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基础上,利用 Solow-Swan 模型建立生产函数并计算 Solow 剩余,资源型地区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于 50%,进一步证明了资源型地区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下,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做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 17 个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受到了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对影响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特征 (一)经济变量的特征分析
2、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 第一,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增速均快于全国水平。我国 17 个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我国平均水平 8 个百分点,17 各地区年均增长率超过 20%的地区有 4 个(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增长率最慢的黑龙江省的年均增长率为 14.24%,如图 1 所示(17 个资源型地区 GDP 年均增长率与全国 GDP 年均增长率对比) 。从人均 GDP 的增速看,17 各地区年均增长率为 16.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1 个百分点,其中内蒙古的人均 GDP 的增长率最高,为 23.37%,云南的人均 GDP 的增长率最低,为13.99% ,如图 2(17 个资源型
3、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与全国人均 GDP年均增长率对比)所示。 第二,资源型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近些年来,我国的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然而 17 各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异表现显著,地区 GDP 增长率高于地区 GDP 平均值的地区只有 5 个(山东、安徽、河南、辽宁及四川各省) 。此外,宁夏自治区是地区 GDP 总量最低一个区域,该地区的产出只相当于资源型地区 GDP 均值的 12.4%,而山东省是 GDP 增长最快的区域,该地区的产出是资源型地区 GDP 均值的 3.26 倍,由此可见,我国 17 个资源型地区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第三,第二产业对地区 GDP 的贡献率
4、偏高、第二产业偏重。资源型地区三次产业分布不合理,第二产业的产出对地区 GDP 的贡献率均在 40%以上,山西省最高,达到 56%,最低的贵州省也达到了 40.3%,这说明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偏高,这些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煤炭业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产出对区域 GDP 的贡献率均在 35%左右,并且,近十年来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资源型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维持在 15%20%的水平,多年来不仅没有提高且有下降趋势明显。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5、主要依赖于资源型产业增长,但是,这样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地经济发展方式以便于获得经济增长的持久性驱动力。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的 17 个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领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些地区存在着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单一且偏重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就业率偏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探索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式和集约式增长特征,下面通过实证分析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主演方式。 图 5 TFP
6、 增长率走势图 综上所述,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粗放式增长,即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的高投入,但是要素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水平却没有相对提高,反而随着要素的投入增加有所下将,导致经济产出与要素投入成反比。此外,资源型地区的高产出是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的条件下,目前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粗放式的要素支撑型的增长转变为技术支撑型的内涵式增长。 二、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增长方式,相对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其弊端表现为:一方面对能源的过度开采使得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环境的污染导
7、致环境的承载能力急速下降;另一方面粗放式经济增长条件下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供给不足问题突显。因此,探索高效、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突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替代导致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随之改变。经济发展初期,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对资源的开采、使用高度依赖,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经济增长的成长期,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代替手工操作,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阶段的主导产业为重化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为资本的大量投入。
8、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期,注重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全社会大量进行研发活动,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这个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这个阶段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导产业为信息通讯产业。见下表: 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重化工业向服务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阶段过渡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随之由资本、劳动的大量投入向技术进步转变,产业结构也必将进行调整。 2000 年以来,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大力廉价的劳动力
9、,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在技术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想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只能依靠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进入到经济快速发展期后,那种粗放式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导致产业结构失衡,重化工业等第二产业偏重,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产业间发展的不协调反过来有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产业形式不仅依托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它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服务业、中介也、法律咨询等)的发展,那么,只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能
10、够实现服务与制造业的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技术外溢效应等实现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从而使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影响制约因素及政策措施 资源型地区依托于丰富的矿产、煤炭、天然气、油等资源发展本地工业,但是大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的产品附加价值低,且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地区的这些诸如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外部环境脆弱等等因素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将逐渐得以体现,一些学者已经发现,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并不能够带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而会由于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阻碍资源型国
11、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即所谓的资源诅咒现象。 自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世界各国的资源丰裕程度与其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没有从资源的比较优势当中获益而加速经济增长,反而容易陷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陷阱,导致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甚至衰退。导致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生产要素的制约 首先,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在重化工业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大量不断地增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着制造业的产出,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然而,经过多年的开采、使用,资源相对匮乏的现象突显,资
12、源的约束越来越显著,这已经阻碍了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带来了生态问题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学者研究表明,如徐康宁、韩剑提出中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的假说,这也是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证明了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速度普遍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 。再如邵帅、齐中英通过 1991-2006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能源开发确实带来了“资源诅
13、咒”效应 。 其次,忽视人力资本的培养。由于我国资源型地区处于工业化的成长期,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分偏重物质资本积累,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长期以来,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明显偏低,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与人力资本短缺现象并存,阻碍了区域经济质量的提高。 再次,技术进步迟缓。从整体看,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且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从区域看,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依靠数量的扩张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落后的技术水平不仅造成资源使用的低效率,而且阻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将成为关键性要素,无论是原有地资源型产业的升级还是拓展新的产业领域
14、,都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所以,技术进步是制约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产业结构制约 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失衡并存。轻工业及重工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 、结构性经济过剩、消费需求的“结构转换缺口”等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关键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探索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换;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整体上实现技术水平升级问题,等等。 (三)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资源型地区经济成长的
15、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平台的搭建是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区域创新活动中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为发展提供条件;产业的地理集中所产生的集聚效应、专业化分工、人才培养、学习效应等似乎区域创新实现的途径。地区产业特别是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网络系统是一个跨越多个部门、机构的经济,如研究和教育机构、技术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生产者协会、地方龙头企业和专门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等,他们相互信任、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区域创新。 第二,营造有利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通过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的成长,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必须营造有利于区域产业成长的制度环境,降低产业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其次,通过制定具有约束或激励条件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实施机制,从而使制度功能与绩效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加快资源型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资源型产业普遍存在产业低级化,存在产出以原材料为主、技术水平低、效率低、效益低的问题。加快资源型地区产业的升级优化,是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杨再梅