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74915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绪论 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周围环境 物质与能量交换 实现 自我更新 2.刺激与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 环境条件变化时 组织细胞发生的相应的改变 3.兴奋性:组织 cell 具有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 4.应激性:接受刺激 产生反应 5.适应性:机体或组织 cell 在 其长期生长的环境中 通过自身形态与功能变化 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 6.稳态:内环境 各个理化因素 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下 通过神经反射活动 实现生理共能调节 8.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 cell 所分泌的激素 经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靶组织 而产生的生理效应

2、的调节机制 9.自身调节:组织 cell 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 而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 10.反馈与前馈:控制系统中 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调节结果)反过来回输给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 前馈:在控制部分还没有发生作用之前,干扰信息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器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加以限制,以防患于未然,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 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室温 20-25 度,清晨、空腹、清醒、安静的状态 下 简答题 1.运动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反馈与前反馈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

3、、转移和利用过程 以 ATP 为中心进行 2.能量统一体: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各个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的所形成的整体 3.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中北分解的过程。机械性消化:把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送向消化道远端 吸收小肠上皮 cell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4.脂肪动员: FFA 水平下降储存在脂肪 cell 中的脂肪 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释入血液 被氧化利用 5.磷酸原系统: ATP ADP CP 6.乳酸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在 cell 浆内无氧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7.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蛋白质在 cell 内 (线粒体 )彻底氧化成水 二氧化碳 8

4、.呼吸商:机体在同一时间内 呼出的 co2/摄入的 o2 9.食物热价: 1g 食物完全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 10.氧热价: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没消耗一升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简答题 1.ATP 分解与再合成的途径 ATP atp-酶 ADP+Pi+能量 再合成: 2ADP MK(肌激素) ATP+AMP ATP 在 cell 内的储存很有限,必须一边合成 一边分解 再合成的三个途径: 1.磷酸肌酸分解 2.糖酵解 3.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二 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血糖动态平衡调节 1.糖原的形式储存在组织 cell 浆内 2.葡萄糖形式储存在血液中 血糖 血糖在进食、肌肉活动条件下会产生变

5、化,空腹时稳定在 80-120mg/100ml 平衡有赖于体液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长素 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肌肉收缩 名词解释 1.阈值:在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 -时间变化率下 引起组织 cell 兴奋的必须的最校刺激强度 2.强度时间曲线:在固定刺激强度 -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 cell 兴奋的各个不同的与强度 与它们相对应的时间 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 3.时值:基于两倍的基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组织 cell,引起组织 cell 兴奋所需持续的最短时间 4.基强度:将刺激的强度由大到小,直至一个强度 无论再怎么延长时间,也无法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 5.局

6、部兴奋:组织 cell 在阈下刺激作用下 受刺激的局部产生膜的轻度去极化 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点区 cell 膜的增厚部分 7.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 Z 线之间 7.三联 管:每一横管 与其相邻的两个纵管的終池 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其支配的所有运动神经纤维 9.兴奋 收缩 偶联:把肌 cell 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10.单收缩:肌肉一次短促刺激 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进行一次收缩 11.强直收缩 :给与肌肉一连串的时间间隔很短的刺激,收缩出现融合现象 肌肉不能完全舒张 12.缩短收缩:肌肉收缩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长度缩

7、短 13.等动收缩:肌肉在缩短收缩时,整个运动范围都已恒定的速度进行 14.拉长收缩:日肉张力小于外部阻力,肌肉收缩 却被拉长 15.等长收缩: 等于 积极收缩 长度不变 16.肌肉收缩力量:肌肉收缩时 本身的技能状态 17.绝对力量: 单位生理横断面积 19.静息电位: cell 静息时膜电位。 Cell 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离子的跨膜运动 Cell 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cell 在有效的刺激作用下,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8、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到一定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 透性下降,复极相。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名词解释 1.前庭反应: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 2.前庭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的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3.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中的感受器,成为本体感受器,由于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的本体感觉 1.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发育、生长等具有营养作用的蛋白质 2.突触延搁: 3.肌梭、;骨骼肌内的高度特化感受器,梭状,当被拉长时,发放牵拉

9、长度和速度的变化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 19.电突触: 27.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牵扯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 31.交互抑制:牵拉肌肉引起某些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另一拮抗肌运动神经元抑制这一生理现象 32.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收到伤害性的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 34.脑干网状结构: 36.大脑僵直:在中脑的四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造成去大脑动物,此时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变现为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度紧张,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也向背面翘起 呈背弓反张 38.姿势反射:分为

10、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中枢系统不断调整不同骨骼肌的张力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个部分的位置 39.迷路紧张反射: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 对 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40.颈紧张反射:颈部扭曲时,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41.脊髓反射: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把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 和 屈肌反射 42.反射运动:脊髓作为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有复杂的活动内容,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和屈 肌反射和姿势反射) 43.高位中枢对躯体的控制: A.最高水平:大脑新皮质的联

11、合皮质和大脑基地神经节,负责运动的战略 B.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运动的战术 C.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运动的执行 高位中枢轴突:一条为外侧通路,肢体远端肌肉装置的随意运动,受皮质控制 另一通路:腹内侧通路,身体姿势和行走运动,受脑干控制 内分泌、酸碱平衡还没做 . 血液 名词解释 1 储存血量:安静时 一部分血液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流速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2.红细胞比容:红 cell 在全血中所占的比容百分比 3.血型:红 cell 膜上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4.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 5.晶体渗透压:电解质 6.胶体渗透压:蛋白质 7.血红蛋白氧容量:血液中的

12、Hb 的氧饱和度为 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8.血红蛋白氧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气量 9.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 Hb与氧气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容量 10.氧离曲线: 11.氧用系数 12.波尔效应: PCO2 和血液中 H+浓度增加时,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 Hb 与氧气的亲和度减小。反之,则左移动。 13.碱储备:碳酸氢钠的储备 每 100ml 的血浆中 碳酸氢钠的含量 14.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 15.内环境: cell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6.内环境稳态: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

13、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 17.缓冲对:弱酸与盐 18.贫血 .:红 cell 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 19.血液的功能:在机体物质运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机体的防御和保护等发面。 呼吸与运动 名词解释 1.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3.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4.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5.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 cell 间的气体交换 6.腹式呼吸:膈肌运动为主 7.胸式呼吸:以肋间内外肌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9.时间肺活量:吸气后,尽力

14、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 1、 2、 3 秒末的呼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0.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时,留在肺部的 余气量 +补呼气量 11.深吸气量:补气量 +潮气量 12.每分最大通气:在递增运动中,每分钟通气量随强度增加而增加,其最大时 13.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快而深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 14.肺泡通气量:没分钟吸入肺部的 新鲜空气 15.氧通气当量: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钟吸气量 VE/VO2 16.通气 /血流比值:每分通气量 /肺血流量(心输出量) 17.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 引起的 反射性 呼吸变化 18.胸内压:胸膜强内的压

15、力 运动是呼吸加深,胸内压起伏幅度随之增大,促进静脉血回流。 血液循环与运动 名词解释 1.自动节律性:心肌 cell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 2.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4.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5.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和收缩一次,所出现的机械性活动周期 6.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 7.心排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8.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9.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10.心力储备: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1.异长自身调节: 1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

16、种特性 13.最佳心率范围: 14.心电图 15.血压:血液对血壁管的侧压 16.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管内血压达到最大 17.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内血压最低 18.脉压:收缩压 舒张压 21.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2.减压反射: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神经减弱,动脉压下降 23.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但并非平均地分给了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小,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 24.离心性肥大:耐力运动员 变现为全扩张,左心室室壁厚度轻微增加

17、25.向心性肥大:力量运动员 以心室为主 左心室室壁厚度增加 心腔扩大不明显 26.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贝塔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 增强。 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 cell膜上的 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运动与免疫 名词解释 1.免疫:对自己 或非己成分的识别 并排除非 己成分 2.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 过分引起超敏反应 过低则为免疫缺陷病 3.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免疫 自身耐受状态 4.免疫监视: 5.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 的 特异性免疫系统应答 6.抗体: B 淋巴细胞在有

18、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 7.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8.细胞免疫:免疫 cell 发挥效应 以清 除异物 9.运动性免疫抑制: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下,机体出现免疫功能抑制,感染性疾病率上升 肌肉力量 1.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2.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 3.快速肌肉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 4.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5.相对力量: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6.中枢激活:中枢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7.超负荷原则

19、: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力量训练负荷不断超越平时以往所用的负荷,包括 负荷强度、负荷量、频率 8.肌肉横断面积: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的 9.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动员运动单位参加随后的运动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被训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 11.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力量 速度 柔韧 灵敏 协调 平衡 耐力 12.肌肉力量分类:静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13.等长练习:长度不变对抗阻力 14.等张练习: 15

20、.等速练习 16.超等长练习:离心收缩之后,在向心收缩 有氧运动能力 1.需氧量: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 2.吸氧量 /摄氧量: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毛细血管中,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气量 3.氧亏:运动后,由于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出现的养的亏缺 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的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需要消耗的氧量。 5.最大摄氧量: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极限水平,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 6.有氧工作能力:人的有氧功能能力 7.有氧耐力: 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能力 8.乳酸阈:

21、人体在有氧功能时,强度较小,血乳酸与安静时相近,当强度祝建增加,乳酸浓度祝建增高,当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开始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标着从有氧进入到无氧工作 10.通气阈:递增负荷中,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11.氧的利用率:每 100ml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12.PWC170:心率在 170 次 /min 时,身体的工作能力 运动中的人体机能状态变化 1.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 器官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变化 2.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工作能力不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 3.准备活动:比赛、训练、体育课基本部分之

22、前 有目的地进行身体练习 4.极点: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久的剧烈运动中,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并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联系着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现象,例如呼吸困难、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 5.第二场呼吸:极点出现后,如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就会减弱消失。此时呼吸变得自如,运动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以 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 6.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变化不大 7.真稳定状态:中小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机体的摄氧量能够

23、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 8.假稳定状态: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之后,机体的摄氧量已经稳定并在最大摄氧量之上,但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运动中的氧亏不断增多。 9.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机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10.运动负荷阈:体育课、训练中 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11.氧脉搏: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 =每分摄氧量 /心率 12.最大氧亏积累:人体从事极限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 与 实际耗氧量之差 运动性疲劳 1.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 /或不能维持

24、预订的运动强度 2.心理疲劳: 3.脏腑疲劳 4.神志疲劳 5.生理性疲劳: 6.运动性力竭: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 7.自由基:外层电子 开窗理论:持续耐力运动后 3-72H 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并且感染几率与运动量和运动 强度之间存在 J曲线关系 8.体力疲劳: 9.脑力疲劳 10.整体疲劳 11.骨骼肌疲劳: 12.点机械迟疑 13.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14.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中消耗中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水平。 15.主观感觉判断:

25、 16.积极性休息 17.整理活动 简答题 肌肉收缩 1.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之间的关系 一定的时间、强度、时间强度变化率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强度的时间,刺激的阈强度也会发生改变。如果把每次的阈强度和时间都描记在坐标系上,那么就可以得到强度 -时间曲线。 2.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特点 局部:阈下刺激、钠通道开放缓慢、钠内流量少、电位变化幅度小、 动作电位: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与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区别 神经纤维传播:电信号、双向性、传到速度快、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肌肉接电:化学信号、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作用和终板电位的、单向性的、易疲劳,受药物环境影

26、响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作为信 息单位,必须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链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效应器称为突触,分为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合成并在末梢出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并使突触后神经产生一定效应的神经传递物质。 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和长度的关系 后负荷作用下,一定范围内,张力与收缩速度成反比。 原因:根据肌丝滑行理论,肌肉收缩时张力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率和肌球蛋白 ATP 酶的活性。后负荷增加时,横桥数目增加,但是抑制了能量释放速率,使收缩速度下降。 在适宜的肌肉长度下,肌肉张力最大,此时粗肌丝与细肌丝处

27、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是收缩时活化的横桥数目最多。 7.快慢肌的生理特征及其机制 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大、容易疲劳 慢肌纤维:力量小、速度小,不易疲劳 原因:快肌纤维粗、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神经元支配、 慢肌纤维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胞体小的运动神经元 快肌纤维 ATP 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无氧代谢、糖原储备多 慢肌纤维有氧代谢 论述 1.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 一 .肌纤 维类型改变 长期大强度耐力训练可以使快肌变成慢肌,但速度和力量只能改变微结构和代谢功能 二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力量和速度训练是快肌纤维增粗、耐力训练是慢肌纤维面积增大 三

28、 .提高肌纤维代谢能力 耐力提高快肌和慢肌的有氧,但力量减弱有氧 四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 2.肌肉收缩形式的分类 A.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加阻力,长度缩短,正共 B.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加阻力,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C.等长收缩:做功为 0,运动环节固定、支持、保持身体姿态 3.无髓鞘神经上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递的?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兴奋与邻近的静息区由于电位差出现了局部电流 4.神经肌肉接头与中枢突触相比的功能特点 A.一根肌纤维只与一个神经元轴突的一个分支形成一个接头 一个中枢神经元与多个神经元末梢形成突触,并且其轴突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 B.骨骼肌终板只

29、能接受兴奋性传入,中枢神经元也接受抑制性传入 C.肌肉一种递质和激活一种受体,而中枢却多种递质和受体 D.中枢神经有高度可塑性 5.躯体运动的分类 按照主管意识的参与度 A.反射性运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反应快捷,运动形式固定 B.形式化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起始,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 C.意向性运动:明确的目的性、全程均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形式复杂,需要后天学习所得 6.血液的生理功能 A.运输作用:血液携带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氧、水、电解质;代谢产物运输到体外;携带各种激素和酶活性物质到达靶细胞,参加体液调节 B.调节作用:缓存酸碱、调节体温、防御 -保护 7.氧解离曲线的特点以及生理

30、意义 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的关系曲线 S 状 上 6 0-100mmHg 中 40-60mmHg 下 15-4-mmHg 变化特点 降幅不大, 90%以上 稍有下降,降幅明显 曲线陡坡更陡 含义 氧分压影响不大 曲线较斗 显著下降 生理意义 血液的携氧能力,为机体摄氧提供保障 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 cell 氧气供应 氧的储备使机体能适应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要 右移时,血氧饱和度降低,亲和力下降 8.运动训练对血液的影响 A.一次性运动对血量、血浆酸碱度、血浆渗透压、血细胞等的影响 B.长期运动训练导致的血液的适应性的变化 9.血液与运动能力 A.缓冲系统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关系 B.红 c

31、ell 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与长时间有氧强度运动的关系 10.呼吸的过程 A.外呼吸: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而气体交换)、肺通气(肺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 B.气体的血液运输:外呼吸的氧气送到组织、组织的 co2 运出身体 C.内呼吸:组织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11.气体交换的过程 动力:分压差 肺泡内的氧压高于静脉中的氧压,但二氧化碳压强低于静脉 高压流向低压 影响因素:一 .气体扩散 A.呼吸肌面积 B.呼吸膜厚度 C.毛细血管开放数量 D.温度 E.运动 -分压差 二 .通气 /血流比值 过高 肺泡得不到血液的灌溉,以至于气体不能和血液充分交换,气体交换率下降。 换气功能的评定:氧扩散容量、 PWC170 12.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 时间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 13.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与每分最大通气量 前者是在实验中、后者在运动中 14.过度通气 Co2 与氢离子浓度下降、降低了肺通气的动力、不能是血液中的氧含量增高、还使肺泡与动脉血中的氧含量下降,不利于肌肉能量物质的氧化 15.胸内负压成因 胸膜内腔的压力。造成肺的回缩力,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 16.两种呼吸形式、憋气的利弊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 膈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