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195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摘要:典型的优势理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人们对三种典型的优势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国家、产业及企业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寻求新的竞争方式、获取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中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借鉴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吸收其精髓,而且更要走一条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路。 关键词:优势理论;知识产权优势;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0-074-05 一、典型的优势理论:产生及演变 优势

2、理论指的是研究国家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何种优势在竞争中获胜的理论。典型的优势理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1.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工业产品寻求全球贸易市场时期。它是基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产生的。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除了绝对成本理论外,还有比较成本理

3、论。比较成本理论是对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的。这一理论认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李嘉图认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能够增加生产总额,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此“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李嘉图发展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既是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整个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核心。20 世纪初,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依莱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的生产函

4、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的产生源于各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和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利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俄林还特别指出,由于各国除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外,还有不同生产要素的赋予与供给,从而影响商品生产的成本。以此作为国际分工的理由,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相对富裕的国家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赫克歇尔和俄林从新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在国际贸易领域取代了李嘉图模型,把国际贸易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的最终形成。 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

5、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苛刻的理论前提:只存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等。 2.优势理论在当代的演进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对这个理论的解释力提出质疑。20 世纪 80 年代

6、,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波特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比较理论,并据此奠定了竞争优势理论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海派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在本世纪初,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提出了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无论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还是程恩富教授的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与创新,是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变化和新的竞争方式而发展了的优势理论。 企业与产业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在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上展开,把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放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中来研究。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

7、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它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能力。波特还特别指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生产力发展占有优势的国家才拥有真正的强有力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特定的产业竞争力,来自能汇集这个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实务和组织模式,以及产业竞争优势。波特用钻石模型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

8、竞争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决定要素:生产要素即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波特的钻石架构下,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有些国家部分企业能够持续创新,并且锲而不舍地进行改善寻找更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克服变革与创新的实质性障碍进而获得成功。 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程恩富教授提出了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和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关系密切的一种新的优势发展理论,

9、它不是简单的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而是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所谓知识产权优势,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通过培育和发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在创造、占有、转化和营运知识产权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取长远的、直接的利益。它避免了笼统的竞争优势的理论缺陷,而突出了以技术和品牌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它不仅体现在一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而且还体现在传统的民族产业或低端的产品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

10、部门,也必须塑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和名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端关键技术。 上述三种类型的优势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国家、产业及企业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寻求新的竞争方式,获取新的可持续的竞争力。 二、不同优势理论的相互关系:替代或互补 我们在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时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优势理论?以往在考察各种优势理论及其争论时,经常将它们视为不可调和的,而较少意识到它们能够长期并存这一事实本身也蕴涵着理论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实际上,各种的优势理论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相互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补充关系。不同的优势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尽管现存的各种理论观察现

11、实的视角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对于解释现实经济运行过程的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优势理论之间的差别本质上乃是体现了某种“理论分工”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一种新理论常常是为了取代某种旧有的理论而诞生的事实,但是在长期的相互竞争中能够保存下来的各种理论,必然具有互补性。不仅如此,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相互“沟通”和“调和”的。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知识产权理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立的或者相互替代的关系。实际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两个要素禀赋结构差别很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差别不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12、以及行业内的贸易现象。在现今的国际贸易行为中,一国能否实现其比较优势,最终取决于该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否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如果缺乏竞争优势,该国产品将被国际间的产品交换排除在外,其比较利益无从实现。而比较优势是相对于本国的资源和另一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就不一定具有价格竞争力了,加上受到国际金融体制的影响及其他非价格因素(如产品质量、性能、款式、包装、运输费用、品牌偏好、文化内涵、售后服务、差异化等)的影响,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共同决定。对于在价格方面处于低成本的优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其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太弱,虽然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也不会具

13、有综合的竞争优势。 基于传统比较优势以及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成为对优势理论的一种新发展。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的理论局限性,而且克服了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所需条件因素苛刻的障碍,突出了核心技术和名牌的竞争优势或经济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并非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全对立,而是与它们既有共性又相互关联。知识产权优势不能脱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是在既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的更核心层次的国家优势。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把核心技术作为获取优势的核心要素,不仅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做了发展和补充,而且还对优势成本理论中的关于要素成本方面做了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知识

14、产权优势理论是一种可以有效地利用国际规则、国内外市场以及自然和知识两种要素资源,发掘人力资源潜能,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经济体制转轨、加速经济转型步伐,充分诠释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或地区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考察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全球化资本融合和要素资本的流动加速的环境下并非完全落后,李嘉图作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忠实拥护者,于1817 年在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英国不但要从国外进口粮食,还需要大量的出口本国的工业品,以此来获取利益差,促进国内财富的增加。该理论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等继承和发展,延续了近

15、两个世纪,目前仍然在世界经济贸易理论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且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准则和指导贸易进行的基石。但随着规模经济的引入、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该理论对现实的静态比较已经无法描述和分析当代产业竞争的变化了。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根据发达国家,尤其是根据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他通过对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进而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但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以大工业国的资料为基础,仅仅分析了创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问题,他没有回答小国或倚重农业、服务业或以天然资源为基础的国家如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故该理论缺

16、乏更具普遍性的解释力。例如,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小国经济并不完全适用,而只是对于发达的大国经济更为适用。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目前的发展还仍旧处于起步或成长的萌芽阶段,并没有能力去满足苛刻、精致、高级的市场需求。而波特认为市场条件越苛刻,竞争越高级,产业的竞争力就越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隐含的前提是拥有充裕的资本,伴随便捷的信息沟通和广泛的科技交流,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条件。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注重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功效,强调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以技术和品牌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

17、。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竞争中,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而且这种竞争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愈演演烈。知识产权优势不仅体现在一国的高新产业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而且还体现在传统的民族产业低端产品部门。以知识产权优势为主导的竞争优势,不仅可以涵盖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可以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知识产权优势,重点在于树立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把重点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关键在于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制、开发和控制

18、。依托关键技术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市场升级和扩张。企业长期成功的道路应是通过创新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一国要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需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到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进而不但可以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还可以推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大国虽然拥有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足够充裕的市场需求容量,但同时也面临资本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匮乏的不利情况,而且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制因素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要依靠知识产权上的优势,知识产权的优势更能够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知识产

19、权优势日益成为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支撑。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势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优势,是由一国要素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共同决定的,可以认为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综合作用优势的结果。只有最终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创造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而知识产权需要以创新为导向加以驱动。知识产权能够保护创新的成果,创新则可以驱动知识产权优势的获得,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目前,中国在要素供给条件方面,存在着初级要素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20、,但在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方面却比较薄弱;在需求条件方面,有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差距大等优势,但消费需求层次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缺乏由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的支持;在资本投资方面,鼓励持续的投资,以提升产业能力和生产率,将长期的个人社会回报给予最大化,但缺乏资本的整合能力。促进中国发展的全球战略驱动力应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向知识产权优势,而知识产权优势的积累和发挥作用则主要依赖于改革驱动和自主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要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借鉴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吸纳其精髓,而且更要走一条以知

21、识产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发展” ,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在于实施知识产权优势战略。 以知识产权优势为核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标志,是国家或企业的形象和灵魂。一般来说,品牌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同类其他产品的价格,能够创造出更高的附加价值。知名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的象征,也是一国经济优势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由被动转为主动,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国家和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