工业化程度低。与陕北相比,陕南没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战略性资源,虽然矿产资源品种多,但大多储量不高且位置分散,不便于开采。另外,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中线调水的 70%,大约256 亿立方米的水来自于陕南境内的汉江、丹江及其支流。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达标,陕南地区自上世纪末以来先后关闭多家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不仅地方财政减收,而且还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治理污染。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陕南很多地区被国家规划为限制开发区,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从辐射动力上看,省际边缘区接受辐射的动

12、力不足 省际边缘区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容易成为政策“盲区” 。就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沿海城市、中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已比较成熟,但省际交界地带常成为各种政策难以惠及之地。比如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边界的武陵山区,周边已形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贵阳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渝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级经济板块,处于四大试验区包围之中,但武陵山区仍然既无政策扶持,也享受不到周边各试验区的辐射。安树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边缘经济论” 。他认为,由于省际边界地区远离本省经济核心地区,其所在的行政主管部门

13、都客观地选择以原有省域中心城市及邻近的周围地区为发展重点,使得省际边界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造成省际交界地带接受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小,进而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 陕南地处川陕甘鄂的边缘地带,是中国南北两大经济文化板块的接合部,是中国西部与中东部的边缘过渡地带。千百年以来,因为地理屏障的制约,陕南在整个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经常处于边缘化地带,不仅难以享受到优厚的发展政策,甚至还需要为中心地区发展做出牺牲。三、周边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的强度分析 1949 年,康维斯(P.D.Convene)对赖利(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提出了断裂点理论,是目

14、前城市经济辐射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该理论认为,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与城市距离成反比。两个城市区域影响的分界点叫做断裂点,在此点辐射力达到平衡。计算出中心城市到断裂点的距离以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断裂点处的场强来衡量某城市在该分界点处的辐射力大小。 (一)周边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能力的测度 城市规模和城市间距离是决定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基本要素。现有文献采用单项指标(如人口)分析城市规模往往导致结论片面,难以准确把握城市辐射范围。因此,本文采用人口(具体指非农业人口数)和GDP 的几何平均数作为城市规模。由于城市经济吸引范围主要是沿交通线展开的,所以选择城市间的交通距离表示两地距

15、离。由于陕南与川、渝、鄂、豫等省市毗邻,理论上,还会接受这些地区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因此,有必要将陕南周边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进行比较。 根据各地 2011 年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有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计算出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郑州五个中心城市对陕南三地经济辐射的强度如表 1 所示。这里,截止到 2011 年,西安市 GDP 总量为3864.21 亿元,非农业人口为 596.79 万人;成都市 GDP 总量为 6854.6 亿元,非农业人口约为 922 万人;重庆市 GDP 总量为 10011.13 亿元,非农业人口为 1277.64 万人;武汉市 GDP 总量为 6756.20 亿元

16、,非农业人口为 546.59 万人;郑州市 GDP 总量为 4912.7 亿元,非农业人口为 347.8万人。同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 GDP 总量分别为 647.48 亿元、407.17 亿元和 362.88 亿元,非农业人口分别为 81.52 万人、56.69 万人和 39.91 万人。 (二)周边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的强度 根据表 1 计算结果,可绘制出周边五大中心城市对陕南三市的经济辐射强度如图 1 所示。就五大中心城市对陕南整体而言,西安对陕南的经济辐射强度最大,重庆、成都次之,而武汉、郑州可以忽略不计。西安对陕南的辐射总强度(西安对陕南三市辐射强度之和)为 0.2717,分别是

17、重庆的 6.82 倍,是成都的 7.92 倍。可见,目前对陕南三地的经济辐射仍以西安为主。就西安对陕南各城市而言,商洛接受的辐射强度最大,安康次之,汉中最弱。商洛接受西安的辐射强度高达 0.1731,是安康 3.13 倍,汉中的 3.99 倍。可见,商洛在三地中具有接受西安经济辐射的绝对地域优势。 四、促进陕南地区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特殊倾斜政策以吸引中心城市经济辐射 陕南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由于资源禀赋不足,加之地理位置偏离省会城市,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发展动力一直不足,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与关中、陕北相比差距不断拉大。经济的

18、突破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面临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区,经济发展中又设置了很高的生态约束条件。而对一个贫困地区来说,既要放开手脚寻求经济突破发展以改善民生,又要比其他地区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陕南地区投资会增加多重额外成本。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从国家层面不给予特殊发展政策,陕南将难以吸引投资,从而很难走出“贫困化陷阱” 。反之,如果针对这一特殊边缘地区,给予陕南发展循环经济吸引外部投资的特殊政策,使之能吸引到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则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如,在陕南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特区(试验区)赋予特

19、殊发展政策,或对陕南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大量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等。 (二)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打通两地经济辐射通道 中心城市对边缘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强弱与两地交通距离、通行时间成正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会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发展优势的地区。换言之,中心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属于强辐射区。一般情况下,如果超过“一小时经济圈”但在“两小时经济圈”内,仍存在一定的辐射效应,只是相对要弱些;而如果超过“两小时经济圈” ,经济辐射效应就非常小。显然,陕南地区要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必须要加大力度改善与省会城市间的交通条件,尽早修建西汉高速

20、公路 2 线、西城高速铁路、西康铁路复线及陕南机场扩建等,缩短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以时间换空问,争取通过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使陕南进入部分省会城市“两小时经济圈”内。同时,建议减免各中心城市到陕南之间的过桥、过路费,消灭省际之间断头路,首先从交通上真正打通中心城市到陕南之间的经济辐射通道。 (三)针对不同辐射源制定不同经济辐射接受策略 首先,陕南三地要力促省政府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出发,制订促进陕南与西安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并用它来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发挥作用参与区域发展。其次,陕南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以陕南的资源与优势产业等有利条件,使陕南成为西安的战略发展腹地、产业

21、转移基地。认真研究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有关规划和政策,提前做好准备,加大与西安之间的交通基础建设力度,规划相关产业发展战略,主动接受其经济辐射。但从长远发展和国家战略角度看,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为中心的“西三角”经济圈最终将会形成,陕南特别是汉中、安康,还要提前做好准备接受成、渝等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另外,由于商洛在三地中具有接受西安辐射的绝对地域优势,而且商洛的部分县区已经被规划到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因此,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商洛,通过线面推进带动陕南整体发展。 (四)积极宣传边缘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以吸引经济辐射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并通过分工和贸易获益。作为一个典型的省际边缘区,陕南虽然自然条件较差,工业基础薄弱,但也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特色产业。如,汉中的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农业,安康的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纺织,商洛的新型材料、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等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相对发展优势,是当地规划发展的重点和支柱产业。特别是汉中,不仅因气候条件宜人有“西北小江南”之称,还因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 。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的原因,这些经济发展优势多数不为外地投资者所熟知。很多外地人甚至认为陕南地处大西北,是黄土高坡或沙漠地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