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049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研究摘要:根据城市建设历史资料,首次完成了武汉市污水建设历史研究,全面系统的梳理了武汉市污水治理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关系,并提出了城市污水治理“两个转变”的新思想,为改善武汉市水环境服务。 关键词: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城市发展;转变思想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武汉素名“江城” 、 “百湖之市” ,全市 8467 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为2187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25.8%,具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但同时因水而兴的武汉,在加强了水安全建设后,又面临水环境恶化的威胁。近年来,为保护武汉的水环境,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

2、 、 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法规,同时采用多种资金渠道建成了 10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已从 1990 年以前的空白提高到 159 万吨/日,但距离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为更好地改善城市水环境,并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治理城市污水,我们在武汉市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中对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从中探索城市污水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1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现状 武汉市从 1984 年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并于 1990 年开始正式运行,至 2008 年底,在主城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 10 座,总

3、设计处理能力达到 159 万吨/日。另有 2 座污水处理厂在建,两座现状污水处理厂在扩建,在建和扩建处理厂的新增设计处理能力有 29.5 万吨/日。2 污水治理发展阶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污水治理也十分重视,加大了对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使我国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对武汉市近几十年来的污水治理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1960 年代前) 1960 年代以前,武汉市的污水系统建设仅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

4、污水系统均直接或间接由国外发达国家进行设计或建设,且这一阶段的污水系统不强调处理而强调集中收集后外排。 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租界建设时期,在汉口的租界,或建专门管道向江里排粪,或由粪夫、菜农清除。这些粪管在 1987 年以后几年实施的汉口沿江土堤外移并改建防水墙工程和沿江大道扩建工程中,接入了沿江大道下新建的排水管涵,并由新建的天津路泵站抽排出江。 解放后,随着武钢的建设,按照前苏联专家的设计,在新建的配套生活区建设了污水管网系统,并将污水集中抽排出江,污水管道大多为250400 毫米。 1.2 停滞阶段(19601980 年代)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相对缓慢,污水系统建设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有序建设。 19601980 年代武汉市的水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区的扩大,渍水问题成为当时主要的排水问题,且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污水系统建设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除武钢生活区其他地区未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同时,为了提高农业和渔业产量,这一时期的污水处理思路主要体现在对污水的农业和渔业利用,新建了曾家巷泵站至沙湖的接污管,利用前进路地区的污水提高沙湖的渔业养殖产量。 1.3 重新起步阶段(19801990 年代) 1980 年代初到 1990 年代中期,武汉市主要围绕东湖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建设,但尚处于起步和实验阶段,处理等

6、级较低,其他地区大多以“明改暗”方式来改善建城区的直接环境影响。 从 1970 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市水污染对城市的影响陆续出现,尤以东湖和黄孝河最为突出。 1980 年代东湖水质已变成富营养的劣质水体,由于其是东湖和团山水厂的水源,且影响了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利用,东湖的污染治理较早的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 年开始建设东湖第一期截污工程,历经6 年,沙湖污水处理厂(武汉水质净化厂)到 1990 年具备了 5 万吨的一级处理能力,完成了 12 公里的污水管道、东湖路泵站和八一路泵站,并于 1993 年完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部分。沙湖厂的运行实现了武汉市城市污水处理零的突破,但由于该地区污

7、水收集管网配套问题,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的污水远小于设计处理能力。 由于汉口的城市建成区扩展迅速,作为汉口地区的排渍和排污河道的黄孝河水质不断恶化,成为汉口地区一大污染源,同时极易造成汉口城区大面积渍水1-3。武汉市规划将黄孝河分为三大排水系统,一是沿江排水系统,为减轻黄孝河承受的排渍压力;二是机场河排水系统,减轻黄孝河排水量,并起分流作用,在东西湖修建 50 立方米/秒的常青泵站,抽至府河入江;三是新华路排水系统,建成区黄孝河明改暗,在三金潭修建 97 立方米/秒抽排泵站,并拟在京广线黄孝河边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江。机场河分流工程于 1983 年 l1 月 1 日开工,在 1984 年汛期前

8、建成。黄孝河明改暗工程于 1985 年冬开工,至 1988 年春全面完成。由于黄孝河明改暗后,城市污水不再对建成区产生直接的环境影响,原计划在铁路外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未启动。 这一时期,由于水污染的影响逐渐被认识,特别是对水源的不利影响得到重视,因此,这一时期陆续建设了汉阳二桥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收集后排往龙阳湖,避免对汉江的污染。同期开建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配套建设了污水的收集管网。 1.4 加速发展阶段(1990 年代) 1990 年代后期以后,武汉市的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始进入加速阶段。这一时期随着东湖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国家鼓励利用外资政策的出台,武汉市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

9、款建设污水系统,项目包括兴建二廊庙、龙王嘴、沙湖(扩建)污水处理厂及相应的污水收集系统,每天可处理 38 万立方米的污水;同时还利用芬兰政府贷款和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建设黄浦路 10 万吨/日的污水深排江工程。 这一时期的污水治理特点一是主要围绕东湖的保护而开展,二是处理厂的处理等级都比较低。比如世行贷款污水治理项目强调将排入东湖的污水收集后经适当处理后不再排入东湖,黄浦路项目则强调利用长江的环境容量只经预处理就排江。 1.5 高速发展阶段(2000 年后) 2000 年后武汉市的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迅速,同时,明渠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基本不再采用“明改暗” 。

10、 2000 年后,武汉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的建设,在世行、亚行和其他银行贷款支持下以及社会资金的参与下,先后建成了南太子湖、汤逊湖、沌口、汉西、三金潭和黄家湖等六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或扩建了沙湖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并有落步咀、黄金口两座污水处理厂在新建中,以及二廊庙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在建。 这一时期,由于水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城市污水系统建设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2006 年正式实施 “清水入湖计划”截污工程,即利用 3 年时间,对中心城区 38 个湖泊中尚未截污的 20 个湖泊、176 个排污口实施截污工程,其目的是尽快解决污水收集管网严重滞后于处理厂建设的矛盾,通过集中

11、建设一批临湖截污管或临湖污水干管,迅速实现旱流污水不入湖的基本目标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为完善污水系统赢得时间。 1.6 污水治理发展阶段分析 通过对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历史的研究分析,在污水系统建设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污水系统建设周期长,处理厂建设从谋划到建成一般需要 5-8 年的时间,管网系统建设需要历经十年甚至几十年。 2.污水系统建设思路早期在全社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污水系统厂网建设资金安排和建设时序上最初思路不一致,导致污水系统建设速度缓慢。 3.污水系统建设往往滞后于社会环境需求,水污染问题的出现是促进污水系统建设的主要动力,武汉市黄孝河明渠整治与东湖的污染防治就是典型案

12、例。 4.污水系统的建设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行动计划的实施来推进,如武汉“清水入湖”行动计划,大大促进了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 5.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也是促进了城市污水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国家标准对污水的排放日益严格。 3 污水系统建设的两个思想转变 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经过 30 多年的不断发展,武汉市污水工程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小

13、的成绩。但是污水系统的建设速度往往滞后于社会环境的需求,使得城市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污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应对这种局面,必须有新的污水系统建设思想。在本次污水专项规划编制当中,我们提出了城市污水治理的新思想,即污水控制向污水管理转变,污水单一达标排放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转变。 3.1 污水控制转向污水管理 多年来污水系统的建设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行动计划的实施来推进,水污染问题的出现是促进污水系统建设的主要动力,比如前述的东湖和黄孝河的治理工程,形成了“哪里污染就治理哪里”的截污以控制污染的思想。这种截污的思想使得污水厂的处理量大大增加,也影响了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建设;另外由于武汉

14、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虽有发展但仍然不足, “清水入湖”等截污工程的陆续实施,使得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由此,仅仅依靠截污控制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污水管理的思想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尽快实现“全收集和全处理” ,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既要尽快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等级4-5,又要解决污水收集管网的落后局面,污水系统要发挥作用需要成系统的建设,许多分散建设的配套污水收集管道难以很快发挥作用。针对我市湖泊众多、降雨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必须加快分流制的建设,在有效收集污水的同时避免与雨水调蓄的矛盾,避免产生污水管延后建设的想法,加强对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 3.

15、2 污水单一达标排放转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 污水即使经一定程度的处理后排入外界水体,还是存在着污染水环境的潜在可能。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势必降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因水源污染不能使用而引起的“水质性缺水” 。 武汉虽然是丰水城市,但污水再生利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都十分显著。一是可以有效减轻水环境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给水系统代替直流给水系统,可使淡水消耗量和污水排放量同时减少几倍或几十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回用技术。大力发展城市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积极推行城市污

16、水资源化,是节约使用淡水资源的重大措施与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适应城市扩展、降低城市远距离供、用水成本的基本方法:远距离跨流域调水不仅投资太大,而且在干旱年份可能无水可调,也可能调来的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海水淡化基建投资和制水成本过高,无论是在经济还是规模上近期内都不可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建筑小区污水就近可得,就地收集就地回用,无需进入城市排水管网,因而可以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用中水代替清洁水同时也减轻了市政给水管网的负担。 4 小结 (1)武汉市污水系统的建设大致经历了萌芽、停滞、重新起步、加速发展和高速发展五个阶段。污水系统解放后 4

17、0 年间基本没进行系统的污水建设,大规模建设始于 1990 年代后,2000 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污水系统的建设速度与城市规模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建设过程往往滞后于水环境污染程度,并经常依托特定行动计划来实现,面对百湖之市的武汉,尽快实现“全收集和全处理” ,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避免水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 (3)未来武汉市污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此提出了城市污水治理“两个转变”的新思想,即污水控制向污水管理转变,污水单一达标排放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眉.汉口黄孝河整治工程设计J. 中国给水排水, 1991,7(6):49-52. 2吴传健.黄孝河的变迁J.中国文史资料,2001,11:47-48. 3张翔凌等. 武汉黄孝河地区城市污水水质特征分析J.市政技术.2007,25(2):128-133. 4张燕铭. 浅谈城市污水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90. 5倪燕.城市污水处理发展与滇池治理关系的分析J. 环境科学导刊. 2010, 29 (增刊 2): 38-42. 作者简介:齐同湘,男, 出生年月:1972.3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