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创新【摘要】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思维、新理论正冲击着一切,企业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知识经济从孕育、演化和发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无时不涌动着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动力源泉;知识经济凭借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创新能力上的优势来实现人类经济超速发展;同时,知识经济也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当前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来衡量中国企业的现状。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它对管理的要求就是反应更为迅速,决策更加果断,组织更加简化,效率空前提高。反观中
2、国企业整体水平确实难以达到这种高标准和严要求,就像现代儿童吃了某些不负责任的保健品,开始生理上的早熟,也像现代很多青年得高血压、糠尿病、心肌梗塞,甚至脑供血不足等这些老年常见病一样。中国企业目前的一个主要病症可归纳为“小企业得大企业病” 。这些企业有上亿或几十亿的资产规模,国内可称大,但相对世界 500 强却是绝对的小企业。这些相对大但又绝对小的企业,在形式上极愿“摆谱” 。他们非常擅长按照政府机构的那一套来设置机构,管理企业。 (二)商品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工业经济时代,商品除农产品、工业品外,还拓展到一些服务领域,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外延进一步
3、拓展,知识、服务、信息、技术、时间都成为主要商品,也就是说与知识相关的无形商品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对象。同时,由于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商品出现高附加值化和无重量化倾向,有形商品的内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人力资源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制度不断创新。 在物质资本占主要地位的工业化时代,决定商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企业拥有的资金,即物质资本。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越雄厚,它的发展就越有优势。这时的企业观是“股东至上主义” 。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一方面,由于商誉、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资
4、产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介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信息系统技术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竞争力。人力资本地位的变迁决定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是专属于股东,而是属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 。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而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这是知识经济带来企业制度的创新。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新思维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各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化。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使得知识和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创新活动逐渐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日常活动。为了追求专业化分工利益和节省交易费用,专门从事创新活动的个体将从普通劳动者中分离出来。这样,
5、在知识型企业中就存在四类参与者:生产者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而创新者则成为企业增量知识的创新者并决定生产方向;资本所有者筹集资金。在知识型企业中,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已经发生了分离,创新者成为知识型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他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方向;而传统意义上的经营者已经蜕变为单纯的管理者,他仅仅负责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监督生产工人。 (二)知识经济有效地推动企业制度创新。 1.促进排他性制度的转变 在传统工业经济中,受地域、行业的限制,企业的市场角色相对单一,决定了同行业、同地域企业利益取向趋于一致,企业制度的疆界扩大到企业所在的行业、所处的国家和经济区域,企
6、业间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压力不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经济、国家经济都被纳人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的市场角色呈现多元化,利益取向呈现多样化,强大的竞争压力使企业对新的制度安排存在着较高的收益预期,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均衡和利益格局被打破。 2.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安排更趋合理 第一,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改变了工业经济中形成的垂直一体化的内部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关系摒弃了多余层次而呈现灵活多样,且责权利更加明确;第二,知识作为资本、权益和分配要素被纳入企业资本结构、产权体系和利益格局,使企业风险机制根据知识经济的现实进一步完善;第三,企业越来越重视制度长远的发展战略,实行战略
7、管理,并依据智能化的政策支持系统制定战略措施,以及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战略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有力措施-产学研合作。 1.增值冲动 增值冲动也就是对利润的追求,是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之源。而利润的产生源于不确定性。知识经济的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形态的深刻变革过程,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非稳定状态而具有明显的“动态经济”特征,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并异常活跃,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机遇。因此,从理论上看,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动力之源,而且,不确定性越大或者变革越深刻的地方,越易产生创新,同时也是产学研合作动力最强之处。 2.规模效应 产学研合作涉及较多的是技术向垂直方向的扩
8、散,即技术成果从基础科学研究部门向应用科学研究究部门进而向工业生产部门的转移。由于专有资源的长期积累,使产学研各方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优势,而进入另一领域时则显示了其弱势,相互合作,便可以扬长避短,节约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资源有效配置产生的“剩余价值” 。 3.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既然以上说的“剩余价值”是合作的结果,那么合作各方就有剩余索取的权利,即所谓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的大小取决于四个方面:投入、产出、供求关系以及政策法规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剩余索取权分配向知识的投入倾斜,成为产学研各方进行合作的动力。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对各方来说,其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的组织监督成本,总规模效应大于总监督成本。而且,一旦产学研合作具有实际意义,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在更大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即增大规模效应,减少新增交易成本。同时,当合作各方的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时,合作才是稳定和有效的,否则便会发生要素分流,收益的不均衡将引导要素流向更有利可图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