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879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摘 要】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主要理论可以分为“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说” ,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社会本质的不同解释,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成果。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分析“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社会本质的不同解释,并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卡夫丁峡谷;中国社会发展模式 由于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不同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在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体现出不同的结果, “五形态论”混淆了跨越“卡

2、夫定峡谷”后我国社会特征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两者的特征,因此出现了“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社会危机。 “三形态说”则阐明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正确提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有两种观点,即“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论” 。 “三形态说”中认为,社会的发展会经历三种形态,分别为依赖关系型社会、独立型社会与自由个性型社会,其中依赖关系型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独立型社会以“商品

3、经济”为基础,自由个性型社会以“产品经济”为基础。 在“五形态论”中,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五中基本生产关系类型,分别为: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对马克思主义这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理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被普遍认为是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能否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理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社会本质特征的诠释,并分清其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建国 60 余年来,之所以在前三十年会出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与文化大革命

4、等社会危机,主要根源在于“五形态论”没有正确区分中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本质特征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而在后三十年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及时纠正曾走过的弯路,在中国发展模式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二、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社会本质特征的不同解释 1.两种“社会形态”的发展现状 对于“五形态论”中提到的五中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并没有认为其发展规律是依次更替的,我国理论学术界常说的“五种形态依次更替”主要受到斯大林与毛泽东本人思想的误导,这种单线发展的模式,长期以来统治着我国的理论界。例如,郭沫若出版的奴隶制时代

5、一书中就明确强调, “五形态论”是永远无法颠扑的真理,当今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也坚持着这种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五形态论”提出了质疑。例如曹大为在中国大通史的编写过程中提出:不再应用原有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变的模式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并赞同马克思的“三形态说” ,即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应以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也就是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分为三种不同形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依赖关系型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独立关系型社会与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型社会,这三种经济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依次更替,最

6、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2.两种理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不同理解 “五形态论”学者认为“不通过”即为“跨越” ,因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具有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不经过商品经济阶段,从自然经济社会直接转变为产品经济社会。 “三形态说”则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本质理解成“积极吸取与接受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 ,从而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因社会矛盾而产生的阵痛” 。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同时又不属于马克思所说的直接“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此外,由于此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低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

7、义生产力水平,因此必须根据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走具有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直接“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尚处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阶段,并没有达到产品经济的形态。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计划经济模式 通常认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危机时期为 1958 年到 1978 年的二十年时间,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政治局面也十分混乱。其根源在于没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

8、和直接“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二者的社会与经济特点进行准确区分,生搬硬套固定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同志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等同起来,认为这种矛盾不会发生激化的可能,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认为我国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第二,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不足,试图通过生产力的超正常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与直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水平相一致,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

9、动正事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第三,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按劳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商品的货币交换制度与资产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联系起来,同时把社会主义体制下存在的非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与资产阶级的产生方式相互联系。因此在文革期间,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度、商品的货币交换与旧社会没有什么差别,必须在共产党内消除一切资产阶级可能产生的条件,反对一切形式的资产阶级。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阶级斗争上升成为纲领,用来保证社会主义的建设。 由于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没有正确区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二者的关系,错误的使用极端公有制的作法来

10、消灭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切实际的提高生产力发展速度,通过大炼钢铁等方式,达到生产力数字性的上涨;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国家公有化的程度,试图通过这种手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做法不仅导致国家将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形式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标准,同时使极左的思想盛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这无疑是不正确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最终导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针对这种情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提出新型的发展道路。

11、 邓小平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三形态说”的相关理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况(下转第 245 页) (上接第243 页)看,我国处于由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的时期,远远没有达到产品经济的阶段。因此,想要实现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变的过程中,一切有益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文明成果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例如市场调节、价值规律、资本与股份制等与资本主义制度密不可分的因素。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在正确的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准确的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

12、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历着“解决居民温饱问题阶段”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改变我国由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完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现状,最终进入到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型社会。 五、总结 由于“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五形态论”没有明确区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的关系,导致我国前

13、 30 年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危机;而“三形态说”则澄清了二者的关系,并正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使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早林.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模式”的普遍性意义J.探索,2011(01). 2安平平.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学理论,2011(03). 3王伟光.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4庞卓恒.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5李潇潇.在历史的深处展开未来的想象“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高级研讨会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6靳辉明,洪光东.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注:马克思封建制思想探究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1 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11B06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